招商:一浪高过一浪
中韩两国建交已近九年,两国经济交流与人员往来日趋频繁。近几年韩国更是涌出一股招商引资的“中国潮”。每年春秋两季,中国各地招商团都会在韩国各地尤其是首都汉城进行招商活动。
记者来韩只有两个年头,却已经历了三轮“中国招商潮”的洗礼。国内来的招商团形形色色,有浩浩荡荡多达数百人的省级团,也有零零星星三五成群的县级团,前者经常举办大型说明会、招待会,活动搞得轰轰烈烈,后者则找老乡托朋友,四处散发材料。
这种有规律的“中国招商潮”已成了汉城的一道风景线,但遗憾的是这道风景却并不美丽。
据“大韩商工会议所”专门负责中国业务的金载润称,近两年他们协办或承办了十几次中国招商团活动,但迄今尚未看到真正达成投资协议的例子。
记者也曾应邀参加过国内某市在汉城举办的一次招商会。市领导在会上慷慨陈辞,半瓶子醋式的翻译却让人不知所云;再看与会人员,一大半竟是中国人。承办单位的解释是,由于中国招商团来得太多而且内容大同小异,报名参加的韩国人并不多,只好动员中国朋友来“捧场”了。这样的招商会的结果可想而知。
但中国招商团赴韩的脚步并未因此放慢,“中国招商潮”仍有趋高之势。记者从中国贸促会汉城代表处了解到,去年该代表处共协办了8次国内来韩招商活动,今年迄今为止已协办了5次,且来团的规模和人数大多超过去年。
反差:一年不如一年
与中国来韩招商热形成明显对比的是,韩国对华投资正在逐年递减。韩国进出口银行的统计资料显示,韩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金额,1995和1996年为8亿多美元,1997和1998年为6亿多美元,1999和2000年则为3亿多美元。韩国对华投资占其对外总投资的比重也由1995年的27%降至去年的8%。
统计还显示,韩国中小企业减少对华投资的趋势尤其明显,这类企业对华投资占韩国企业对华总投资的比例已由1997年以前的41%降到目前的28%。1997年以前,韩国企业对华实际投资中,大企业为20亿美元,中小企业为14亿美元;但从1998年至今,韩国大企业对华实际投资缩减到14亿美元,而中小企业仅剩4亿美元,落差巨大。
针对韩国企业对华投资减少的情况,韩国LG经济研究院的有关专家提出了两种原因:一是在经历1997年金融危机的打击后,韩国企业的资金状况恶化,这大大限制了韩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能力;二是中国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价格在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习惯于投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的韩国企业尚未适应这种变化,还没找到合适的投资方法和投资领域。
不管怎样,韩国对华投资锐减已是不争的事实,而热热闹闹的“中国招商潮”经常给人以“剃头挑子一头热”的感觉。
支招:一堑换来一智
既然如此,中国各地是否还有必要来韩招商?据记者了解,此地大多数企业还是愿意去中国发展的,毕竟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世界经济的亮点,他们很希望了解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投资环境。但是对于目前这种“省、市、县”轮番轰炸式的招商,许多人却不能不摇头。如何提高招商的效率?“大韩商工会议所”的金载润先生向记者进言:
一是招商目标要明确。
目前来韩招商的中国团基本上都不设定领域,也没有重点目标,“眉毛胡子一把抓”,列一大堆招商项目,调动不起韩国企业兴趣。金先生认为,中国招商团在来韩之前应该对自己当地的工业基础和产业优势做详细认真的分析,确定重点行业和目标领域,有的放矢地做工作。
二是招商准备要充分。
国内要做好资料准备工作,有关资料最起码要有中韩文对译,还要准备比较得力的翻译人员。另外,在确立招商计划后,要及早通知韩国国内的协办或承办单位,让他们能够充分研究韩国有关行业情况,并确定重点招商洽谈对象,以便进行真正有效的洽谈。金先生认为,要想举办一次成功的招商活动,最少应有半年的准备时间。
三是招商方式要改善。目前中国招商会的普遍程序是大部分时间由领导介绍情况,小部分时间用来回答问题,现场洽谈基本没有。金先生认为,有效的方式正好与此相反,大部分的时间应该用来回答企业的问题和进行基本洽谈。另外,目前来韩招商的中国团成员大多是公务员,金先生认为,韩国企业界希望倾听有关行业专家和一线企业家的意见,因此中国招商团今后应调整团队组成,提高专家和企业家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