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 新浪首页
爱问(iAsk.com)
  为何GDP持续、高速增长,而国内企业盈利、居民收入不能与之同步?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看,中国丧失大宗商品的“定价权”是最突出的缘由——并由此导致“高进低出”的贸易格局。
  力争由低效生产的“加工中心”走向“定价中心”已成必然选择。在此过程中,发展期货市场是其突破口,政府和企业都应各献其力。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亦不应忽视交易策略——这方面的不足,直接造成了既往败笔。 [发表评论]
“世界加工厂”的深层困境
  
  我国企业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面临的最大障碍,并不是企业不能适应世贸组织规定的国际竞争新规则,而是市场价格的迅速对接,即“世界价格=中国价格”,我们大量进口的大宗能源、原材料商品价格不是买卖双方的谈判价格,也不是长期稳定的协商价格,而是被动接受的国际期货市场定价并承受价格的剧烈波动。“价格接轨:世界价格=中国价格”这一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特点,使很多企业无法适应竞争的新变化。 [全文][评论]
从“加工中心”到“定价中心”
  国际的一些巨型对冲基金为何能疯狂掠夺财富呢?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前后形成的世界贸易的殖民价格体系: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的价格都是由美欧期货市场交易所决定的,生产国和使用国只能是被动地接受美欧的定价,原因是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国和消费国大多是发展中国家或政治上弱势的国家。21世纪之后,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国大多有美欧财团的投资,使用者主要是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本轮的世界经济增长如同一场盛宴,美欧的绅士们体面地参加了宴会,并能一抹嘴从容离去,可掏钱买单的是我国这个世界性的加工中心。 [全文][评论]
将“中国因素”转化为“中国力量”
  
  “中国因素”应当属于中国!在国际商品定价权的争夺中,作为世界原材料需求大国,我们本不应当受制于人,成为国际期货市场上任人宰割的对象,更不应当让“中国因素”成为提升经济质量和维护经济安全的阻力。我们的出路在于,通过期货市场的发展全面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把“中国因素”转化为“中国力量”。 [全文][评论]
炒作“中国因素”的典型事件分析
  我们必须提及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那就是国际炒家已经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有针对性地围猎中国人。由于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我们逐步变成了世界加工中心,导致我们对于原材料的需求大大提高,而国际炒家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提出了“买中国”的概念,而最近这种概念逐步演化成“逼中国”的概念,即所谓知道你要买,抬高价格,然后逼你买,不买不行!不但有色金属是这样,大豆是这样,原油也是这样,铁矿石更是这样! [全文][评论]
培育中国定价权的“土壤”
  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上的商品只有10种,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很有限;有些国际化程度高、经济影响力大的品种,如钢铁、石油、煤炭等商品期货,以及股指、利率、汇率等金融期货,至今不能出笼,导致企业的套期保值或风险对冲因为缺少国内市场渠道,不得不远涉海外期货市场。因此,业内一直呼吁期货市场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要加快。
  对此,孙才仁认为,创新对于发展和做大期货市场,进而对提高我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定价地位是必要和重要的。但是,这不是问题的根本,我们需要的是有利于创新和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需要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土壤。这包括观念、政策、法律和监管等多方面因素的整合。 [全文][评论]
企业如何通过金融期货市场规避风险
  我国企业在加工制造能力方面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自主知识产权和金融方面却与发达国家差距甚远,特别是金融领域。企业通过金融领域转移管理风险的意识较差,如果不从思想上重视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我国企业也面临如日本的“金融败战”一样的问题。企业通过参与期货市场等金融衍生品市场,运用套期保值手段,利用期货市场反映远期价格的功能,锁定原材料成本或者是销售利润,达到管理风险的目的,并更好地专注企业所擅长的加工制造业。 [全文][评论]
卖出看涨期权——金融期货期权市场中的滑铁卢
  
   2004年至2005年,中国企业境外期货期权交易就连续两次被国外做多基金逼仓:我们还可以再追述到10年前的巴林银行倒闭事件,和中国的株冶事件……这些都是因为在当事方卖出看涨期权后,导致被多头基金逼仓。
  我们有必要从金融期货期权交易制度上和期货投资者的交易策略上,认真分析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以便在将来的期货操作中少犯类似的错误,真正做到为国民经济保驾护航。[全文][评论]
 
  欢迎各媒体合作 来电:010-82628888转5591   来信至:finance2@staff.sina.com.cn
  欢迎投稿 信箱:finance2@staff.sina.com.cn策划、制作:新浪财经 尘心


24小时客户服务热线:95105670 010-82624499 常见问题解答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有奖新闻热线:010-82612286 010-82628888-5544 财经纵横意见反馈留言板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