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高油价更可怕的是自乱阵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 16:24 《Value》价值 | |||||||||
木 乔 进入8月份以后,国际原油价格竟然撒着欢儿一直向上冲,连续涨破65、68、70美元关口,这显然出乎很多人的预料。而正在油价疯涨之际,中海油高价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的壮举最终却因“政治原因”受挫。由于原油和成品油价格长期倒挂,加上一些难为外人所知的微妙原因,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广东、上海等地,竟然闹起了局部“疑似油荒”。权威机构解
可以说,中国不断增长的原油需求终于让消费者直接“感受到了痛楚”,而这也给政府调控经济增长过热的努力带来了新的考验。细究中国目前供油紧张的原因,道琼斯通讯社引用专家分析认为,长期倒挂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体系表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如果政府不迅速提高成品油零售价,中国恐怕还会遭遇更严重的成品油供应短缺。 战略储油何妨缓行 一个大国的经济腾飞,当然必须打通能源瓶颈。随着中国对原油需求的不断增长,作为全球第二大石油净进口国,中国的能源战略越来越受到关注。高油价闹腾得如此厉害,许多人忧心忡忡,性急者则重提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紧迫性。但我们真的要如此心急吗? 大道理不用讲,拥有一定的战略储油,当然是应对国际突发事态的必要举措。综观全球,经济大国往往会有比较充足的战略储油,比如美国,其战略储油量相当于158天的平均进口量,日本为160天,德国为127天。相比之下,中国的战略储油则严重不足,未经确认的传闻称,大约只相当于7天的进口量,要真出现什么“突发事态”,中国的确会比较被动。 即便如此,中国其实也不必急着大干快上战略储油。这首先基于我们的基本战略判断,因为中国一直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并促进全球发展,也就是认为发生全球性危机或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既然所谓的“突发事态”出现的概率极低,我们当然不必跟着满世界树敌的美国人跑。相反,如果中国忽然大搞战略储油,反倒会让外人生疑,白白给“中国威胁论”以新口实。 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国人连基本战略防范意识也不要。战略储油必须要搞,关键在于何时搞、怎样搞、谁来搞。从时机上看,当油价逼近历史高位时,拼命买石油就不太划算。有人引用高盛的预测说,油价还会升至105美元,现在买也许还是便宜的。但油价毕竟也是一种商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显然没有只涨不跌的道理。因此,即便中国非要买油、储油,也应考虑到油价必然会出现的下跌可能,择机而动,现在何必急着多花钱追涨呢? 至于怎样搞,那就更复杂了。中海油高价参与跨国收购的理由之一,就是要控制油源。而事实证明,这种高举高打的能源控制方式最容易受到政治性干预,即使勉强收购下来,也可能后患无穷。除了收购,其实还有更多样化的办法,比如远期原油交易、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近邻互利合作、通过技术合作或联合开采等,总之要让有关政治风险相对可控。 具体由谁来搞,就好比球场上的临门一脚,最为关键。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巨头似乎责无旁贷,政府给予那么多的垄断性优势,它们应为国家尽责,甚至间接为民生福利着想; 而作为独立运行的石油企业,它们则必须确保自身发展,追求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这就会产生很多具体矛盾,并会引发国际敏感反应,极易使国家战略储油难以落实。 由此观之,中国当前最需要的恐怕是常规商业储油,也就是首先要充分鼓励石油企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全球进行适当扩张。因为与应对战争等突发事态相比,保证中国企业的原油供应、确保与石油相关的各产业顺畅运行,从而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更是头等大事。至于国家的战略储油,则要在深度调整石油产业结构和社会能源消费方式的基础上,真正从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由政府主导、精心设计并慎重实施。 而在此之前,我们最需要的恐怕还是认清形势,不要急于搞战略储油而自乱了阵脚。 高油价影响了谁的生活 当然,现实是非常残酷无情的。面对国际油价持续高位运行,还有谁可以置身于受影响范围之外?8月10日的英国《卫报》感叹说,从汽车、飞机的燃料箱到玩具店、写字楼,大多数英国民众的生活已大受影响。当然最直接受到损害的还是“有车族”,因为汽油不断涨价,英国的新车价格已连续4年走低; 而为了促进小型汽车的使用,英国公路税也不得不开始削减。法新社也呼吁,“现在应该举起警示红旗,提醒消费者改变行为”。 同样的困扰,自然也存在于世界头号石油消费大国,不过美国人的应对之策比较多样化。8月16日的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介绍说,面对油价不断高升,美国企业涌现出许多颇具创造性的节能举措,比如鼓励员工不要单独开车上下班或灵活实施远程办公计划等。该报援引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在长期习惯了大手大脚消耗能源之后,64%的美国人认为,“高油价将给他们带来经济问题”,如何节省用油开支正变得越来越现实。 高油价的现实压力,的确谁也无法忽视。当美欧等经济发达国家都不得不想方设法“建设节约型社会”之际,经济发展水平远不如它们的发展中国家当然更不应例外。虽然大家都相信,中国成品油定价体系势必会全面调整,不过“这个调整肯定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的问题也许是,政府和民众之间能否形成良性互动?成品油价格上扬可能造成的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正在促使中国政府采取紧急措施,争取把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至于从长远看,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当然需要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全面展开节能运动。 高油价和成品油局部供应紧张,其实只是中国煤电油运诸多资源限制性问题的一个突出例子。实际上,在中国的一次能源构成中,占三分之二以上比重的却不是石油,而是煤炭。由于去年以来持续不断的恶性矿难事件,公众终于知道了围绕煤炭开采、运输和销售所形成的种种利益链条。对此,8月16日的《落杉矶时报》评价,急于发财的煤矿老板们,以近似“赌徒的心态”疯狂开采,致使很多矿工付出了惨重的生命代价。 该报引用的有关统计数据也是触目惊心的。中国生产的煤占世界总产量的35%,但同期中国矿难造成的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矿难死亡总人数的80%!如果按死亡人数与煤产量之比来看,中国是印度的10倍、南非的30倍、美国的80倍!更可怕的是,由于存在着许多结构性问题,“中国一再发生的矿难几乎无可避免”。因此,如果说高油价可能造成民众支出增加,生活不便; 那么,高增长的煤炭需求则 可能摧毁那些弱势矿工的生命和家庭。 利益与生命之轻重,稳定和发展的两难,也许都是沉重无比且影响深远的话题。而专家们的思绪飘得更远; 类似煤矿老板们那种“赌徒心态”和短视行为,实际上在中国许多经济领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都属于我们自乱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阵脚,由此造成中国经济结构中许多深层次问题难以化解,而这才真正令人担忧。 中石化是什么标杆 具体到各行各业,往往还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比如,在满世界的抱怨声中,谁会对70美元一桶的国际油价暗暗叫好呢?除了欧佩克,有人可能会想,也许还应当包括中石化吧。是这样吗?实际情况其实要复杂得多。 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今年8月21日联合公布的“2005中国企业500强”名单显示,中石化以 6,342.8709亿元的年度营业收入,超过国家电网公司(5,900.5564亿元)和中石油(5,712.5749亿元)而高居榜首。而在此前三年的同一排名中,国家电网公司曾在2002、2004年两度夺冠,中石油是2003年的魁首; 中石化2002、2003年均为“榜眼”,去年则排名“探花”。 如今,中石化不仅成为中国企业营业收入的老大,在最新的《财富》全球500强座次表上,中石化也以750.77亿美元的销售额坐上了第31把交椅,而上一次中石化还排在全球第54位。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中石化的飞跃?油价猛涨当然会拉高其营业收入,但中石化更强调:过去几年苦练内功和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使得他们可以抵抗国际油价一路攀升带来的挑战。 这样的解释当然也可以接受。作为1998年才完成重组的超大型国企集团,中石化所拥有的政策性优势之多、资源之丰富以及内部整合之艰难均有目共睹。几年来,中石化为优化公司治理而采取的诸多策略中,最引人注目的当数其旗下股份公司迅速在纽约、伦敦、香港和上海四地上市,开了超大型国企四地上市融资的先河。 上市给中石化带来了庞大的资金,当然也逼迫其必须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相应的经营理念、企业文化乃至用人之道均在悄然发生变化。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其有针对性的业务梳理,炼油、化工、成品油销售逐渐成为中石化的核心业务,随着对这些领域资本投入的加大,到2004年年底,中石化已成为亚洲最大的炼油企业,其核心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和持续盈利能力也得到增强。反映在近几年的业绩增长上,中石化更表现出明显的高歌猛进的态势。 由此,中石化不仅跃升为中国企业的翘楚,也成为我们缩短与世界大企业差距的生力军。不过,在为中石化迅速发展感到振奋的同时,一些客观存在的实质性差距仍不容忽视。比如中石化本身所拥有的产业与资源优势,并非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而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作为超大型国企与生俱来的; 再比如其在原油、成品油等领域的专买专卖权更是如此。 这样的情况,在中国超大型国企中并非个别现象。还是在这个中国企业500强名单里,排在前8位的均是垄断行业的大型国企,像电信、民航、铁路、邮政等,基本上是国资“一统天下”。因此,像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企业的竞争优势无人可比,做大是理所当然的。这样看来,排名第9的宝钢似乎更有理由感到自豪,毕竟钢铁业的投资主体多元化早已成为现实,而且因钢铁投资过热,这一领域还成为近两年宏观调控的重点之一。 相比之下,中国单个民营企业的规模就显得过于弱小。这至少表明,单靠市场竞争本身而谋求发展壮大的企业,由于面临的挑战和不确定风险太多,要迅速做大做强还比较难。与此相对应的则是,掌握着政策与资源垄断性优势的大型国有企业,只要能在公司治理、核心业务等关键问题上理清思路,策略对路,在中国仍比较容易迅速取得或巩固其市场优势。 不过凡事都会有代价,商业上从来信奉“没有免费的午餐”。还是回到中石化的例子,其拥有的政策和资源优势同时也可能成为拖累其业绩持续增长的隐患。由于改革相对滞后,中国成品油定价机制还未与国际接轨,国际油价涨跌因此并不必然会带动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变化。按这一扭曲的价格体系,中石化炼制的成品油内销时,一旦碰上原油价格飞涨,其利润损失就显而易见; 即使是中石化直接进口内销的成品油也可能出现购销价格倒挂的情况。而要改变这一状况,中石化只能不断向有关部门陈情,争取推进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 但问题在于,看似简单的成品油价格市场化仅仅关乎中石化本身的业绩增长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也是民生的一部分。从维护居民相对稳定的生活与工作秩序考虑,像中石化这样拥有垄断政策与资源优势的超大型国企,其所思所行当然就不能只基于企业自身。更何况,中石化之上还有国资委和国家发改委,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石化这类企业的命运,而其政策制定过程的透明度及公平性又受到太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所谓改革之难,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