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国内期货评论 > 正文
 

四千美元是否是铜价终结性高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 02:59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在过去的12个月里,铜价的中期走势保持着持续而稳定的上升趋势。尽管已经出现背离信号,针对上升趋势可能会出现能量衰竭,市场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但是只要价格能在3490受到支撑,价格的上层空间被定位在3900至4000美元。

  中期能量衰减

  短期走势虽然连创新高,但是市场缺少跟涨势情,短线走势并没有像9月初时的强烈看涨迫切感。这总是成为图表能量衰退的信号,市场因而会十分关注价格进行修正性回撤的信号。右面的图表显示,在趋势通道阻力线附近,市场已经缺乏上攻能量,这同样是对短线走势持谨慎态度的理由所在,市场接下来会更关心下方的关键支撑位3700美元。

  对于中期走势而言,接下来的大目标无疑就是4000美元。但是市场在过去的几年里在重要的整数关面前都遇到过强大阻力,这些阻力一度成为市场出现重大级别调整甚至转势的关口。如2000年在2000美元附近,2004年在3000美元附近。同样铜价在4000美元附近必然会受到强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完全有可能是周期性的。因此在国庆假期即将来临之前,我们仍然要关注3700支撑位是否会重新受到考验,此位被跌破意味着更深地向3500方向的调整。

  与技术展望较为一致的是基本面支持铜价上涨的能量也在衰竭。首先西方制造业复苏的强劲并没有在第三季度充分得到体现,OECD工业生产领先指标的回升缺乏后劲,美国领先指标8月份重新下降,联邦各地区制造业指数再度下滑。当然西方铜消费上半年出现年比下滑的同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铜消费水平仍然处于年比绝对增长。问题是中国的冶炼能力在今年迅速扩张之后,国内消费的上升势头从中期角度看已经达到顶峰。

  上海铜快涨行情不复存在

  在西方铜产品生产商也面对原材料高价无法将成本压力转嫁给下游产品消费商的同时,中国铜产品制造商的定价能力更是无法进一步激发下游消费。超前的下游产品产能开发已经使国内产能出现过剩的情况,抢占西方的铜产品市场份额确实每年都在取得不断进展,但是中国铜消费增长本质上仍然是以西方世界的消费下降为代价的,中国的冶炼产能增长短期内远快于精炼产能的增长,因而粗铜和阳极铜库存的形成说明中国的精铜产量仍然不足以满足国内需求,精铜和废杂铜的大量进口已经超前地给中国在高价期内的铜供应提供了保持市场平衡的基础。

  近期国内精铜市场在高价的制约下,国内精铜产量的快速增长基本使国内市场达到平衡。在这种情况下,上海对LME铜价的升水不但不复存在,也不可能再像上半年那样会出现快速的补涨行情。在连续几个月来,国内的精铜净进口都保持在10万吨以上,上海铜的走势始终跟不上国际铜价上涨的节奏。所以针对第四季度消费旺季的消费者补充库存首先不可能在中国出现。因而在亚洲的LME注册仓库里库存相当充足(很大一部份铜都是因为上海地区的价格远低于国际价格而造成转口所形成的)的情况下,最近欧洲出现的注消库存仓单突然增加,并不能反映西方消费已经确定性好转,库存仓单的变化被怀疑是一种炒作伎俩。

  高位震荡有理由

  当然铜价仍然有在高于历史趋势的区间内震荡的理由:首先低库存仍然是不争的事实,全球的工作库存仍然处于2.3至2.6周的绝对低水平,远低于被市场认为关键的4周低水平下,按历史数据的统计学观点来评判,铜价有足够的理由维持在3000至3300美元之间。同时投资者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即使2006年铜市场可能会出现高达30万吨以上的过剩,但是全球总的工作库存也难以很快地回升至4个消费周以上。因此铜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维持在远高于历史均价2200美元的上方。现货告诉我们,基金是维持高铜价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中国作为全球每年铜消费增长的不可或缺的支柱,中国的刚性消费建立在工业生产持续保持高于16%的增长水平上,以全球低库存为基础,加上行业中不断出现的一些生产问题,铜价出现阶段性的爆发性上涨不仅是消费者所要时刻规避的,更是投机者所要重视的。相对中国铜资源的净进口特征,无论是反套还是在国际市场上抛空都成了基金追逐的目标。

  最近基金的净持仓规模并没有在铜价频创新高的情况下进一步扩大,因此价格的上涨潜能主要来自于空头回补,给价格造成上涨动力的空头回补能量主要来自于中国的反套空头的止损及迁仓。这类投机性交易如果能少一点的话,也许国际铜市会平静得多。因此,在国庆休假期间,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空头部位将成为价格震荡的悬念所在。因此当铜价回落到3500至3700区间的时候,笔者认为仍应逢低买入。

  《国际金融报》 (2005年09月30日 第十一版)

  作者:本报特约作者 诚剔 发自上海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