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国内期货评论 > 正文
 

价格波动风险大增粮油企业期货避险不可或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21日 07:43 中国证券报

  记者 赵彤刚

  继去年因大豆大跌而损失惨重后,今年我国粮油企业再度遭遇寒流。近期大豆、豆粕持续下跌,大批压榨企业严重亏损,风险控制迫在眉睫。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粮油贸易规避风险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指出,中国粮食企业要走向市场化、国际化,利用期货市场回避经营风险是必须解决的严峻课题。

  市场波动风险大增

  近年来,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波动剧烈程度前所未有,原油从二三十美元升至70美元,LME铜从1600多美元涨到3700多美元,国际航运市场价格也出现了近几十年来最大波动。与这些商品相比,大豆价格波动幅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去年以来,CBOT大豆价格从500美分一度飙升至1000多美分,随后又跌至500多美分。去年上半年,在CBOT大豆处于1000多美分高位时,我国压榨企业大量进口大豆,造成严重亏损,大批压榨企业濒临倒闭,整个压榨行业陷入困境。从2001年开始,国内榨油行业在经济大环境和国家产业政策影响下,掀起了一轮投资扩张高潮。而恰在此时,正赶上CBOT大豆走出了一波长达两年多大牛市,涨幅高达156%,几乎所有油厂都在这两年扩张中获得丰厚利润。这种赚钱效应又吸引来更多资本,除外资以外,国内其他行业领域也转而投资建设榨油企业,从而导致我国榨油行业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里,产能翻两番多。当前国内沿海地区各大港口几乎都建有大型榨油企业,现在我国总压榨能力已超过7000万吨,而现阶段实际需求只有3000万吨左右,形成了近60%的剩余能力。

  金海粮油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林指出,榨油行业在蓬勃发展表象下,潜伏着巨大经营风险:一是导致部分企业盲目进口大豆。很多油厂不是以销售区域市场需求,而是以自身产能作为制定采购计划依据。这种个体有序在产能严重过剩情况下,表现在整体上是无序的,后果是大豆进口量盲目增长。二是产能过剩,进口过量,市场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使市场风险大部分集中在榨油行业。特别是在大豆价格剧烈波动的时候,这种风险更是被放大。

  期货套保必不可少2004年第一季度,CBOT大豆处于1000美分高价区,在买涨不买跌心理作用下,我国压榨企业高价抢购美国大豆,进口量比2003年同期增长40%。一些企业大豆进口量同比增幅达60%到110%,个别企业库存高达60万吨-80万吨。可以说美盘大涨,与中国买家疯狂抢购有直接关系。即使剔除国内企业在4月份以后洗盘和违约数量,2003年到2004年度,我国采购美豆仍高达823万吨,同比增长7%。与此相对,世界上其他国家采购量均大幅度下降。在中国大量高价采购美国大豆后,CBOT大豆开始高台跳水。部分油脂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套保,成功规避了大豆价格波动风险;但很多未进行期货套保的企业,都成了这轮大豆大跌的牺牲品。

  我国很多大型压榨企业都是近几年刚刚建成投产,企业缺乏有效避险机制。部分榨油企业在经营中沿用了前两年方法,采购时只在现货市场买进,很少在期货市场套保。这种做法在牛市行情中尝到了甜头,不仅赚取加工利润,还赢得了原料涨价的超额利润。但是在去年大豆从历史高位区跳水过程中,这些企业尝到了忽略套保避险的苦果,在行情转势中承担了全部市场风险。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曲立峰指出,实践证明,善于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企业,往往能够将现货市场价格不利变动带来的损失,减小到最低程度;而那些不善于利用期货市场,或者仅仅把期货市场作为投机场所的企业,在发生价格波动风险时,容易遭受巨大损失。

  荷兰银行高级副总裁ToddGo l l 也指出,国外终端产品使用者,包括卡夫、百事等跨国大型公司,他们都大量利用CBOT期货产品进行避险。另外一个使用者就是贸易公司,他们是最大的CBOT产品使用者。再一个使用者是大豆加工商,他们一般是买入大豆,卖出豆粕和豆油,这样能够锁定未来压榨利润。

  套保能力急需提高

  虽然企业合理利用期货套保可以有效规避风险,但由于一些企业操作不当,造成套保失败的例子也时有发生。最近的事例是今年上半年,香港上市公司

中盛粮油在CBOT市场进行豆油套保失败,造成公司亏损。而
中航油
去年在新加坡纸货市场巨亏5.5亿美元,其期权交易行为已不是套保,属赌博色彩浓厚的投机行为。目前,我国已有包括中粮集团等粮油企业在内的26家大型国有企业,有资格从事境外期货套保。而且随着以后推出代理外盘期货交易试点后,从事境外期货套保公司将会大增。因此,提高企业期货套保能力,无疑是当务之急。

  中国新良储运贸易公司是近年来成功利用期货套保者之一。据介绍,公司所有现货业务都有期货套保头寸,总经理庞明虎说,粮食行业过去对期货市场认识较肤浅,几乎是“谈期色变”。但现在逐渐认识到,参与期货虽有风险,但不参与风险更大,若能很好利用期货衍生工具,就有机会把风险变成利润增长点。

  业内经验首先是重视信息,其次是限制投机范围,控制参与风险。该公司为此建立了完善的决策体系:从业务员、部门经理、主管老总到总经理,若任一环节有疑,就需集体讨论,从而将决策风险降至最低点。当然,就多数企业而言,做好套保也须历练,毕竟熟悉掌握期货衍生工具需要一个过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