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内盘资讯 > 正文
 

铜期货当空不当空 市场可能低估了多头的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9日 11:39 证券时报

  实达期货 王冠苏

  库存量曾经是铜多屠戮空头的利器,近期LME库存持续增加,周三LME库存大增6000吨至61075吨。库存累积增加的效应也终于发威,当日LME铜暴跌110美元,昨日沪铜10月合约收盘也大挫700元。通过几个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基金做多的条件依然存在,今年铜价的跌幅将比较有限。

  市场低估了多头的力量

  5月一度让众多抛空资金激动不已。在基本面上,随着全球精铜需求缺口逐渐得到填补,经历了近2年的期铜牛市呈现出步入尾声的迹象。根据当时的ICSG报告,国际电铜供给出现过剩。随着大量进口铜在5月上海的集中到港,加上国储的提前抛售,上海铜价出现暴跌。同时,在资金面上,国际市场众多CTA基金随即平仓杀跌,CFTC基金头寸显著平多增空,基金净多由1万6千手滑落至3千余手。在技术面上,伦铜走出的圆弧顶形态为铜价下跌积累了大量的能量。

  然而,仅仅在6月初的三个交易日内,铜价就向上拉升了200美元,众多抛空资金随即出现大幅亏损,抛空言之尚早。在基本面上,根据后续的ICSG报告,4月份国际需求缺口再现,数量为2.6万吨,波动的供需平衡未能支持熊市抛空的策略。在资金面上,CFTC基金头寸表现出增多平空的特点,基金净多攀升至1万8千手,在数量上超过5月初的1万6千手。在技术面上,铜价脱离了圆弧顶的形态,技术抛空者纷纷落马。

  进入7月,国际铜价交投转为清淡,战略抛空者在价格和升水上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一方面,伦铜价格稳步上扬,回调有限,抛空者很少拥有获利平仓的机会。另一方面,在价格波动较小的情况下,200多美元的高企升水使得临近交割合约的空头被迫向后展期,不得不承受升水上的损失。

  进入8月,熊市的迹象似乎再次显现。一方面,国际铜价开始大起大落,LME欧洲仓库显著增加的库存成为市场的焦点。期限结构随着库存这一短期供给指标而开始发生变化,升水随之下降到200美元以下。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现货表现低迷,隔月价差逐步缩小。但是,LME3月期于近日前上扬至3666美元的水平,空头再次承受止损压力。

  基金做多条件仍然存在

  从上述4个月以来的抛空分析来看,市场不断低估了多头市场的持续时间。对于未来的铜价走势,笔者认为,一方面,潜在的需求会在铜价的下跌中出现,从而支撑铜价;另一方面,从预测数据上看,供给的增加在2005年并未致使基本面存在显著的供给过剩。

  全球经济表现超出预期。首先,总体而言,OECD领先指标开始回稳上扬。基于领先指标与铜价的良好正向关系,铜价在宏观需求方面会受到较好的支撑。其次,具体到国家而言,转好的劳动力市场为美国经济提供了活力;日本最近的CPI数据显示出走出通缩的迹象,

摩根士丹利最近上调了日本实际GDP的增长预期。中国方面,人民币的升值并未促使热钱流出国内市场。根据7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政府在信贷控制上收效并不明显,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去年同期增长27.2%。

  从行业需求来看,第四季度将会走强。另外,国内和国际的交错淡季避免了铜价集中的向下压力。对于国内而言,走出7月之后,众多型材加工企业已经恢复生产,电力供应限制逐渐淡出,春节的备货需求促使订单增加。对于国际而言,根据Man Financial的研究报告,8月至10月是全球需求淡季。目前美国的消费商面对高企的铜价尽量压低库存。然而,随着11月需求的转旺,备货的需求会逐渐凸现出来。同时,笔者认为,中国和国际的需求淡季的时间错位,避免了铜价集中的向下压力。

  长期供给方面,罢工在持续,且前景黯淡。持续了7个星期的Asarco铜矿罢工在进一步得到了钢铁行业工会的声援支持之后,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上周五,Asarco谈判并未达成共识,并且未制定进一步谈判的明确计划。考虑到占据全球1%的产量,此次罢工事件会对刚刚步入基本平衡的基本面带来较大的影响。

  对于近期增加的库存,多数外资机构将其解释为欧洲消费商暂时的借出交易,未来再次买入的可能性较大。另一方面,在国内预期9月消费转强的同时,最近国内供给方面的事件加速了现货转强的进程,近期现货升水表现出转强的迹象。

  从最近一些机构预测数据来看,2005年铜市仅仅达到相对的平衡,数据并不支持市场过分看空。在下述众多机构供需预测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在电铜供需方面仅仅属于一个过渡阶段,存在于2004年巨大的需求缺口与2005年巨大的供给过剩之间。并且,在下述5家机构中,ICSG、Brook Hunt和Barclays Capital依然预测为供应不足,而只有CRU和HSBC两家机构表示出少量过剩的预期。

  爱问(iAsk.com)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