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内盘资讯 > 正文
 

大豆期价振荡趋于回落 迎接豆类收割季节到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09:49 中国证券报

  青马投资 马明超

  在过去一个月内,国际粮船、油船运费持续大幅下跌,美国和南美大豆进口成本震荡整理呈M型,加之受人民币升值影响,7月下旬后二者持续在底部盘旋。大连期豆也随之震荡回落,期现价差从7月初开始反弹上升至全月最高点388元/吨,后又逐步回落至7月29日的低点183元/吨。预计本月将继续震荡,9月趋于回落。

  内需不足需求低迷

  包括豆类、小麦、玉米等在内的农产品需求,今年以来出现明显下滑趋势。就豆类市场来说,本来每年4、5月份出现的豆粕消费高潮,在今年却迟迟没有出现。就小麦市场而言,小麦食用消费已经连续数年下降。消费下滑,从农产品行业自身角度看有三个原因,其一是农产品需求本身具有弹性不大特点。就小麦而言,居民饮食结构水平提升降低了口粮消费比重;就豆类而言,从未来一个阶段看,国内养殖规模扩大潜力有限。其二是禽流感、猪链球菌、炭疽病持续发作,使豆粕、玉米等饲料消费屡蒙阴影,并直接影响到中国肉食产品出口和消费。其三是从货币角度看,由于人民币升值成为一种现实,中国产品出口压力将逐渐加大,包括肉禽蛋、玉米等出口下降,也是国内农产品消费总体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更宏观原因看,国家从2004年4月份开始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虽然调控主要对象是投资过热行业,但是,由于政策打击面直接波及农产品加工消费市场,在农产品连续两年丰收情况下,农产品受到宏观调控影响反而比工业品大。综合来看,内需不足、宏观调控影响以及出口形势不乐观,共同造成了中国农产品市场需求低迷。

  今年以来,工业品价格和农产品价格走势出现背离。工业品,特别是原油和金属过度上涨,而农产品价格却持续委靡不振,这其中的最为重要原因,就是工业品供应不足与农产品内需不足的矛盾。预计05/06年度中国需求数字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预期应该有明显差距。

  美豆持续“天气市”

  对美国大豆而言,决定作物产量最关键的天气仍在8月,也就是说未来8-9月份,美国“天气市”仍然存在。对于8月份的天气,虽然美国本土各天气预报公司预测不一,但总体看,8月份雨水将多于7月份,同时气温总体也会有所下降。同时还要关注大豆锈菌病对大豆生长的影响。虽然,锈菌病在不断向北部缓慢移动,但是有较为权威的美国农学家称,由于伊利诺州大豆已开始进入生长晚期,因此即使出现亚州锈菌,其对作物的危害性也甚微。

  美国农业部7月份的供需报告对美国大豆的单产预测为39.9蒲式耳/英亩,对应产量为28.95亿蒲式耳。但大部分私人预测机构预测在38.5蒲式耳/英亩左右。

  据历史经验,38蒲式耳/英亩以上的单产将不支持美国大豆价格维持在7美元以上,特别是在收割和收割前的淡季。价格模型显示,单产38蒲式耳/英亩对应收割季节的低价位为6.5美元左右,第二年春天价格可能回升至7.3美元。

  8月振荡9月回落

  6月底,CBOT大豆市场在高位出现跌停板,此后在反复震荡中逐渐走弱。截至8月5日,美盘技术上已向下击穿自2005年2月份以来长期牛市的支撑线,后期一旦确认,技术上价格下跌的空间将扩大。基本面上,由于7月中旬前后美国主产区出现及时雨,缓解了大部分地区的旱情,因此,美盘在6月22日构成的高点基本可以确认为价格中期反转的高点。从时间上来说,美盘从今年2月开始的上涨维持了5个月、21周的时间。那么价格调整的时间将至少为13周或者3个月。如此计算,价格继续调整至少将维持到9月底(可能会更长)。但由于美国基金多头部位仍较大,同时8月份天气仍不明朗,因此8月份美国大豆价格震荡将加剧。

  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在承受巨量进口压力的同时,豆类消费又屡屡受到链球病毒等影响,国内供大于求格局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改变,据后期进口量的演变,到9月份后国内大豆进口的压力才能减轻。另外,对于国内大豆期货来说,9月大豆合约巨量交割的局面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连豆市场的上涨。综合来看,国内大豆现货市场价格高点也已经在6月底出现,受美国天气炒作将逐渐结束及国内大豆供应仍较为宽裕影响,国内大豆现货价格在8月份继续振荡后,于9月份将出现明显回落,从而迎接大豆收割季节的到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