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内盘资讯 > 正文
 

沪胶期货再现猴性特征 但三大因素支撑胶市走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3日 09:58 证券时报

  上海金鹏 王伟波

  进入8月份之后,天然橡胶市场维持高位震荡格局,多空分歧进一步加大。周二在日胶期货出现跌停的压力下,沪胶亦出现大幅度回落的走势,终盘以跌停价报收,恐慌的气氛笼罩沪胶期货市场。尽管如此,但是基本面的供应状况并未得到改善。国际市场产区即期现货的供应依然没有着落,出口商签定的贸易合同基本上都是8月以后的船期。

  国内期货市场则主要是受关税下调的利空预期影响,自17000元/吨以上的高位盘落。对于目前悬而未决的关税调整事宜,笔者认为其影响的也只是一个静态上的重新评估,而从动态上来看,对于沪胶期货行情的影响只是短期内一个价格重新定位,其中长期趋势的发展主要还是取决于国际天然橡胶是否能够继续维持涨势。下面,我们就对后市行情发展影响最为关键的三大因素供应、需求、库存作一综合分析,以对后市作出趋势判断。

  主产国供应持续短缺

  很显然,今年以来东南亚以及我国海南均出现罕见的干旱天气,直接导致天胶减产。全球主产区泰国占全球天胶生产总量的40%,其资源供应地位举足轻重,自今年1月开始,持续的干旱天气一直影响着泰国产区,直到7月份雨季来临才有所缓解。统计到7月份,泰国1-7月份相比去年同期减产15-20%已经成为定局。减产使泰国位于前几位的出口商在6、7月份执行国外大型轮胎集团的出口合同出现执行危机,他们被迫在国内三大中央市场以抬高价格对原料进行抢购,直接导致原料价格在6、7月份形成连续上涨的走势,即使如此,供应短缺直接也导致出口合同被迫拖延执行。在这种背景下,尤其是7月份泰国三大中央市场天然橡胶原料一路飚升上扬,截止本周一原料价格已经被推升至68泰铢/公斤。 

  另外,一个导致供应短缺非天气因素也在泰国出现。自 2004年10月份开始,泰国南部主产区频频发生暴力事件,至今已经有700多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暴力事件大大影响了泰国农民的割胶作业,导致非天气因素的减产,初步估计该产区减少数量就高达30万吨。全球的主要产区泰国减产,无疑会使本年度全球天然橡胶减产成为事实,供应持续短缺也将继续维持一段时间。

  全球需求保持旺盛

  据IRSG预测,2005年全球天然橡胶需求总量比2004年继续进一步提高,上升5.5%达到872万吨。全球天然橡胶需求旺盛,中国因素只是一个主要方面,泰国近两年对于天然橡胶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着眼于天胶产业的长远规划以及就近使用原材料的考虑,一些国际市场大型轮胎企业纷纷到泰国开设加工厂,因此近两年泰国天然橡胶出口量出现一定的减少。这无疑将进一步加大产区的天胶的需求,使得泰国本国天胶使用量近两年来提高5-10%,同时也使出口数量进一步减少。

  近两年刺激天胶市场的需求,主流方面是汽车,尤其是我国汽车工业轮胎用胶量的迅猛增加。同时,欧美国家对于乳胶的需求也有进一步的提升,主要产品在乳胶手套上,泰国很多乳制品厂也开始大幅扩产。 

  显性库存不断减少

  全球官方储备库存已经降至历史最低点。2000年国际橡胶联合组织INRO宣布解散之前,分别将储备于全球各地的储备库存全部抛光。而2001年逐步成为全球最大天胶销区的中国,考虑到国家储备库进口陈胶年数太久,因此按照计划的时间以及充分考虑市场价格的定位合适,以分步骤的方式在随后三年时间里,将储备胶全部向社会公开以竞价的方式抛售。库存轮换出去之后直到今天我们尚未听到国储对天然橡胶进行性战略补库的消息,因此我国天然橡胶的官方储备库存也处于非常低的水平上。

  另外,第三个重要官方储备库存,就是主产区泰国。泰国政府于2001年开始将烟片胶库存陆续抛售,最后6万吨于2002年底2003年初卖给新加坡以及我国某轮胎集团,成为当时业界轰动一时的新闻。而美国的联邦储备局于2002年也将其储备的1号烟片胶全部抛售,甚至有部分一号烟片胶流入国内市场进行消化。

  因此,通过回顾上述全球主要的官方储备库存的抛售情况,基本上可以断定目前全球天胶官方储备库存已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它们开始重新考虑收储库存战略,势必会进一步拉动天胶价格。

  目前全球两大显性库存之一的日本民间生胶库存,截止 7月20日下降至8897吨的历史新低。而国内沪胶期货库存,上周再度减少2180吨,截止7月29日减少至19900吨。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两大销区,显性库存水平下降至如此低的水平,足以说明目前全球库存正处于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在需求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库存水平的持续降低,往往伴随着价格不断走高的一个相关过程。 

  综上所述,通过商品供需关系与全球库存状况的研究,我们认为天胶后市持续牛市进程不可避免,至于以何种方式向下迈进则是市场的选择。在大背景看涨的基础上,顺势而为应该是不错的选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