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国际期货评论 > 原油期货大涨 > 正文
 

2005:国际油价高位波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13:55 中国石油网

  

2005:国际油价高位波动

2004年国际油价走势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董云龙 张 裕

  油价上涨是2004年能源市场的主旋律

  2004年上半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担心第二季度石油需求下降而一再推行减产保价政策,然而全球经济复苏引发对石油消耗需求异常增长,再加上世界第一大石油
消费国美国的商业石油库存处于历史低点,基本面因素将平均油价维持在历史同期最高价位。在西方石油消耗国的压力下,欧佩克几次做出了增加产量配额的决定,虽然下半年欧佩克石油产量接近极限,但为时已晚。恐怖风险溢价,投机操作,产油国罢工和骚乱,自然灾害以及俄罗斯尤科斯事件等因素将单日油价推向历史最高点。直至第四季度,全球低石油库存状况得到改善,投机基金及时撤出市场才使油价有了大幅回落并基本稳定在每桶40美元左右。2004年最后的两个月,国际油价趋于缓和,但是仍然比年初高近30%。

  2004年纽约轻油首月期货平均每桶41.45美元,为21年来最高水平,比2003年高出10.41美元,涨幅达34%;2004年布伦特原油首月期货平均每桶38美元,比2003年高9.53美元,涨幅为33%;2004年欧佩克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平均价格约在36美元,比2003年同期高8美元。2004年国际油价的走势被有人描述为“推土机式”的上涨。1月至10月,油价以快速上升为主,持续时间之长、上升幅度之大史上罕见。只在6-7月和8月下半月有一段时间降幅稍大的调整。2004年油价屡创新高:3月17日油价第一次创21年来的新高,当日最高价为38.35美元;5月4日油价最高位39.15美元,自此一直在历史新高上运行;9月28日油价首次突破了50美元的重要整数关口,当日最高价为50.47美元;纽约轻油期货价格在10月22日一度达到了每桶55.67美元的空前记录。

  2004年国际石油市场显著特点

  一、油价反季节波动。传统上国际油价在每年第二季度因季节性需求下降而回落,6月份美国夏季驾车旅行季节开始后油价上涨,9月初美国劳工节后需求下降,油价应该回落,进入冬季后因为取暖油需求增加而促使油价反弹。然而2004年第二季度全球石油需求量大幅度上升,导致油价反季节上涨;从6月份开始应该进入用油高峰期,却因炼厂改造结束、美国汽油产量增加、欧佩克做出增产决定而致使油价回落;9月份大西洋飓风对美国油气设施破坏大规模造成,国际油价反季节飙升;进入冬季后取暖油产量增加,气候温和,库存反季节增长,油价反弹无力。

  二、地缘政治持续动荡,石油安全溢价增加。2004年伊拉克局势严重混乱,输油管道多次遭到人为破坏,该国石油产量迟迟未能按计划恢复到战前水平。此外,沙特阿拉伯外国人居住地也多次遭到武装人员袭击,目的在于威胁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原油出口国的石油生产和出口。本.拉登也趁机要求追随者破坏中东的石油设施,不让石油流向西方国家。尼日利亚频繁的罢工,委内瑞拉政治混乱,挪威石油多次罢工以及俄罗斯尤科斯事件也严重地影响了石油安全。据估计,2004年每桶石油中有8-10美元的安全溢价。

  三、投机基金搅乱市场。由于美元贬值,全球商品价格上涨使得大量的资金进入石油期货市场套利。据统计,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投资基金数量由1994年的4000家上升到2004年的8500家,其资产规模由10年前的1.9万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的9万亿美元。去年纽约商品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中投机基金持有的合同持续14个月处于净多头部位,一直到12月上旬才转入净空头。据估算,2004年纽约原油期货价格中每桶约有10美元左右的投机溢价。

  四、产能达到了最大化。2004年下半年欧佩克日产量一度超过了300万桶,为25年来之最。除了沙特阿拉伯有50-100万桶的剩余生产能力外,其他产油国产量已近极限。此外,美国炼油厂利用率也维持在90%以上。因此,市场一旦出现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供应中断迹象,就会导致油价大幅上涨。

  五、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始终高于其价格范围上限。自2003年12月2日以来欧佩克七种市场监督原油一揽子价格始终高于该组织规定的参考价格范围上限——每桶28美元。然而,欧佩克认为油价过高是由于地缘政治因素和投机行为所致,过高的油价并不反映市场基本面,而拒绝使用原先制定的价格调节机制。美元贬值也是欧佩克维持较高价格的理由。欧佩克认为,美元贬值降低了该组织成员国的购买力。该组织有意向将一揽子油价的目标范围下限提高到每桶30美元以上。

  六、石油需求增长速度达到28年最高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最新统计数据,2004年估计石油日需求总量达到8240万桶,比2003年增长260万桶,达到了1976年以来最高增长水平。

  石油需求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2004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石油需求增长量减缓,日需求量递增60万桶;非经合组织石油需求增长速度加快,日需求增长200万桶。其中中国的石油日需求增长量达到80-120万桶,而这一点也被部分机构和媒体当成了“中国威胁论” 的最新注解,美国几家有影响的金融报纸曾进行了煞有介事的分析。分析人士指出,其实中国需求总量的增长并没有打破国际原油市场的供求平衡。由于中国的需求总体规模偏小,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状况。中国的原油需求约为579-633万桶/日,全球原油平均供应量8241.78万桶,中国的需求约占全球供应总量的7.02%-7.68%。如此小的数量是没有能力将原油价格上推到55美元以上的。

  七、轻质和重质原油差价拉宽。随着轻质油品需求增加,重质燃料油(资讯 论坛)需求缓解,以及不断降低的硫含量指标造成了轻质低硫原油对中质含硫原油的价差不断拉宽。也就是说,当前原油价格大幅度飞涨的是较为轻质的原油,而中质和重质原油价格上涨幅度有限。2004年10月份WTI/迪拜每桶价差达到15美元,而布伦特/迪拜原油每桶价差达到12美元。而2003年WTI/迪拜原油和布伦特/迪拜原油每桶价差仅仅为2-3美元。

  通常情况下,欧佩克一揽子油价比布伦特低1美元,比WTI低2美元。然而近两年来这种差价也在不断上升。到2004年年底,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和布伦特原油每桶差价高达3-4美元,和WTI每桶差价高达7-8美元。此外,布伦特和WTI原油差价也从以前每桶1-2美元拉宽到3-4美元。以上差价反映了当前世界石油市场对高品质的原油更为紧缺,而对中质和重质原油供应相对缓和。

  2005年油价还将维持在每桶40美元以上的高价位

  我们知道,石油交易进入期货市场后就失去了部分一般商品的性质,同时具有普通商品和资本运作的双重性。因此,价值规律对石油市场的作用已经减淡。实践证明,油价走势很难预测。而恰恰正是油价的不可预测性,维护了石油期货市场公正地运行。鉴于此,我们只对未来石油市场的基本面进行分析,来推断假定其他因素不变情况下油价应该具有的价位,从而降低决策中的风险。

  首先,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减缓,可能降低对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分别预测2005年世界经济比2004年增长4.3%和3.1%,比2004年年同比增长率降低0.7%和0.6%。因而,石油需求增长率也会相应降低。国际能源署预计,今年全球石油日需求量将比2004年增长140万桶,增长幅度为1.7%,低于去年的260万桶或3.3%。但该机构同时指出,对2005年的需求增长预测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比如气候因素。

  其次,全球石油供应量也相应减缓。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去年底发布的《短期能源展望》中认为,2005年全球石油日均供应量预计为8460万桶,比2004年增加150万桶,增幅1.8%;而2004年年同比增加360万桶,增幅达4.5%。

  第三,产油国的动荡局势有可能延续。去年6月底美国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政权后,伊拉克政治局势更为混乱。该国石油出口管道屡遭袭击。分析人士认为,在1月份伊拉克大选后,该国局势依然无法安宁,石油出口恢复到战前水平尚需时日。此外,国际恐怖组织对沙特等中东重要产油国袭击也可能再次发生,尼日利亚石油工会频繁组织的罢工也可能重现。

  第四,欧佩克将继续使用减产保价的手段。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公然宣称,如果美国油价下跌到每桶40美元以下,欧佩克就不得不考虑减产。他说,如果美国油价跌到每桶40美元以下,意味着欧佩克一揽子油价将跌到每桶26-28美元。鉴于美元不断贬值,欧佩克原定的每桶22-28美元价格调节机制不复存在,该组织考虑在2005年提高参考价格范围,新的目标价格范围下限至少在每桶28美元。

  综上所述,尽管今年世界石油需求量的增长将有所缓解,但是并未停止增长。从供求关系来看,需求增长量可能大于石油供应量,油价下跌的理由并不充分。然而,如果伊拉克局势缓解,该国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则可能会拉低油价。而产油国政治局势的不稳定性,欧佩克抵御油价下跌的决心,美元汇率难以上升,种种可能发生的因素对油价形成了有力的支撑。当然,我们不能排除油价短期内大幅度跌落,也不能排除油价突发性飙升。我们认为,2005年轻质原油价格每桶维持在40美元以上的可能性较大。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