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度郑麦期货市场依然以维持平稳运行为主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 09:04 中航期货 |
一、行情回顾 郑州强麦指数周线图
相对于2004年的跌宕起伏而言,2005年度的郑麦市场似乎少了些惊心动魄。硬麦成交日益稀少,一天仅几百手的成交量,正日益被市场所淘汰,而强麦也是运行得比较平稳,整整一年期价基本上都维持在1620-1800的区间内波动,波幅仅180点。从上面强麦指数的周线图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经历了2004年牛熊大转换之后,a、b、c三浪下跌已经在2004年完成,目前仍处于震荡筑底过程之中。2005年度期间强麦经历了三轮中级反弹行情,反弹幅度都在150点左右,但每次均未能有效突破1800的阻力位。 我们将本年度的行情分为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 超跌反弹(年初至—4月下旬) 在经过2004年大半年农产品大熊市后,新年伊始,由于美圆的持续走软及市场对全球通涨的担忧,国外基金开始在农产品市场上大举作多,各农产品期货大豆、棉花、玉米均走出了波澜壮阔的超级大反弹行情。CBOT小麦也不例外,反弹幅度超过了自2004年4月以来跌幅的50%,最高达372美分,郑州强麦各合约的上涨幅度也超过150点。小麦的基本面与大豆、棉花有着较大的差别。大豆与棉花的上涨有着实实在在的基本面利好消息的支持,南美地区的持续干旱天气及美国农业部和国际棉花协会对棉花供需求的利好报告是这轮农产品牛市启动的直接诱因。但相比而言,小麦期价的上涨则缺乏实质性基本面利好的支持,更多的是受其他品种的带动。因此,好景不长,在其他品种滞涨之后,期价也开始迅速回落。 美麦指数周线图
第二阶段 反季节上涨 (5月下旬—8月份初) 6月初,正当国产新麦大量上市之即,但期价不跌反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一轮反季节性反弹。其上涨的主要动力来之于新麦上市之初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是温家宝总理在视察农村时的一番讲话,给了多头很大的信心。期间主要出台利多的政策有: 1、 6月上旬,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出通知,要求积极做好夏粮收购工作,在夏粮收购期间,暂停中央和地方储备小麦的轮出,停止库存粮的集中拍卖。 2、 6月24日,中粮储宣布收购130亿斤小麦,不少地区的收购价要略高于当时的市场价格,中粮储收购直接推动了现货价格的上涨。 但也同样好景不长,当中粮储的130亿斤小麦收购基本完成之后,由于中粮储的收购未能有效带动现货商的竞购,在失去了政策的支撑效应之后,新麦开始集中上市,季节性供给压力开始显现,期价一路阴跌,并再次探底至1620附近。 第三阶段 主力逼仓(8月初—12月末) 自8月初之后,基本面相对比较平稳,期价维持了近一个月的窄幅波动。但自“十一”过后,主力多头资金利用周边农产品反弹的契机,在占尽资金与仓单优势的情况下,在WS0605合约上强行逼仓,然后抛空远期合约,使得各合约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行情, WS0605与WS0607相临合约价差达到200多点,而WS0609合约又比WS0607高出100多点,这种反常的基差为强麦上市以来所罕见的。与以往天胶主力多头的操作手法类似。由于WS0607合约是上年度小麦仓单的最后注册的一个合约,也就是说主力多头资金在WS0605合约上接到的仓单只能转抛在WS0607合约上,因此,对后续合约的影响不是很大,这也是为什么0607合约价格如此之低的原因了。 目前强麦指数再次运行到年度震荡区间上轨1800附近,而WS0605合约正好于2006年的第一个交易日1月4日收于1800之上,WS0605合约虽然是主力资金强力控盘的一个合约,并不能代表所有强麦合约,但这也不能不让我们试想在新的一年里,郑州强麦能否突破维持了整整一年的震荡底部区间,步入1800之上的运行空间呢?以下笔者将对小麦的基本面做一个简要的分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二、基本面分析 1、 全球小麦供求分析
在2004/2005年度,全球小麦总产量的大幅增加是导致小麦期货价格大熊市的主要原因。在去年,产量达到了创记录的6.26亿吨,比2003/2004年度高出了近12%,而全球小麦消费量的增幅却只有3.6%,一举扭转了连续三年供不应求的局面,首次出现了1200万吨的结余。 但在2005/2006年度,由于全球不少国家都遭遇干旱天气,全球小麦的总产量普遍低于市场预先估计,其中减产最为严重的是阿根廷,小麦的播种面积从620多万公顷减少至490多万公顷,减产幅度达30%。据最新12月份发布的美国农业部报告估计,2005/2006年度全球小麦产量为6.15亿吨,总消费量为6.22亿吨。全球小麦的总产量从去年的6.26亿吨减少了1.7%,总消费却同比增加了2.1%。将再次出现700万吨左右的缺口,但由于总量并不算太大,加上去年的1200万吨的结余及库存,2005/2006年度全球小麦供需仍基本达到平衡。 2、 国内小麦供求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