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铜价打破原有区间 强市改变还需要时间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7日 08:23 国际期货 |
内容概述 2005年铜价是打破历史走势的一年,使得06年的铜价走势更加难以预测。 中国已是全球铜最大消费国,05年的全球铜消费增长速度之快主要仍然来源 于中国,中国的未来铜消费变化以及政策变化将继续影响全球铜价波动。 美圆的反复以及原油的问题也都值得大家深思。特别是大多投资者对于期铜抛 空值得反思。 “存在的就是事实”,我们应该立足目前,展望未来,不能再以简单的历史会重演的概念理解市场、分析市场。以下是个人对06年铜各季度均价的预测。 06年 06年 06年 06年 3月合约均价 Q1 Q2 Q3 Q4 06全年 LME铜(美圆/吨)4650 4225 3850 3500 3950 沪铜(元/吨) 44250 40250 36500 33250 37500 第一部分 市场回顾 LME铜价在05年的走势中充满了太多的出乎意料。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整整一年都处于稳步的上涨趋势之中。全年的价格从最低的2877.5美圆上涨到最高的4515美圆/吨,超过了50%的涨幅,这似乎是又一个牛市的延伸,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这里面最大的核心就是资金的持仓一直维持稳定,现货的供需持续处于紧张的状态,库存一直在历史的低位徘徊。而现货持续在升水的状态,价格也还是牛市是本轮价格上涨的最大的特征,这从侧面反映了现货的紧张格局没有改变,这种状态贯穿了整个05年,使铜价在4、5月淡季时有一定的回落后就一直处于上涨的通道之中,并且不断的打破大家对市场的原有思维。其也显示了基金在这种市场中的信息提前性。整个05年的供应没有预期的充足而需求即使是在价格走高的同时也得以稳定增加(中国的需求增加以及全球经济的重新稳定增长),使价格保持在稳定的涨势之中。 图1:沪铜3月连续图
图2:LME三月铜走势图
总体的05年铜市场有太多的出乎意料是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的关键,而原油价格的走高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铜价收盘仍然强劲,在历史的新高位置4400美圆/吨收盘。 国内的铜价相对的有一定的反复性,主要是市场的反向套利交易盘以及国内投资者对历史高价位的心理认识没有转变有较大的关系(历史新高后不断的预期铜价会回落,思维仍然定义在区间内,被历史走势所束缚)。但最终仍然是归于国外铜的上涨趋势,价格不断走出历史新高,而这过程中中国的盘子在国际的地位在提高,每一次价格的突破上涨主要动力都来源于中国的消费买盘重新接受新高的铜价而得意走出。在铜价大幅上涨后也带来了国内电解铜行业的盲目扩张,从而带来了国家政策对于电解铜的进口更加严厉。国内的铜价在05年也从最低的27120元/吨上涨到41880元/吨。国内的铜现货升水也较伦铜为大,主要是投资者仍然是预期远期铜价很快就会出现转势行情所致,而国内的反套利交易更多的达到的是搬砖头的效果而使国内铜参与的投资资金逐步萎缩。成交量也不断下降。并且在临近年底时还出现了国储抛铜的事件而短暂左右了盘面的走势,特别是内外盘的比价。而人民币的升值使内外盘的比价中心在不断下移。这些构成了国内铜价更大的不确定性,而由于目前是卖方市场,我们只有不断的接受历史新高,而国内铜价由于原材料的源头在国际同样只有被动市场。进而使价格总体的走势基本与国际铜价走势同步,最终收盘报41290元/吨。盘面显示较为强劲。 第二部分 铜市相关焦点探讨与展望 一、出乎意料的全球经济增长 全球的经济发展情况从下图中的领先指标就可以得到验证,在年初的时候曾经出现了基于领先指标回落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的不利预期,但其仍然维持良好态势,在领先指标现阶段重新得以修正之后,我们看到了经济的重新走强,其增长的速度仍然维持良好。从下图中的走势可以预计在半年之内领先指标仍将指示经济的走强。 全球经济保持稳定增长,超出市场预料。其半年内继续维持稳定的增长。 图3:OECD 领先旨标指向经济强劲增长
实际的各经济体的数据在目前阶段表现非常稳健。美国11月采购经理人指数达到了58.1 (高于50表明了制造业仍然在扩张,低于50表明了行业的紧缩),仍然处于非常高的扩张水平。同时,欧元区11月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从52.7 微升至52.8,反映了地区的制造业领域继续在扩张。日本的经济制造业指数也同样是处于50以上的增长态势。全球的经济增长仍然处于稳步发展的态势。这对于铜的消费来说仍然是有利的。但不是说经济的发展就没有隐忧:美国的高赤字以及房地产的泡沫已经开始引起社会的重视,在06年会否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压力值得投资者关注。而对于欧洲的经济来说,目前仅仅是在经济增长的初级阶段徘徊,其随时也还面临着经济增长转化为稳定甚至走弱的过程。这些都值得投资者关注,但短期的经济发展不会马上发生改变,这是肯定的。从这角度看,未来的半年内我们可以预期经济将会稳健发展,其后的经济状况则需要重新视其当时情况而重新判断。 图4:各经济体制造业指数变化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