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滚动新闻 > 正文
 

解密亚洲溢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8日 16:37 中国石油网

  “亚洲溢价”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缘等多种因素,需要亚洲各国民间和政府做出一致的长期努力,促使中东产油国对该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长期以来,出于政治、经济等诸方面因素的考虑,中东地区的一些石油输出国对出口到不同地区的相同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从而造成亚洲地区的石油进口国要比欧美国家支付较高的

原油价格。这种不平等的价格,即所谓的中东原油“亚洲溢价”(AsianPremium)
,损害了亚洲国家的利益,越来越为亚洲国家的政府和石油消费者所关心。由于我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量逐年增加,“亚洲溢价”对我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亚洲溢价”问题现状

一般地说,在国际原油贸易中,不同原油的价格是不同的,同一种原油的价格也是随时间变化的,这是原油品质差异和市场价格波动所造成的正常现象。然而,中东的一些石油输出国(沙特、伊朗、

伊拉克、科威特等)对同一时间出口到不同地区的同一原油采用不同的计价公式,使得离岸价格产生明显差异(见表1),造成亚洲地区的主要石油进口国(主要是日本、韩国、中国和印度)一直在为进口中东原油支付不合理的高价。从表1中不难发现,1995~2003年,亚洲国家进口沙特阿拉伯轻油的价格几乎总是高于欧美,平均价差约为每桶1.3美元(约合78元人民币/吨);而美国与欧洲之间的进口价差,虽然年度内存在,但通过年度间的调整,9年平均价差仅有0.02美元。从沙特阿拉伯轻油向亚洲和美国出口的价差变化趋势更可以看出,在1996~2003年的8年中,亚洲与美国之间的价差已经由每桶1美元左右扩大到2美元,亚洲国家支付的“溢价”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

 中国有关企业早就认识到“亚洲溢价”对我国进口原油成本的影响,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向沙特等中东产油国提出这一问题。亚洲有关国家也一直努力在“亚洲溢价”问题上寻求合作。2002年,菲律宾在“东南亚国家联盟”与中日韩三国的共同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亚洲溢价”问题,得到了响应。2004年8月,在维也纳举行的欧佩克会议上,印度观察员代表亚洲主要原油进口国与中东产油国又进行了磋商。一些专家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但到目前为止,由于种种努力主要还是处于学术层面和民间层次的探讨,所以收效甚微。

 “亚洲溢价”原因分析

 原油离岸价格由基准价格和贴水构成,其基本公式为:

 离岸价格=基准价格±贴水

 但中东出口到美、欧、亚三地的基准价格和贴水是完全不同的。表2列出了中东原油对不同地区计价公式中的参考基准价和计价时段,贴水则由出口国官方在装船月前一个月或两个月预先公布。

 从表2可以看出,中东主要产油国对原油的不同出口地区采用不同的计价方法。沙特出口原油的价格由官方按照卸货地所在区域每月制定三个离岸价公式:销往美国的与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油(WTI)的普氏报价联动,销往欧洲的与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布伦特期货价格联动,销往苏伊士河以东地区的与阿曼和迪拜的普氏报价平均价联动。伊朗、伊拉克和科威特的出口原油官价分为东方和欧洲两个公式,作价联动方式与沙特油基本相同。所有出口原油的卸货地是在合同中定死的,不允许买家擅自改变。

 出口原油计价公式不一致,得出的价格自然不同。但是导致亚洲溢价的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呢?图1对比了沙特轻油出口到美国和亚洲的年平均贴水差和离岸价价差,从中可以明显看出不公平的贴水政策。

 关于“亚洲溢价”的深层原因,可以从历史、地缘政治和市场结构三方面找到解释。

 从历史原因看,西方“七姊妹”大石油公司最早在中东地区开始石油勘探开发作业,并在之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垄断了中东石油的开采业务。在石油产业成为中东产油国的经济支柱以前,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相对弱小,他们的石油政策完全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的控制。

 从政治上看,以沙特为首的几个中东产油国有赖于美国的军事援助,对美国在原油出口价格方面采取“优惠”政策,符合王室政府的长远政治利益。同样,欧洲主要国家与中东地区有着较深的历史渊源,中东国家与欧洲,尤其与英、法这两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间,存在着战略利益。换句话说,欧美与中东产油国的谈判筹码要多于亚洲各国,而亚洲国家(除中国外)普遍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力较弱,在原油进口方面也就很难得到价格上的优惠。

 从经济角度分析,市场不对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东产油国认为,按照目前的三种计价公式计算出的价格可以保证他们的原油在三个市场都有竞争力,并可确保销路畅通。历史数据(见图2)反映出,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对中东原油的依赖程度很高,而美国和欧洲的原油来源较分散,特别是美国有来自南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原油作为主力油源,欧洲有来自俄罗斯的原油作为稳定的油源。为了保证自产原油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中东国家必然要在价格上让步;而对于亚洲原油市场来说,中东原油处于相对的垄断地位,中东产油国在定价问题上有主导权。特别是像日本这样的国家,由于原油几乎完全依赖进口,原油资源的稳定对其十分重要,它知道在价格上吃了亏,也不愿因此而得罪中东产油国,以避免对石油资源的稳定供应构成威胁。中东产油国也正是抓住了亚洲用户的这一心理特点,对亚洲用户的价格意见反应十分冷淡,甚至借此压彼。

 “亚洲溢价”的不利影响

 2003年我国从中东相关国家进口原油2847万吨,按2003年与欧美相比平均溢价2.56美元/桶计算,中国石油企业当年多支付了约5.4亿美元,而日本则多支付了约22亿美元。相比之下,美国却因不必支付“溢价”而获得了可观的额外利益。

 亚洲地区

能源产品的价格是以原油价格为参照的,原油的高价必然会影响到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和煤炭等其他能源产品的价格。由于我国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加,从中东进口的原油量也在逐年增加,因此“亚洲溢价”对我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不仅无形中提高了炼油企业的成本,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率,更为严重的是,其连带效应最终会对我国的经济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2004年我国进口原油达到1.2亿吨,2005年预计将达到1.4亿吨,到2010年可能达到数亿吨,而中东原油在我国进口原油中所占比重很难改变。如果不尽快解决“亚洲溢价”的问题,我国石油企业的损失必然会加大,甚至会影响到国家的外汇平衡。因此,我国应更加积极地加入到解决“亚洲溢价”问题的国际合作中去。

 应对措施

  中东原油“亚洲溢价”问题由于涉及政治、经济和历史的原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也不是通过某个层面或单个国家的努力就能解决的。

  (1)应对“亚洲溢价”的根本办法在于加强亚洲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同时扩大有竞争力的油源,一方面通过加大对区内石油勘探开发的投入,获取新的储量发现,另一方面通过更多地进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以及非洲、美洲等地区的原油,减少对中东地区原油的依赖。

 (2)随着亚洲石油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亚洲石油消费国应加强合作与政策协调,让中东产油国充分认识到,坚持与亚洲国家双赢互利,不仅完全可以确保中东石油的需求安全,而且可以给他们国家的石油化工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3)对于“亚洲溢价”问题,不能只靠企业对外交涉。中东产油国越来越看重与中国发展长期稳定的贸易关系,因此,建议在利用民间途径的基础上,通过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外交层面对外开展工作,直接向中东主要产油国表示中国政府对“亚洲溢价”问题的关注和立场。同时,应联合深受“亚洲溢价”之害的其他亚洲国家,成立区域性工作组,研究、讨论改变现行原油作价机制的问题,促使中东有关产油国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

  (4)在具体操作上,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例如,一是放弃以阿曼/迪拜原油价格为基准的定价,改用布伦特原油价格作为定价基准,贴水则依照原油品质的差异和运输成本的差异来设定;二是改用欧美两地的月平均计价作为基准定价;三是采用适于亚洲地区的更为灵活的贴水政策。以上三种方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但也存在一些缺陷。例如,布伦特原油本身也容易被操纵,而灵活的贴水政策很难掌握。业界认为,从公平贸易的角度出发,任何买家在同一时间、同一产地购买同种原油的离岸价格应该是一致的,这也是世界原油贸易普遍遵循的原则,譬如在同一地区的阿曼、阿联酋和也门等原油贸易,遵循的就是这个原则。因此,包括亚洲国家在内的任何买家都应有权在现行的三种计价方法之间进行自由选择,这样就可以保证世界各地区买家计价的公平合理,从而根本解决“亚洲溢价”问题。

  爱问(iAsk.com)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