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滚动新闻 > 正文
 

贷款结构要有利于扩大居民消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5日 06:5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央行公布的金融运行情况显示,今年1-5月份贷款增长还在持续减速,6月份却出现显著回升。6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3.3%,比上月末提高0.9个百分点。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653亿元,比上月多增3575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832亿元,成为2004年以来最高月度增加额。

  除了6月份贷款总量的增长有些出人意料外,当月贷款结构也有些新变化:短期贷款表
现突出,增长显著。短期贷款当月新增1998亿元,比上月多增1672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1056亿元。当月人民币贷款同比多增部分中,多增的短期贷款占比达到57.6%,也就是说本月多增的人民币贷款一半以上是短期贷款。

  在短期贷款显著增加的同时,票据融资与中长期贷款也继续较快增长。当月新增中长期贷款2046亿元,同比多增395亿元,新增票据融资756亿元,同比多增507亿元。由于票据融资与短期贷款增长较多,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的状况有所缓解。

  为什么6月份人民币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会出现显著增长呢?从商业银行贷款发放的规律来看,6月份存在信贷集中投放的季节性因素。另外,今年前5个月累计新增人民币贷款9875亿元,仅完成年初预定目标的40%。如果6月份仍延续前5个月的信贷收缩态势,上半年贷款投放最多完成全年调控目标(2.5万亿元)的一半。

  由于贷款早投放,早收益,为完成总行下达的贷款额度和利润任务,各级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力度最大的时段一般为上半年。如果上半年贷款发放只有调控目标的一半,那么全年调控目标最终恐怕难以实现。因此不排除商业银行为实现预定目标而在6月份突击放贷的可能。

  银行信贷行为的突变与金融调控的引导也有很大关系。今年以来,央行加强了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要求商业银行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支持流动资金需求。5月份经济金融数据出台后,由于数字有冷有热,国内经济学界出现通缩再现的担忧。面对CPI稳步走低,企业利润缩水、亏损和库存上升,央行也担心贷款收缩过紧引起经济增长过快回落。

  近日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认为,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取向和策略应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同时,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逐步实现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合理化。由此可以看出,下半年货币政策重点不再是防止投资反弹和缓解通胀压力,而是要避免经济大幅回落,保持合理增长。

  央行在日常的公开市场操作中,也体现出适度放松银根的倾向。央行自5月份起,降低了票据的发行规模,并自5月末停止发行三年期票据。从净回笼资金看,3-6月,央行月净回笼资金分别为2400.4亿、1705.5亿、822亿和1300亿元,递减趋势明显。

  由于同期外汇占款持续快速增长,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持续充足,市场利率持续走低,债券投资收益率不断下降。6月份,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和质押式债券回购月加权平均利率分别为1.46%和1.10%,比上年末低0.61和0.77个百分点,基本处于历史最低水平。债券投资收益率走低使商业银行惜贷的成本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受物价走低,实际利率上升的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存款增长较快。6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7.2%,比上年末提高1.2个百分点。银行负债的扩张要求商业银行加大资产配置力度。在利润压力下,债券收益率的下降也促使商业银行将部分债券资产转为收益率较高的信贷资产。由于短期贷款既符合央行有保有压的调控重点,贷款在一年内就可收回,风险也远小于中长期贷款,商业银行加大短期贷款投放力度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尽管目前新增贷款在期限结构上有所改善,符合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保证企业流动资金需求的调控要求,但贷款结构存在居民消费性贷款持续少增,不利于消费增长的问题。上半年,居民户消费性贷款增加1193亿元,同比少增1204亿元。

  居民消费贷款少增主要是房贷大幅下降造成的。受3月份房贷新政的影响,个人房贷大幅下降。对于在个人消费贷款中的比重仅次于房贷的车贷,由于汽车价格持续下降,贷款风险较大,银行目前对这项业务普遍持谨慎态度。

  其他的消费类贷款,占个人消费贷款的比重很小,相关业务乏人问津。居民消费贷款增幅的持续下滑显然不利于扩大内需,保证经济平稳增长,更不利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逐步实现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合理化。

  作者:张敬国

  (来源:上海证券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