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ME铜创新高 铜市“疯牛”脱缰狂奔(组图)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11日 16:06 格林集团 |
|
对不起,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显示!
新闻中心 期市要闻
LME铜创新高 铜市“疯牛”脱缰狂奔
发布时间:2005-03-11 09:13:01 来源:中国证券报/毕胜人气:
本周二,国际铜价在投机性基金买盘和空头止损盘推动下,创出历史新高3297美元,铜市依旧维持振荡上行的强势格局。在铜价屡创新高所激发的狂热中,似乎更有必要保持一份清醒和一点理性,以免在市场最后疯狂中迷失和淹没自己。
美元重新走弱是导火索
本周铜价再创历史新高,美元重新走弱无疑是直接导火索。市场在本周五美国贸易数据公布前夕,提前炒作美元汇率,令美元竞兑欧元比价大幅走低至1.3350附近。当然,铜价在3280历史高价下方反复蓄势整理,也积聚了足够向上攻击能量。不过,铜价在周二向上攀升过程中,成交量放大到近来罕见的10万手以上。如果随后几个交易日在高位连续放量,而铜价涨幅有限,则有可能出现能量衰竭,应警惕市场主力在高位充分换手后悄然撤离。
本周一LME显著增仓4256手,目前总持仓规模已达19.4万手,COMEX铜市也增仓1898手,使其总仓量达到11.7万手的历史记录。在历史性顶峰出现如此大的增仓和持仓规模,一方面表明在目前高价区域多空分歧激化,同时也提示市场风险在加速积聚。目前大部分增仓出现在3050-3250区域,敢于在这里抛空的,大都是以铜产商和贸易商为代表的商业性保值抛盘。近期LME远期15个月和27个月兑三月期贴水放大约100美元,已经显示了保值性抛空的强度。如果没有足够向上想像空间,要激发缺乏止损概念的在铜价历史性顶部分布的保值头寸进行成规模回补,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最新公布的CFTC持仓报告显示,基金投机性净多部位已经持续增持到3.3万多手的极限,也是2003年1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很显然,目前不遗余力推高铜价的主力,依然是以基金为代表的投机力量。而在铜价历史性高价区域发生投机盘与保值盘严重对峙,其所蕴育的市场风险是不言而喻的。目前基金已然重仓在身,其臃肿的庞大持仓令其继续增仓推高铜价的能力严重受限。一旦基金倾力拉抬仍不能有效触动空头大规模止损,在与保值盘较量中无法全身而退,则铜价暴跌随时可能出现。
更多的是金融属性发挥作用
其实,目前的铜等基本金属,更多体现的是其金融属性,而非其商品属性。在全球性商品上涨、CRB指数迭创新高的大背景下,CTAs基金和一揽子商品指数基金等所代表的大量游资不断涌进铜市进行多头造势,作为对抗通胀和美元贬值的对冲工具。所以目前铜价不断上涨所体现的,更多为一种资金市特征。投机性炒作空间究竟还有多大,的确难以从纯粹基本面分析和展望角度得出结论。但无论是对宏观经济的预期,还是铜市本身供需基本面演化,都不支持铜价出现具有更大想像力的上涨空间。这两者的矛盾冲突,也是令不少市场人士对铜价未来走势备感困惑的症结所在。
从供给角度看,国际市场现货铜精矿加工费(TC/RC)已经突破每吨150美元和每磅15美分历史性高点,标志着铜生产原料进入严重过剩状态。去年我国生产精铜204万吨,预计今年将达到220至230万吨。据有关方面提供的数据,今年我国铜冶炼产能将增加40万吨左右,2006年将继续提高30到40万吨。而且全球铜市也并不存在冶炼瓶颈,只不过铜精矿供给的充足转化为精铜供给有一个时滞而已。
从消费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全球铜消费最旺地区之一,2004年中国消费精铜330到335万吨,同比增长12%左右;今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效应显现和继续深化,中国GDP增速有望放缓至9%以下,预计铜消费增速也将回落至9%左右,对精铜需求量约为350至360万吨。同其他许多资源类进口商品一样,“中国因素”一直是国际铜市炒作的重要题材。但随着铜价高企和不断攀升,下游产品跟涨幅度有限,严重抑制了国内铜加工企业对精铜需求。自春节前后以来,维持了半年之久的国内现货铜价对沪铜当月高达1000多元的升水不复存在;尽管期货价格不断攀升,但现货价格却仍未创新高,上海地区现货铜价基本保持平水状态,一般品牌铜甚至出现100元左右的贴水,这种现象似乎与期铜如火如荼的涨势不相协调。
持仓大幅萎缩体现牛市末期
沪铜持仓规模大幅萎缩,体现了典型的牛市末期特征。目前沪铜总持仓量仅有23.5万手,尚不及2003年牛市中期53万多手持仓峰值的一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沪铜资金失血严重,长期宽幅振荡和合约间高升水,令国内前赴后继的坚定抛空者损失惨重,并通过反向跨市套利传导机制不断转移到了国外。国际铜价600至700美元的绝对涨幅和现货对三月期始终维持100多美元的升水,都无情地蚕食了中国大量投机抛空甚至保值性抛空的资金。二是交易所为防范风险而提高2%的交易保证金比例,沉淀了更多交易资金;三是铜价处于历史顶峰市场所表现出来的观望心态一览无余。在“做多不敢,做空不能”的境况下,许多投资者更多选择了作壁上观。或许,这也是目前阶段最为明智的选择。(来源:中国证券报/毕胜)
|
格林集团其他文章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