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滚动新闻 > 正文
 

从需求解读豆粕价格未来走势(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4日 10:14 格林集团
  一、将关注重点从供给转向需求

  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化主要呈两种类型,一种是成本驱动型,另一种是需求驱动型。第一种情况,决定商品价格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生产该商品的原料成本的高低(在加工成本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第二种情况,决定商品价格高低的主要因素市场对该商品消费能力的大小。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同时受这两方面因素影响的,只是在不同的市场条件下,所发生影响作用的主次地位不一样罢了。但是在很多情况,市场的参与者往往过多关注其中的某一方面的因素,而忽略了另一方面因素的作用,因而当市场条件发生变化的之后,投资者如果不能即时调整思路就会变得很被动。

  以豆粕而言,压榨原料大豆的成本和豆粕市场的消费能力是影响其价格变化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在豆粕价格的运行趋势中,投资者可能更加关注压榨原料大豆的供给情况给豆粕价格带来的影响,而相对的并不会太重视消费需求给豆粕价格带来的变化。从2004年第三季度以后,在全球的大豆丰收的情况下,创记录的产量一直是横亘在豆粕价格之上的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大豆产量成为了主导豆粕价格走势的最大的利空因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产量的对价格的利空影响将会产生疲劳,因而产量因素对于行情的影响不可能无限期延续下去,连续下跌的行情对于产量增加因素已进行了充分的反映,今后一段时间,我们需要将关注的重点放在需求上,豆粕消费需求的变化对豆粕价格的影响将变得越来越明显。

  二、回顾需求因素对04年豆粕行情的影响

  经过2003年末一到两个月的短暂整理后,2004年初,CBOT大豆价格继续大幅上涨,豆粕价格也随之一路飙升,连粕的期货价格更是达到了3789元/吨的历史高位。春节过后,禽流感在中国爆发,当时,大批家禽被宰杀、出口受阻、家禽肉、蛋消费量大规模减少,很多地区不敢进行家禽养殖,中国家禽养殖业和饲料行业遭到沉重打击,但到2月中下旬,国内禽流感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国务院出台了扶持家禽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在补贴和税收等方面对家禽业进行扶持,养殖户补栏的积极性高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豆粕销售的淡季逐渐过去,豆粕消费需求开始增加,原来处于观望的饲料企业和经销商因库存不足等原因,开始采购豆粕,豆粕需求量开始增加。需求的回暖导致现货价格也一路走高,到2004年3月末4月初,国内豆粕现货价格最高时接近3700元/吨。
从需求解读豆粕价格未来走势(组图)
资料来源:世华财经网站

  在中国,从配合饲料的构成来看,猪所占比例约为30%,肉禽约占30%,蛋禽约占22%,禽类饲料所用豆粕占总用量的40%-50%,如果全国豆粕总用量为2000万吨,那么禽类饲料豆粕用量约为800-900万吨,短期内造成豆粕需求的直线回落。而且豆粕不易储存,在前期压榨的大量豆粕为了急于出手争相压价,造成价格的迅速下滑。禽流感的疫情在2月末被控制,在禽流感暴发初期,市场人士对禽流感对家禽饲养业的滞后影响效应估计严重不足,在4月、5月才明显、集中地反映出来,大连大豆和豆粕直线向下。4-9月,豆粕现期货价格一路下跌,将前期涨幅尽数吞没,价格回落至2300-2500的价格区间。

  10月国庆前后豆粕等原料价格持续下跌,国内各地蛋价亦大幅下跌,且跌幅达于原料价格的下跌幅度。养殖效益并不乐观。养殖户进雏量低于正常水平。其主要原因在于东南亚国家禽流感疫情不断,国内消费需求仍然低迷,尽管蛋价、养殖效益属于正常水平,但养殖户对后市并不看的乐观。此外,豆粕价格从2003年8月份2004年底频繁的大起大落,使养殖户感到市场飘忽不定,市场风险增大,养殖效益没有保证。因而在年末进行补栏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导致了禽类饲料需求始终处于疲软状态。但随着元旦及春节的日益临近,各养殖场为了确保畜禽及水产品在节前集中上市,饲料备货放量增大。年末饲料需求的不断增加,将豆粕价格支撑在了2100-2200的运行区间。

  三、生猪存栏量与豆粕价格走势

  2004年全国仔猪平均价格为13.17元/千克,同比增长52.6%。总体上,前半年低于后半年,1-9月份呈强劲上涨之势,9月份张到15.98元/千克的历史高点,9月份以后开始平稳回落,至年底回落至14.05元/千克。2004年全国仔猪价格在10-16元之间波动,波幅远大于2003年的8-10元/千克。通过图2的仔猪的价格走势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2004年生猪的补栏情况,2004年的6-10月份是生猪大量集中补栏期。10月份以后养殖户补栏

  图2
从需求解读豆粕价格未来走势(组图)
资料来源: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的积极性明显减弱。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信息中心调查,今年6月份左右,养猪大省河南、河北、山东、江苏等地种猪场的二元母猪销售异常火爆,30~40kg左右的长大二元小母猪每头价格在1200-1300元左右,比一季度上涨了200元左右,而且很多养猪户为能购到母猪提前订货、提前付款。2004年2月份的春节过后,活猪价格并没有回落,反而开始了第2轮强劲上涨,4月份涨至8.38元/kg,8月份涨至9.30元/kg,9月份涨至近10年来最高点9.66元/kg!之后开始回落,11月份落至8.99元/kg。生猪补栏量的大幅度提高所导致的对豆粕需求的大幅增加,正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禽类养殖不旺所带来的豆粕需求的萎缩,而这也正是但是连粕比连豆更抗跌的内在原因。
从需求解读豆粕价格未来走势(组图)
资料来源: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结合以上对生猪补栏情况的分析,我们预测2004年4月份左右第1个补栏高峰期的母猪需要(3个月达到体成熟、配种+114天妊娠期)近7个月后初产(11、12月份),断奶上市出售应该在2005年1月份左右,届时养猪的配合饲料的需求将逐步增加,到2005年4、5月份育成出栏,猪饲料的需求将出现一个小的高峰期,那么这将直接导致生猪配合饲料中豆粕的需求出现一个阶段性高点。同理,6-10月份的狂热期补栏的母猪初产仔猪将在2005年的3、4月后进入断奶上市高峰期,4月份以后生猪配合饲料的需求又将逐步增加,到2005年6、7月份饲料的需求将再次出现阶段性的高点,从而拉动豆粕价格上涨。

  四、肉蛋禽养殖情况与豆粕价格走势

  在经过2004年初的禽流感疫情过后,我国禽产品市场就长期处于低迷状态,禽蛋价格上涨乏力。六月底的端午节和9月底十月初的中秋节国庆节虽然都促使禽蛋价格大幅上涨,但不久便开始回落,节后半个月内跌至正常价位,国庆过后至2004年末,国内禽蛋价格大幅回落后基本在正常价位维持平稳,企业养殖效益虽然较禽流感期间有较大提高,但受周边国家禽流感疫情不断、原料市场跌宕起伏等因素的影响,养殖户对后市并未抱有太大的乐观态度,使得肉蛋禽补栏仍然低迷。虽然春节前饲料的销售有所回暖,但是对整个豆粕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不大。
从需求解读豆粕价格未来走势(组图)
资料来源:中国饲料工业协会

  蛋鸡的存栏、补栏情况决定着鸡蛋的供应,因此,对蛋鸡养殖户的补栏心理进行分析是对后市走势判断的关键。蛋鸡养殖盈利情况直接决定养殖户的补栏,影响养殖盈利水平的几个主要因素为:鸡蛋价格、鸡苗价格和豆粕、玉米等大宗饲料原料价格,以及疫病情况。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信息中心对河北、河南、山东等地蛋鸡养殖户及饲料加工企业的问卷调查,当前养殖户和饲料厂最为关注的是:鸡蛋和豆粕的价格。而养殖户最担心的是发生疫病和鸡蛋、豆粕价格大幅波动。

  全球禽流感疫情不断,2004年末以及2005年初亚洲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禽流感疫情且有逐步扩大之势,这将对禽产品贸易、需求以及生产继续造成负面影响。在亚洲,禽流感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由于年初亚洲多个国家尤其是中国禽流感的蔓延,导致多个地区养殖业遭受重创。在中国禽类饲料的豆粕使用量占总用量的50%左右,由于养殖业恢复的景气程度并没有市场预期的那么乐观,导致豆粕价格一直处于一个弱势下行的形态,随着年末消费的提振,豆粕的价格才有一定程度的回暖,但是最近中国周边多个地区出现禽流感的事实对于正在恢复的养殖业和豆粕销售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因而2005年禽流感可能再度蔓延的阴影也给豆粕的价格带来了不确定性。

  因而结合对生猪和肉蛋禽养殖情况的分析来看,养殖是豆粕需求的关键,从上面的价格分析来看,2005年国内猪、鸡产品的价格仍总体支持养殖利润处于合理状态,而饲料企业的扩张,可能会使这种效益更加明显。而且就对国内养殖调查来看,养殖场的经营意识普遍增强,对畜产品价格走势有了科学的分析,并按照市场规律自动调节补栏量,来控制养殖效益,这对养殖的积极性有很大益处。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信息中心统计,2004年中国饲料总产量为9300万吨左右,比2003年增长6.9%,2004年饲料产量得到迅猛的增加,也是饲料企业积极扩张的结果,而这种扩张是有连续性的,这是饲料产量2005年继续增长的保证。

  就全球饲料生产情况看,促使其增长的主力是中国、巴西和墨西哥,此三国近几年的饲料产量增长率一直维持在4-7%。墨西哥主要进口美国大豆,其影响相对较弱,我们主要看一下巴西的饲料生产情况,巴西2003年的产量是4110万吨(国际对中国的预计为6440万吨),预计2004年仍将保持5%的增长率,而且就肉食品的出口情况看,2004年巴西肉食品得到了很好的认可,这对巴西饲料产量是很好的支持,有关机构预计巴西此后几年内仍将保持5%左右的增长率,巴西和中国不同,是大豆、豆粕主要净出口国,而且饲料配方中豆粕的添加比例要高于中国,也就是说饲料产量同样增长率的情况下,巴西带来的豆粕需求要高于中国,这样用于出口的大豆、豆粕就会相对减少,对国际大豆、豆粕价格构成利多。

  五、居民消费结构变化对豆粕消费的影响

  2003年底,中国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将触发国内社会消费的结构升级。所以可以说我国居民的财富积累已经达到了消费升级的临界点。来自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在我国大城市中,消费升级的迹象已经开始显现。据有关部门统计,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肉类消费达到18.2kg,是1978年的3倍,城市居民家庭人均肉类消费量增长1倍。尽管我国人均肉类消费量仍处在低水平,但由收入增加而引起的肉类消费增加倾向仍在继续。

  2003年完成的一项关于中国食物消费的中日合作课题显示,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跨越了为解决温饱问题而以粮食消费为主的第一阶段后,粮食消费所减少的份额将由畜禽等高蛋白产品替代,畜禽产品消费上升;第三阶段恩格尔系数在30%左右时,畜禽产品消费稳定、停滞或减少。当前我国的食物消费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以畜禽产品为主的食物消费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时期。因此随着消费者购买能力的增加猪肉最为肉类的主体,其消费需求仍会不断增加。由于2004年我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5个百分点左右,因而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率将会打一定的折扣,但是畜禽类高蛋白食品在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中比例的提高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逆转的趋势,从而会长久带动饲料原料豆粕消费的同步增长,只是这个增长不太好定量而已。(来源:新世纪期货/刘盛金)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