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滚动新闻 > 正文
 

回归本源熊途尽 物极则返契机生——大豆市场2004年回(组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5日 12:30 格林集团
  一、2004年大豆市场发生价格“地震”

  2004年以来,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大起大落,呈倒V型走势,前4个月连续上涨,4月份达到16年以来的高位,5月份以后持续下降,目前已经降至两年以来的最低水平。10月份,国际市场大豆现货平均价格为210美元/吨,比4月份的最高价下降了48.1%,比年初下降了30.3%,比2003年的平均价格还低18.5%,是2002年5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大豆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走势基本相同。

  图1:2004年CBOT大豆连续周线图

  全球大豆产量、需求、库存不断变化,影响了市场对价格的预期,是大豆价格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

  2004年前4个月大豆价格连续上涨,主要原因是2003/2004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下降,产需关系出现了逆转。2003/2004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1.89亿吨,比上年度减少3.7%,大豆消费量为1.91亿吨,提高0.6%,产需关系由上年度的产大于需638万吨转变为缺口190万吨。同时,2004年年初亚洲锈菌对南美大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美国大豆库存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局部地区出现了供应紧张的状况,市场开始担心后期大豆的供应能力,对价格的预期不断上调。

  而5月份以后,禽流感疫情对大豆消费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同时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期大幅提高,大大快于需求增长速度,是大豆价格持续下降的主要原因。受2004年年初亚洲地区爆发禽流感影响,从5月份开始,市场对豆粕的需求不足,影响了大豆需求,大豆的饲料需求也有所放缓。同时,5月份以后全球大豆主产国天气情况持续良好,全球大豆产量预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2004年9月份,美国农业部首次对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产量做出预测,大豆产量增长到2.23亿吨,提高19%,直接影响了市场对后期大豆价格的预期,11月份的预测值再次上调到2.31亿吨,比上年度提高了22%。预计2004/2005年度大豆需求量在2.07亿吨左右,比上年度增长8.4%。12月份预测2004/2005年度期末库存为6057万吨,比上年度增加57%。

  二、2005年影响大豆市场的政策经济因素

  1.2005年中国经济将会维持较高增速

  从中国、美国及全球经济来看,2004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是1996年以来最高的一年,中国GDP预计增长9.3%以上,美国GDP预计增长4.3%,全球GDP预计增长4.9%。2005年虽然GDP的增速将会有所下调,但可能仍处在高位,成本的推动、基础建设的扩张、第三产业的上升仍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助推剂,而标志着物价上升的指标CPI仍将维持在3.5%以上的增长水平。可想而知,中国作为全球的加工厂和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其经济增长拉动商品价格总体上升将会是不可避免的。

  2004年的中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是在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形势下进行的,以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五大方面为改革的主要任务,大豆市场作为重要的经济类粮食作物市场也不例外。目前国家农业政策一方面是积极做好粮食收购工作,切实做到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保持物价基本稳定是目前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加强对粮价调控使市场粮价在合理水平上基本稳定。因此不难看出,国内政策相关因素对于大豆期价起到一定支撑作用。而连豆市场上,尽管2004年国内大豆丰产以及预期短期内进口大豆到港将较为集中,然而元旦和春节之前的传统性消费旺季的到来,会推动大豆价格短期上涨。

  2.物价走势仍是影响大豆价格的主要因素

  我国的物价走势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我们可以看到,官方和半官方的观点大多认为物价不会继续上涨,但是以国外大投行为代表的市场机构则倾向于物价会进一步上扬,亚洲开发银行就预测2005年我国CPI将上涨4.9%。

  上述观点的分歧,实质是对推动今后物价上涨的主导因素有不同的认识。前者主要看老的因素(投资膨胀和粮食涨价),后者则看重新的因素(国际油价)。实际上,自2004年初开始的投资过热和物价上涨,有一个深层次的背景:中国的要素市场化进程严重滞后。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和资源在内的生产要素价格被严重低估是导致投资过热的重要诱因。如这种状况得不到彻底改变,市场自身就不能对投资过热进行有效抑制,宏观调控就永远走不出行政手段的迷宫,就会造成事实上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并存。

  因此,物价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产品的成本会有很大影响。如果经济的发展导致物价出现波动,会直接导致豆农的生产成本出现变化,也会导致需求方(如榨油厂)的需求水平变化。物价变动引起的鸡蛋、猪肉等商品的价格变化对大豆的需求量也会有间接影响。

  三、2005年大豆市场无法回避的现实——超产因素将制约豆价的上涨空间

  2004/2005年度北半球大豆创纪录高产以及南美洲巨大的增产潜能,是压制期价走高的主要利空因素。USDA预测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总产将达到2.30亿吨,比上年度增产21.4%。上年度美国和中国大豆已经收获完毕,总产分别达到8574万吨和1800万吨。而巴西和阿根廷大豆总产预计将达到6450万吨和3900万吨。主产国的大豆增产幅度皆超过两位数,其中美国增产幅度最大,比上年度增加28.4%。在产量大幅增长的同时,同年度的消费量预计为2.07亿吨,仅增长8.8%,其幅度远低于产量增长幅度。由此预计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将高达6140万吨,比上年度锐增57%,是5年来的最高库存水平。这是影响价格中长期走势的主导利空因素,限制了2005年大豆价格的反弹空间。

  图2:近10年美国及南美大豆产量走势图

  产量增加的同时需求一般都会同步增加。全球商品市场的基本格局一直都存在这样一个普遍规律,大豆也不例外。USDA估计美国国内的需求在2005年将只增加9.6%,出口的需求将只增加14%。全球总需求增加了8.8%,而全球的总供应增加了22%,因而库存将大幅度增加。2004年的美国的库存比2003年的341万吨增加了3倍,全球大豆的库存也增加了57%,大豆数据显示价格中期利空。

  图3:全球及美国大豆期末库存走势图

  表1:全球大豆超产情况对比表

  今年上半年,我国和美国大豆受供给影响下跌的可能性非常小,更可能的是供给方面的不利消息入市推动价格上扬。同时市场对南美大豆的供给估计也较为充分,目前价格的变化主要取决于需求方面的变动,需求方面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引发价格的波动。2005年初大豆需求会出现季节性增长,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大豆价格上涨。春节后大豆需求会出现小幅回落,随后会持续增加,直到2005年的收获季节。如果供给出现问题,比如美国大豆锈菌病对2005年大豆产量产生实质性影响,今年的大豆价格也只能走出一波小牛市,不可能大幅攀升。这主要是由于我国推出黄大豆2号合约以后,南美大豆也可用于国内交割,平抑了美豆产量对大豆价格的冲击。

  四、2005年国内大豆需求分析

  1.关注我国大豆需求的强弱

  一是目前我国大豆消化能力达到6000万吨以上,而近两年来实际消费大豆仅在3800万吨左右。我国年产大豆约1800万吨,尚需进口2000万吨左右。预计2004年我国进口大豆不会超过1800万吨,加上国内存量,供需刚刚平衡,随着一季度饲养业存栏量提高,可能会出现供应短缺。

  二是豆油价格大幅下跌后目前回到了5800元/吨的低价区,价格随时可能出现反弹,这也会刺激国内大豆的加工需求。

  三是进口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市场因素。进口大豆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在近几年的进口中均对大豆价格的涨跌构成了很大影响。虽然后市在国内外大豆供给均增强、国内进口趋于理性的情况下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减少,但不时仍有发生的可能。

  在上述因素中,供给因素已基本确定,后市大豆价格仍将继续维持弱势振荡;而随国内大豆需求特别是豆粕、豆油需求的有效放大,将引导大豆价格产生中级回升走势;进口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影响大豆价格的波动。

  2.下游产品的需求一直不旺

  目前各地养殖场生产规模还没有明显复苏。近来周边国家出现禽流感也给养殖户补栏造成压力,国内豆粕需求低迷的形势一时难以改观。另外,经过数轮抢购,国内市场对豆油的需求也已经基本饱和,目前市场交易已经非常冷清,今后还有可能影响节日备货进展。可见,2005年上半年国内豆油和豆粕需求仍不太乐观,下游产品的销售不畅将直接会影响后市大豆价格的上涨,大豆价格将可能因此失去支撑。

  3.中国2005年的进口需求分析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美国大豆的出口情况对美国乃至全球的大豆价格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4/2005年度,美国大豆产量达到了创纪录的31.5亿蒲式耳(8574万吨),大豆出口量的多少对市场的影响更为重要。我国作为美国大豆的最大买家,需求动向值得关注。

  美国农业部预计2004/2005年度有34%的出口大豆将运往中国,即美国对华出口量将达到940万吨。本年度,中国的采购高峰进一步提前,以美国农业部预计的940万吨推算,中国还需购买274万吨,即按平均采购速度最多还需要8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年度采购,也就是说最晚到1月中旬就可结束本年度的采购计划。

  在中国采购了如此多的美豆之后,我们认为很有可能出现一个结果就是后劲不足。首先,近期的大量装船使得进口豆到货量庞大,估计仅去年11、12月份就有将近500万吨大豆运抵,供应远远超过需求。其次,压榨厂的利润空间在缩小,以目前的CBOT大豆价格及升贴水来测算,大豆的进口成本较前期增加了200~300元/吨,而豆粕和豆油的价格却保持疲软,压榨厂的利润将逐渐下降,采购兴趣会减弱。其三,今年1、2月份是豆粕的消费淡季,对进口大豆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其四,国内农民的惜售心理正在消退,预计创国产大豆上市量将开始增加,北方地区对进口豆的依赖也会减少。由于农民惜售导致国产大豆的供应时间延长,这将进一步压制对进口豆的需求。因此,我们认为今年1、2月份,美国大豆出口将失去中国的支撑而面临困境。

  综上所述,中国对进口大豆的需求可能出现后劲不足、中国以外其他市场对美国大豆的需求呈现下降态势以及全球海运费高涨将在近期内抑制进口国的采购兴趣使得美国大豆出口前景并不看好。但随着美国农民销售步伐的加快,南美为了给新豆腾库,陈豆也会倾巢而出,南北美大豆同时大量上市使大豆价格的压力再次加大。

  五、影响2005年大豆价格的其他因素

  1.亚洲锈病加大大豆种植成本

  目前美国已有9个州发现亚洲锈病,这一方面将影响其单产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使用除菌剂,可能会大幅增加种植成本。从目前看,亚洲锈病的影响尚难预计,但必将成为2004/2005年度的重要题材。大豆锈病曾在上年度给南美大豆造成较大损失。

  目前,惟一保护大豆农田的方法就是杀真菌剂,但这意味着每英亩大豆的成本要增加25美元,占到大豆生产成本的15%~20%,合每蒲式耳40~60美分。锈病的影响可能还不止于此,由于担心锈病的危害,农民可能转种其他农作物来取代大豆,这些因素将可能影响2005年大豆的产量、单产和种植成本、种植面积。

  2.人民币升值、加息对大豆价格的影响

  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人民币升值将不可避免。人民币升值将对国内大豆价格造成一定的利空。同时加息因素也将对豆价构成一定利空,只是程度上较轻。

  3.海运费

  海运费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进口大豆的数量及成本。目前国际船运费已经从高点75美元下降到65美元,大幅下降了15%,这有利于美国大豆出口需求的增长。预计2005年海运费可能会高位振荡,估计平均在50美元左右。其升势将减弱,对大豆价格的压力也稍有缓解。

  4.CBOT大豆价格

  去年11月中旬以来,CBOT大豆稳步上涨。其原因有四,一是美国豆农惜售和国内压榨利润良好;二是主产区锈菌病蔓延对后期种植产生影响;三是尚未确认的疯牛病事例;四是美元汇率的下跌。

  可以看出,目前支持CBOT大豆继续上涨的主要因素是美元汇率下降。但从长远看,美国、中国大豆产量大幅增加,巴西、阿根廷目前气候良好,全球结转库存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这一根本因素很难扭转。目前的反弹很可能导致将来更深幅的下跌,如果CBOT大豆重归熊途,国产大豆也必然与之同行。

  5.各地油厂采购态度

  由于去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出现了巨幅上涨和大幅下跌,国内众多大豆加工企业遭受重创,同时受国家紧缩银根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大部分油厂收购资金短缺,因此今年到产区采购大豆的厂家与上年对比明显减少。产量的增加和采购厂家的减少,必然导致油厂采购策略的改变。最近,虽然CBOT大豆出现反弹,但进口大豆成本相对于目前的国产大豆价格应具有优势。由于担心CBOT大豆再次出现下跌、担心压榨能力过剩和国内豆粕价格下跌等现象出现,目前北方油厂采购国产大豆慎之又慎。

  六、2005年大豆市场趋势分析

  大豆在过去两年来经历了一轮少见的大牛市,在美国以及全球大豆丰产的情况下,CBOT大豆步入了一轮大熊市。由于CBOT大豆对国内大豆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因此,我们将通过对CBOT大豆的分析来预测国内大豆未来的走势。

  2004年4月以来的CBOT大豆呈现较为明显的5浪下跌结构,其中第3浪出现了延长,目前有可能处于第4浪的整理之中或者第5浪的开始阶段。由于第3浪出现了大幅的延长,因此第5浪的下跌空间并不大。若第5浪的幅度与第1浪相当,则第5浪的目标仅为492,即小幅跌破去年11月的低位502。而由于3浪极其长,所以第5浪出现衰竭而无法创下新低也是有可能的,即第5浪也有可能已经完成(见图4)。

  图4:CBOT大豆走势及预测
回归本源熊途尽物极则返契机生——大豆市场2004年回(组图)
  仔细分析图5中第2浪的浪型结构,可以发现第2浪呈现较为明显的5浪结构。因此浪2也有可能是大牛市中衰竭的某个级别的第5浪上涨。也就是说,CBOT大豆连续可能已经完成完整的5浪下跌,后市将不再创下新低。

  图5:CBOT大豆走势及预测
回归本源熊途尽物极则返契机生——大豆市场2004年回(组图)
  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出现,CBOT大豆都已经处于底部区域,下方500美分一带具有强大的支撑,后市期价即使跌破500美分也很可能只是假突破,2005年CBOT大豆绝大部分的时间应该在500美分以上运行。

  但是,熊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牛市会马上到来。从历史走势上看,大豆从牛市到熊市的转换是比较快的,但是从熊市到牛市的转换一般要经历数年的时间。因此,相信大豆的牛市不会马上在近年内出现,2005年出现的将会是低位振荡的走势。作为一个完整的5浪下跌后的反弹,一般反弹的幅度至少能达到整个5浪下跌的0.33~0.382,即688~715美分之间,即700美分左右。下一个阻力位在整个5浪下跌的0.5位置,即782美分,此位置正好是过去两年以来的牛市中的一个整理区域,也是1996、1997年的牛市顶部区域,CBOT大豆在2005年有效突破这一区域的可能性不大。

  国内大豆将和CBOT大豆一样在2005年出现低位振荡的走势。由于连豆价格的走势相应较强,反弹的高位应该在熊市下跌幅度的0.382~0.5之间,也就是3000点附近。此区域正好处于2004年5、6月份的整理区域,反弹有效突破此区域的可能性不大。

  总之,2005年CBOT大豆很可能在500~700美分之间振荡整理,有效突破782美分的可能性不大,大幅跌破500美分的可能性也不大。而国内大豆则很可能相应的在2500~3000点之间振荡整理。

  图6:CBOT大豆30年月线图

  在CBOT大豆的近30年的连续图表中,大致可以看出底部振荡和突然冲高两种行情的交替出现。在经历了自2003年8月到2004年8月的突然冲高和快速回落之后连豆很可能追随CBOT大豆进入底部振荡阶段,目前振荡区间尚难以确定,但由于美元贬值和油价高企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2005年的底部区域可能与2002年之前相比将有所抬高。

  (摘自:期货日报 以上内容不代表大连商品交易交易所观点,仅供参考)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