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研究报告 > 正文
 

小麦市场价格难以在短期内由涨势转换为跌势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 08:40 万杰鼎鑫期货

  随着国内粮食连续多年供应量小于需求消费量,粮食库存量逐渐缩减,国内粮食安全正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由此,政策性调整因素正逐渐由农产品结构调整转变为粮食种植规模恢复性增长。那么国内包括小麦在内的粮食种植规模、产量、供应量缘何减幅缩减或出现恢复性增长,同时又对国内粮食市场、小麦期现两市价格走势产生什么作用和影响?笔者试作如下探讨。

  政策调控是改变国内粮食供需关系的重要因素

  受制于农产品市场结构调整和相关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退耕还湖等政策因素影响,国内粮食种植面积呈现逐年递减趋势,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粮食产量也出现逐年递减趋势。据有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国内粮食产量缩减至10年以来最低水平,仅为4。42亿吨,比2002年的4。56亿吨减少1400万吨,同比减幅为3%左右,比过去五年粮食平均产量4。785亿吨减少3650万吨,相对减幅为7。6%,由此可见粮食产量减幅相对较大。其背景是农民受到国内粮食政策和价格调整政策影响,不断缩减粮食种植面积,在产区气候维持相对平稳的条件,自然导致国内粮食产量随着种植面积的缩减而同步缩减。中国作为全球主要的粮食生产国和粮食需求消费国,粮食进出口规模在全球粮食市场上也同样占据重要地位,由于国内粮食产量逐年缩减,而需求消费量则逐年递增,由此而导致国内粮食节余库存量逐年缩减,国内粮食市场供需关系也由此而向偏紧方向转换。在此背景下,国内粮食供应安全已受到广泛而又高度的重视和关注,政府正积极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抑制粮食产量逐年递减趋势。据报道,国内计划将2004年粮食产量提高至4。55亿吨,同比增加1300万吨,相对增长幅度为3%,即抵消2003年对2002年粮食缩减幅度,粮食种植面积将恢复至15亿亩左右,农业部和发改委领导发言均证实了上述计划。由此不难推测,未来较长时期内国内粮食市场供需关系将由偏紧张逐渐缓慢地向偏宽松方向转换。

  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呈现偏紧平衡态势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全年粮食产量有望超过4。75万吨,其中夏粮总产量为10625万吨,同比增加510万吨,增长幅度为5。1%,秋粮也将获得较好收成,比去年有较大幅度增长,而本年度国内粮食需求消费量则有望首次达到5亿吨,按照13亿人口计算,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为773斤,根据年度内对进出口粮食数量预测,净进口粮食数量占国内粮食需求消费量的5。1%。由此说明,国内粮食供需关系维持基本平衡态势。

  国内粮食供需关系和安全现状显示,供需关系相对偏紧,安全隐患逐渐显现。国内粮食生产由1996年至1999年连续四年出现快速增长,粮食产量三次突破1万亿斤即5亿吨关口,致使粮食供需关系由相对平衡转变为供过于求态势,由此而导致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不断下跌,农民种植粮食积极性减弱,粮食种植面积开始纳入逐年递减趋势,粮食生产自1998年起连续呈现减产态势,2003年粮食产量缩减至4。42亿吨,比1998年的5。12亿吨减少7000万吨,相对减幅达到13。7%。粮食供应量与需求消费量已连续多年出现缺口。国内粮食需求消费主要由四大部分组成:居民口粮、饲料用粮、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近年来,国内粮食需求消费特点主要体现为:口粮需求消费稳中趋减,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快速增长,种子用粮由于种植面积缩减和科技含量提高而逐渐缩减。据测算,2002年国内粮食需求消费量为48350万吨,其中口粮需求消费为27495万吨,占56。9%,饲料用粮14862万吨,占30。7%,工业用粮4800万吨,占9。9%,种子用粮1194万吨,占2。5%。由目前国内粮食整体安全角度分析,虽然近年来国内粮食逐年缩减,但由于历年积累的粮食库存量依然较多,目前国内粮食市场价格仍属于偏低价位,供需整体依然处于相对平衡态势,因此粮食整体处于安全状态,但同时由于粮食库存量逐年缩减,相对于消费量的比重也同样逐渐缩减,因此粮食供应也正处于由安全向不安全的转变过程之中。具体体现为,粮食种植面积不断缩减,致使粮食供应稳定渐趋动摇。如果今后数年国内粮食产量依然为4。55亿吨左右,粮食进出口维持相对平衡态势,预计2003-2005年国内粮食供需将出现1。15-1。25亿吨的较大规模缺口,由此意味着,2001年3月粮食清仓查库后的库存26245万吨,至2005年末将显著缩减至13745-14745万吨。如果再考虑库存粮食中有一定比例的陈化粮不能再使用,库存粮食品质、结构与市场需求消费将产生脱节甚至断档现象,实际库存量可能缩减至1亿吨,对国内粮食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局部而言,地区之间出现供需不平衡,缺粮地区逐渐增加,供需缺口逐渐扩增。据测算,2002年国内存在粮食供需缺口的省(区、市)已达到17个,主要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粮食主销区自给率下降,缺口扩增,西部粮食供应存在不安全隐患,中部粮食主要产区则供需平衡。

  国内小麦供需关系也呈现偏紧张态势

  国内小麦供需关系呈现供应小于需求消费、库存量逐年缩减变化趋势。受政策和产区气候因素双重影响,国内小麦自1999年以来已经连续五年减产,自1999年至2003年,国内小麦产量依此分别为11380万吨、9963万吨、9387万吨、9029万吨、8840万吨,各年之间的减产幅度依此分别为1417万吨、576万吨、358万吨、189万吨,累计减产2540万吨。而小麦需求消费量则依此分别为10860万吨、10923万吨、10910万吨、10750万吨、10950万吨,供需缺口依此分别为-520万吨、960万吨、1523万吨、1727万吨、2110万吨,上述五年累计供需缺口为5800万吨,由此而导致国家每年动用大量小麦库存填补小麦供需缺口,致使小麦库存量逐年缩减。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02年、2003年、2004年国内小麦库存量依此分别为7659万吨、6039万吨、4209万吨。由此意味着,截止今年6月新粮上市之前,国内小麦库存量仅剩余4209万吨,除国家储备小麦外,目前可供商品流通的小麦库存量仅为2000-3000万吨左右,而小麦加工企业、面粉制造商平均每月需求消费量即达到300万吨左右,由此国内小麦供需关系将可能由相对平衡态势逐渐转变为相对失衡格局。与此同时,由于国内小麦供应量始终小于需求消费量,近年国内小麦进口配额稳步增加,中国小麦净出口地位可能难以维持,并再次转变为小麦净进口国。尽管如此,由于国内小麦进口规模相对于供需规模而言,因此进口量增长尚不能显著改变供需关系偏紧态势。

  国内小麦供应量将出现减幅缩减、减速趋慢态势,但尚未转减为增。

  相对于国内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将可能出现双双增长趋势,作为稻米、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品种之一的小麦,虽然未能逆转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缩减趋势,但也将出现缩减种植面积和产量减少幅度的变化趋势。目前国内秋冬播种基本结束,截止目前,冬小麦播种面积为同比减幅为为近年来最小值,由此说明小麦种植面积显著缩减趋势已逐渐转变为缓慢小幅缩减。相对应的是,考虑到产区相近甚至相同的气候条件,国内小麦产量缩减幅度也将逐渐缩小,如果再考虑小麦需求消费量相对平稳的因素,则小麦节余库存量缩减也将逐渐缩小,小麦市场由供过于求态势转变为供不应求格局而出现的供需拐点将由此而可能推迟出现。由此而导致国内小麦供需关系整体依然利多,但短期内出现供应量显著小于需求消费量、并致使库存量显著缩减、供应出现紧张的可能性逐渐缩减、趋势不断减弱。

  国内小麦市场供需紧平衡对小麦期现两市价格走势持续利多

  根据经济学原理,商品供需关系与价格走势相互作用和影响。由于国内小麦市场供需关系呈现偏紧态势,由此对国内小麦期现两市价格中长期走势产生利多作用。郑州硬麦和强麦期货双双运行于中长期涨势之中。同时虽然2003年秋冬播种季节粮食种植面积缩减趋势受到抑制,但小麦种植规模依然缩减,因此即使2004年国内小麦产区气候持续适宜,小麦产量、供应量也将难以完全满足小麦需求消费,小麦期现两市价格难以大幅回落。同时小麦虽然作为国内居民生活必需的刚性消费品,但小麦价格始终偏低,致使小麦种植收益不但偏低其实际价值,而且偏低于其他农产品种植收益,由此而导致小麦生产投入不足,麦农种植小麦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较多小麦种植面积该种为其他收益相对较高的农产品,小麦种植规模连续缩减,难以转减为增,由此而导致小麦供需缺口扩展,并使麦价易涨难跌。小麦期现两市虽然均受到供需关系利多因素作用而不断上涨,但相对而言,郑州硬麦和强麦期市受制于主力资金积极追捧因素作用,受期市对现市的持仓成本等等因素作用,期价对现价维持相对升水态势,并不断吸引符合交割标准的小麦现货源源不断地流入郑麦期市注册成标准仓单,硬麦和强麦实盘压力渐趋沉重,对郑麦期市期价上涨产生制约作用。但相对而言,小麦现货市场价格稳中趋涨,将逐渐缩减对期价的贴水幅度,致使仓单注册盈利逐渐缩减,仓单增长速度逐渐减慢,有助于硬麦和强麦重新走强。同时硬麦和强麦注册仓单数量仅相当于国内小麦现货供需规模的较小比例,作为影响郑麦走势的微观因素,对郑麦走势的作用和影响仍将具有局限性,当郑麦期市量仓规模逐渐拓展至相当规模,则注册仓单压力将相对变得轻微,期价仍将引导现价根据宏观小麦市场供需关系偏紧态势而双双扬升。

  综上所述,受制于农业结构调整因素作用,国内包括小麦在内的粮食市场供需关系呈现偏紧利多态势,而目前包括小麦在内的粮食种植规模减幅缩减、减速减慢,将使供需关系偏紧态势渐趋平缓。尽管如此,包括小麦在内的粮食种植规模尚未有明显扩增迹象,因此供需关系也将难以在短期内由偏紧态势转换为偏松态势,由此意味着,包括小麦在内的粮食市场价格难以在短期内由涨势转换为跌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