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研究报告 > 正文
 

十一五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和期货市场影响分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4日 17:23 中大期货

  本世纪的头 20 年,是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到 2005 年末,这一机遇期的第一个五年计 划行将结束,而第二个五年规划,即新中国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将走上前台。于此之际,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十月八日至十一日在北京召开。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制定描绘了我国在新世纪第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五
中全会的主要内容, 即是在认真总结“十五”经验基础上,对即将制定的“十一五”规划提出指导性意见.为下一个五 年的发展把脉定调。

  一、“十一五规划”的主要内容

  1. “十一五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强调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 展质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 “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 实现 201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 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

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 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3. “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构建民主法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十一五”规划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模式的定位

  “十一五”规划涵盖 2006-2010 年,对于中国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其既是“十五”良好开局的延续,又是下一个十年快速发展的奠基。“十一五”规划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定位,是如何抓住这一黄金发展期、消除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在不断深化体制变革的基础上趋利避害、通过“均衡与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

  从会前透露的信息看,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将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同时特别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十一五”规划是中国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与以往的五年计划相比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对于中国未来更长时期的经 济和社会发展来说,科学发展也应成为一个“硬道理”。

  9 月 29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今后五年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全面发展,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表明,“十一五”将 是一个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规划。这意味着,以往“唯 GDP是从”的发展路径将被彻底 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从 1978 年到 2004 年,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到9.4%,目前已成长为世界第六大经济 体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的兴起成为当今世界的热门话题。但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老路,已经走到尽头。2004 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球的 4%,但消 耗的一次性能源约占全球的 12%,淡水占 15%,氧化铝占25%,钢材占 28%,水泥占 50%。 占世界 85%的人口正陆续进入工业化阶段,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尖锐,使中国的现 代化面临严峻挑战。

  我国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即使国际市场能够弥补中国资源之不足,生态和环境破坏的沉重代价也难以承受。这种状况如不改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就会严 重掣肘我国经济的发展。

  今年 8 月份,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十一五”规划专程赴豫赣鄂三省调研,考察的重点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问题。他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 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

  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指出,中国早在“九五”(1996-2000 年)计划中就明确提出要使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总体来看至今仍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2003 年以来出现的投资过热问题,使中国旧的发展模式的弊端表露无遗,也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全国上下的强烈 共识。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中国建立新的发展模式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意味着:中国要从过度依赖资金、自然资源和环境投入,以量的扩张实现增长;转向更多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都将成为“十一五”规划的战略目 标,这些关键词描述的也就是中国的新发展模式。

  分析人士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和将达到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中国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将对世界产生极重大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实现了科学发展, 才可能实现对内的“和谐发展”和对外的“和平发展”。

  三、“十一五”规划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提示

  “十一五”规划使得延续了 50 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这“一 字之差”,却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其一,“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 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其二,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其三,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克服“越位”和“缺位”。 十六届五中全会不仅在会上传递出今后五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号,而且提示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即将转入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前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实际运行中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前两年高能耗产业投资过热,产业发展中一味追求规模、产量。《建议》将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

  1. 经济增长速降低

  《建议》提出,下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目标是:“实现 2010 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 2000 年翻一番”。2000 年我国 GDP 总量为89404 亿元。如果今年经济增长率最终为 9.2%的话,按 不变价计算的 GDP 总量比 2000 年已增长51%左右。这意味着,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 年的 GDP 增长率只需达到 6%,就可以完成目标。这样的增长目标的意图在于继续放低经济增长速度,而强调将结构调整,以提高质量和效率。

  2. 更加明确了改革发展规划

  专家指出,这个五年规划与以前的“计划”相比,更多地强调了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五年的“改革规划”。改革包括大的、全局的改革,也包括小的、局部的改革。其中,大的全局的改革主要就是如何转换增长方式,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逐步加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瓶颈性约束,矛盾非常突出。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巨大资源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 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承受的。

  专家预计,在“十一五规划”中,将改变对官员的考核体系,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新的一整套考核指标中,社会发展、环保、就业、教育等指标可能成为硬指标,一些 经济增长指标将成为软指标。

  (1)在区域统筹方面:“十一五规划”将形成一个全面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架,以此来调整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哪些地方应该发展什么、不应该发展什么,都将在这个战略构架中规定。

  (2)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要通过加大农村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软环境的投资,实行绝对的九年义务教育,来全面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3)在局部改革上:最近两年来,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开始加速推进,就 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到突出位置。

  3. 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

  《建议》要求,在下一个五年中,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样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强调,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将是下一个五年 规划中的新亮点。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不断加剧,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使我国难以掌握战略的主动权。目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障碍。因此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上依赖国外的状况,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为此,十一五期间,在创新方面将有几个方面的动作:一是在发展路径上,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二是在创新方式上,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突破;三是在创新体制上,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 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

  4. 宏观调控的两手政策

  在宏观调控方面,“十一五”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最终可能使总供给持续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再次出现。主要原因是全国各地投资增长的体制性冲动过强,同时技术和资金供给充足,使总供给极易持续过快增长,而最终需求(主要是消费)增长相对偏慢且面临较多的中长期因素的约束,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前期正好是“十五”中期以来高投资形成的产能最集中释放时期,如果任由目前的投资或“十一五”初期的投资继续过快增长,未来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那么“十一五”中期很可能再次出现“中期变盘”现象。为此,规划将从机制和体制上适度控制投资增长,并将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这“一稳一控”成为“十一五”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基点。只有把握好了这“两手政策”,才有可能避免出现生产严重过剩、需求不足问题,避免“中期变盘”的情况,从而使“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得到较长时间的保持。

  5. 通过住房和汽车消费热点促进消费

  虽然《建议》没有对扩大消费进入特别的强调,但未来的“十一五规划”必将着重强调。去 年以来,我国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 17 个月保持12%-13%的增长态势,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 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随着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消费热点将继续在大城市家庭中普及并进一步向中等城市更多的消费群体扩散,消费增长动力较强。不过,就业增长较慢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制约消费增长潜力的发挥。如果“十一五”期间加大对消费增长的刺激,将可能在“十一五”末期出现消费率上升的转折点,届时投资增长的速度将逐步放慢,消费出现较明显的加速 增长趋势。

  在促进消费加快增长的政策措施方面,参与起草的专家预计将有四大措施:一是在住房和汽车两大消费热点上,采取“稳房促车”的消费政策倾向;二是把扩大居民的服务业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新的突破口;三是扩大教育、医疗及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提供更符合大众需要的公共产品,同时降低消费价格或严格控制此类产品价格的上涨,从而降低居民的消费成本,促进各类消费品的合理均衡增长;四是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更全面和更宽松的就业优惠政策,使就业增长逐步与经济增长同步,为扩大消费需求提供强大的内在动力。这些措施都将放在“十 一五规划”的重要位置。

  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加大公共投入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来解决居民、城乡、地区间发展和收入差距。中国十一五规划将会极力控制过度依赖外资、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和改变过度倚重出口的局面,避免发生 频繁的国际经济贸易摩擦,保证国家经济的平稳和安全。

  四、“十一五”规划对金融业的冲击影响

  未来五年,中国金融业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高点。“十一五”期间,金融业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的作用将进一步发扬光大。银行改革创新的效益显现、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推进、外汇市场飞速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综合经营星火燎原等等,这些都将十一五 规划带来的积极影响。

  1. 银行面临日趋严峻的国际资本竞争

  作为金融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银行的效率和效益对国民经济至关重要。目前,四大国有 商业银行改革已陆续启动,建行不日将在香港上市,中行明年 3、4月上市可期。工行将于 2006 年前完成改制工作,而农行的风险化解方案也会于明年底前开始实施。此外,一大批中小商业银行的改革也不断跟进。未来五年是全面检验银行改革成效的时期,因为中国金融业将在 2006年底全面开放,此次银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迎接全面开放的挑战。“十一五”期间正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提高,这给内、外资都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

  外资银行非常看重中国个人银行消费信贷服务的增长。国有银行海外上市或改制引入的战略投资者,也都非常看重个人银行业务及其形成的一定溢价。因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 所长巴曙松认为,在此期间,银行外资入股比例很有可能突破51%的大限。

  央行研究局纪敏博士的一份调研报告则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人均金融资产将达 4.57万元,金融业发展空间巨大。很多专家认为,通过改革,金融业风险累积的速度将有所下降,金融系统的脆弱性会明显改善。但保卫金融稳定是全球面临的新课题。在一个迅速转变经济结构的开放的经济体中,如何维持金融稳定,这对金融调控与监管当局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

  2. 银行综合经营步伐加快

  综合经营将是未来五年中国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国家发改委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徐林强调,在制定“十一五”规划过程中,要特别鼓励金融创新,引导金融业的综合经营,在加强监管 的前提下,发展交叉类、延伸类的金融服务。

  综合经营的方式有两种:金融控股和混业经营。在中国,金融控股的方式实际上已经开始形成。把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从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转换的中间平台,有可能是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但问题是,金融控股公司还没有游戏规则,监管方面的法规也不明确。预计下一步将出台 规范金融控股公司的相关法规。

  至于混业经营,即“一个牌照、多种业务”,巴曙松认为,由于存在诸多条件限制,目前来 看,未来五年中占主导方向的还是金融控股公司。

  总之,银行在开放的国内资本市场展开综合经营的步伐将会进一步加快。

  3. 银行市场化改革向纵深推进

  目前金融领域所有的改革都已启动,全面推进市场化将是今后 5 年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所长李扬表示,目前存、贷款利率还没有完全放开,包括再贴现、准备金利率、央行票据利率在内的中央银行利率,也仍是非市 场化的或者说是制度利率,这一块应是未来改革的着力点。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巴曙松认为,要将影响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干扰因素剔除,因为目前很多中间环节还存在管制,如结售汇制度、资本流入流出、外汇账户的管制等。经过深化改革,最终可望将汇率、利率作为常用的调控工具,更灵活、有的放矢地熨平 经济中的波动。

  4. 金融业创新空间加大

  未来五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金融业面临机遇与压力并存。目前,对自主创新这块风险相对较高的领域,中国金融业提供融资服务还很欠缺。中国对低风险的信贷十分发达,但缺乏自主技术创新行业所需的私募基金、股本融资等。为此,金融业应做重大的结构调整,相应的金融组织体系、市场结构体系、监管体系都将面临调整。放宽金融创新的空间应是题中应有之义。比如,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需要发达的外汇市场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因此,外汇市场将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点,其创新风险管理工具、外汇交易品种等都将获得较大的发展。

  五、“十一五”规划对期货市场的影响

    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作为未来五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其影响将涉及中国经济各个领域。其对期货市场的影响亦不可小觑。

  1. 十一五”规划提倡的“节源”对期市的商品价格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官方的数据表明,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约达70%。中国已是主要资源消耗量的世界第 一大国。而国际资金正是因此,通过金融市场哄抬中国所需商品价格。中国期货市场的大豆也好,铜也好,市场程度较高的品种,无一不是被国际资金狙击之的。而《建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这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力求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进步,提高效率获取经济增长,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路子转入“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的轨道。如此一来,可降低中国为国外资金买单的成本。 以能源为例,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从 2002 年至 2030年,全球新增能源需求的 21%来自中 国。2004 年,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接近 50%。以往中国原油需求增量占世界需求增量的近三成,而美国一些研究机构以本国人均能源消费 8.02 吨油当量来预测中国今后发展趋势,得出原 油供应 10年内中断以及所谓的中国能源威胁论。但是,中国的能源政策将把节约优先、效率为 本作为首要任务,建设资源节约社会。如果中国能够保持目前人均一次能源消费1.08 吨油当量 并且经济仍能够健康发展,那么所谓的“中国需求的加速增长”将不再成为

国际油价炒高的一个理由。 当然,建设资源节约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还需要一个过程。但是,可以预见的是,中国乃至于世界期市的商品价格将逐渐从资金驱动型转入供需驱动型的理性价格区间。

  2. “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宏观调控对期市的商品价格会有长远影响。

  “十一五”规划提出“一稳一控”宏观经济政策,即对日益显现的供给过剩问题,继续采取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度压缩投资需求增长;可能面临的内需不足、通货紧缩问题,通过积极地促进消费需求增长,使内需增长保持快速稳定。这表示未来五年,宏观政策依旧适度从紧, 这无疑对期市的过度投机以及商品的价格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因此,从“十一五”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来分析,期市的商品价格将逐渐失去盲目炒作的背景,投资者应理性对待。

中大期货 高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