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正文
 

糖价牛市引发抢收抢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4日 05:44 中国证券报

  

糖价牛市引发抢收抢种

2003-2004年制糖期我国食糖产量分布图(来源:中国证券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本报记者 何丰伦 广西报道

  在丰厚收益的诱惑下,广西等地农民纷纷放弃种植粮食作物,转而种植甘蔗,制糖企业也加强了对甘蔗的争夺。

  “糖源大战”硝烟弥漫

  为确保各自原料蔗供应,各制糖企业集团相互之间展开了“糖源大战”,屡屡上演“跨区抢购”的风潮。

  广西来宾东糖集团董事林伟民告诉记者,2003-2004榨季,东糖集团由于相邻地区糖厂抢购甘蔗,原料蔗外流量达60-70万吨,按平均12%的出糖率计算,蔗糖产量减少8万吨左右;按照当年3500元/吨白糖价格计算,销售收入直接损失超过2亿元,利润损失3000多万元,税收损失2000多万元。

  为规避跨区抢蔗造成制糖业管理混乱的局面,2002年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4部委联合制定了《糖料蔗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我国糖料蔗产区实行以制糖企业为核心按经济区域实行划区管理。

  但《暂行办法》没有出台相应的具体措施,导致在糖价飙升的时期出现制糖企业哄抬原料蔗价格,跨区抢购蔗源情况屡屡发生。2005年11月,从来宾市跨区偷运往南宁市宾阳一带糖厂的原料蔗价格高达410元/吨;2006年3月中旬,这一价格甚至高达430元/吨。

  南华洋浦、南宁糖业等大型制糖企业都不同程度地面临跨区抢蔗问题。这些企业集团在糖价低迷时期,通过与蔗农签订购销合同的方式,确保蔗区稳定和糖料持续供应。

  陈良运是广西防城蔗区的主要负责人。他告诉记者,由于农户供应原料蔗变数很大,大型糖业企业往往通过与县区乡镇等基层生产部门联手,将糖料蔗种获取的利润分摊给基层政府,作为蔗区道路建设、乡镇项目投资、基层政权管理的费用。从比例上看,一般是每亩甘蔗乡镇基层能够从中获得10-20元的“甘蔗项目发展补偿金”。

  由于有了这样的激励政策,每逢糖厂开榨,县乡基层为确保原料蔗能够依照协议运往糖厂,往往采取乡镇干部、公安干警上路“围追堵截”的方式,阻止农民跨区运蔗的行为。每逢糖厂开榨期间,几乎每一个蔗区交通道口都布满了警察,“严防死守”成为当地确保原料蔗不被对手抢购的不二法门。

  糖价高企带来的社会隐患也逐渐凸现。一些接受记者采访的人士表示:“跨区抢购背后肯定隐藏着相应的利益集团,不排除宗族势力、涉黑团伙参与其中的可能性。”上世纪90年代,广东湛江市抢购蔗源过程中就发生部分蔗糖企业与当地黑恶势力勾结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甘蔗发展。

  “糖粮争地”凸现长远困境

  随着2006年春季榨期临近结束,广西、湛江、海南、云南等主要产糖区已经呈现出“糖粮争地”的态势。

  收益丰厚的甘蔗自然引发了农民扩种。甘蔗扩种又导致了玉米、水稻种子销售萎缩。广西种子公司下属的南宁分公司,玉米销售量较上年同期下降了50%,来宾市销量不到往年四分之一,贵港市种子公司的销量也下降了20-30%。

  广西种子公司副总经理何礼健告诉记者,占广西90%以上种子销售量的广西种子公司下属的南宁、柳州、贵港、百色4个分公司均认为,今年早稻市场需求之低迷,是近年来所未曾出现过的。粮食减产的可能性很大。

  记者在广西柳州、来宾、崇左、南宁、钦州、北海等地采访时发现,不少农民纷纷放弃种植粮食作物,转而种植甘蔗。

  在拥有东糖集团的来宾蔗区,农民覃讯旺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帐:1亩双季稻产出不过2000斤,即使是优质稻收购价格也不过1600元。甘蔗亩产最少8吨,即使按照每吨一次结算285元,最少收入也有2280多元。

  覃讯旺所在的来宾市象州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优质稻谷是这里农民主要传统增收手段。然而,从2004年开始,当地已经有种植商品粮的农户开始把增收目标转向种植甘蔗。记者在覃春联家中看到,家里留下的优质稻种,已经被优质甘蔗种所取代。周围村屯已经呈现出大面积扩种甘蔗,优质稻种的领地正在逐步缩小。

  覃春联种植有20多亩水田,2004年他把其中5亩水田改种甘蔗,同时开辟了12亩坡地作为甘蔗地。由于都是良田,甘蔗亩产超过10吨,仅此一项,就为全家带来4万多元的收入。

  由于广西实行糖料收购价格与食糖价格挂钩联动、糖料款二次结算机制,农民参与利润的第二次分配。甘蔗入厂第一次结算以政府定价为标准,二次结算在一次结算的基础上,取全年平均糖价,比年初预测糖价每吨提高100元,企业便以甘蔗5元/吨的价格返还蔗农。因此,按照这一算法,覃讯旺本榨季获得收益,很可能每亩地达到2800元以上。

  粮食减产还只是表面效应,令人担心的是由于大面积扩种导致未来的一个榨季糖价下跌,企业减少榨糖比例。这将给正在迅猛发展的糖产业

供应链带来沉重打击。专家指出,仅仅依靠政府方面的
宏观调控
、行业定价等措施,无法满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糖价增长的需求,必须通过行业协会、政府、大型企业集团、媒体宣传等多方面因素,发布市场信息,减少波动的可能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