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高企引发各方担忧 铜市亟待调控成专家共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4日 10:51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王超 本周,在全球主要金属生产商和贸易商齐聚伦敦参加LME年会时,上海期货交易所铜库存突然放量增加,令市场颇感意外。在去年LME年会期间,LME3月期铜一度创下有史以来的单日最大跌幅,但目前铜价依然在高位盘整。那么,长期高企的铜价未来如何演绎?铜市场是否需要政策的指引?日前记者走访了中国期货业协会、五矿集团、实达期货、金鹏期货
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常清说,目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了巨变,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来看,“中国因素”已令世界瞩目,GDP只占世界4%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20%,在过去几年中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所有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总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成为一个世界工厂,要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去实现,而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因素”导致能源、原材料价格暴涨,我国出口商品(加工品)价格则不涨反落,加工工业陷入“悲惨式”增长。中国大宗商品进出口价格的巨大背离,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着巨大的现实考验。以国际基本金属铜为例,精铜的全球平均成本大致在1430美元/吨,不管铜的外部条件如何改变,铜的成本价并不会大幅提升,3000美元以上的价格走势是由基金炒作“中国因素”所主导的,已经远远背离了市场基本的供求法则,价格当中包含的心理因素、预期因素、市场构造本身的因素等成分过大,而这些类似的还有原油、铁矿石、大豆等中国需要进口的大宗商品往往处于较高价格,而铝、玉米等中国需要出口的商品却相对低价,不难看出,国际市场由一部分人针对我们的资源短缺情况,抬高我国大量进口商品的价格的方式来遏制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抬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本。从目前实际供需来看,南美地区铜生产企业在这种高价位的情况下,产量不是增加反而是下降,这也表明市场的非供求因素在起到主导作用。 从经济学角度讲,经济周期、价格周期的时间长短、涨幅高低是可能有变化的,但是周期是存在的,是不可改变的。国家物资储备局应该从中国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利用经济周期变动进行高抛低吸,大循环、大轮库。也就是说在目前的价位应该将战略储备以外的库存全部抛出,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让企业买得到铜。到2007年以后,我国的铜冶炼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之时,再进行收储,以保护民族工业。 业界资深人士张宜生表示,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对国际大宗原材料的需求巨大,而且是一个刚性的增长,这些“中国因素”是市场不可回避的,毕竟中国保持了对铜每年超过9%的高速需求增长。但是铜价涨到目前这种价位,如果仅从供求关系角度来分析是解释不通的,除去考虑铜的基本供需情况之外,铜更多的被市场赋予金融属性。目前来看,期铜的金融属性可能发挥重要甚至主导性作用。这其中特别注意的是对冲基金在市场中的作用。由于美元对欧元等一揽子货币的持续贬值,为了对冲持有美元资产所面临的风险,投资基金吸纳商品期货作为对冲工具运作,通过指数基金的形式大量涌入商品期货市场。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中国国内一部分买家而言,他们表达的也不是市场真正的需求,而是把铜的进出口贸易作为短期融资的工具,膨胀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引起恐慌性消费心理,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彭刚认为,中国2005年1—9月,中国精炼铜进口量同比增长11.4%。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国内存在着对铜的巨大需求。同时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以及俄罗斯、印度和巴西这些国家经济也正在强有力增长,全球同时处在通货膨胀时期,铜价格并不会在短期内回落到很低的一个价位。 有关部门专家认为,1994年以来,相关机构通过轮换储备,对有色金属市场尤其是铜市场,成功地进行了几次调节。不过自2003年以来,国内外铜价屡创新高,其中既有合理的成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而炒作因素最为明显。我国作为最大的铜进口国,年进口量达150万吨左右,在价格暴涨时,一方面不得不大量高价进口,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还背负炒作的罪名。目前来看,铜价偏离了总体供求状况是不争的事实,但资金博弈占据主导地位。需要警惕的是,铜价长期高企对中国总体影响是弊大于利,导致的后果可能是资金外流、货物短缺状况,降低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和经济运行质量,同时也带来了铜冶炼能力盲目扩张。如果不加以遏制,铜冶炼能力将来必然也会导致行业内部无序竞争,行业效益大幅下滑甚至亏损。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切实发挥好调节功能,稳定市场供需,熨平价格波动周期,防止大起大落,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机制,满足国内市场对铜资源的需求。而且,目前相关部门也有实力进行调节,这与国与民与储备都是好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