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率将刺破油价泡沫 油价高涨究竟是谁惹的祸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30日 18:47 《财经时报》 | |||||||||
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是罪魁祸首。去年中国用了3亿吨石油,居世界第三,进口了1.2亿吨,列全球第二,可进口和消费石油的增量,却稳居第一,占了世界石油新增需求的三分之一左右。数字是最能说明问题的,因此国际石油市场成为“中国威胁论”最大的现货市场。 可通过另一组数字,却能得出一个极端相反的结论:中国的进口对全球油价影响的权重只有不到千分之一。因为尽管中国去年进口了八亿多桶石油(一吨折合约7桶),平均每天
事情很明白,抬高油价的不是中国人,而是鞅格鲁—萨克逊人。因为决定高涨石油价格的不是市场上即时的供需关系,而是伦敦与纽约两大市场上的石油期货交易情况。 国际石油市场上期货交易中的买空卖空机制,使得投资机构(确切地说是投机机构)只要掌握一小部分流动现金,就可以操纵数额巨大的石油期货。 比如,一份100万桶原油石油期货合同,如果油价为50美元一桶,这份合同就等于5000万美元。然而,投机者只需付3.8%的保险金,也就是只付114万美元,就可以控制这份合同,如果油价涨到60美元卖出,这份仅仅花了114万美元的合同,可以赢得1000万美元的利润,而如果油价下跌,损失的只是这114万美元的蝇头小钱而已。 正是在这种低风险,高收益的投机回报的诱惑下,大大小小的能源与金融机构调动大量的流动资金,参与市场的操作,影响着世界石油期货价格不停地波动。这种石油期货交易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上流动性的情况,也就是支撑期货交易的货币流动情况;二是人们对石油需求的预期。 说到市场的流动性,就不能不提到美联储从2001年来的不断大幅降低利率,在使许多投资者可以廉价借到贷款,投入金融市场赢利,而市场上的各种金融衍生产品又放大了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造成资产泡沫膨胀。 市场上这些多余的流动性成为促使期货市场的价格不断上扬的最主要原因。 正是在2001年底前后,美国和西方国家启动降息周期开始,在1997、1998年受到各国围剿而一度安稳了许多的对冲基金在金融衍生品市场上再度活跃,在此前10年中只上涨了20%的国际原油价格在此后的四年里飙升了150%!而在欧美日基准利率均处于历史谷底的2004年,对冲基金吸引了1230亿美元资金的加入,增长了超过15%,达到1万亿美元。 国际石油市场上的投机潮不断把价格推向新的高度,关键在于流动性的泡沫太大。因此解决高油价的问题的关键,也正是在于减少这一流动性。如果美联储坚持不断提高利率,并迫使各国央行也加入加息的行列,当利息升到一定时候,必然会对市场上的流动性产生影响。油价的下行也就不可避免。 事实上,当美国基准利率在今年年初被提高到2.5%以后,其临界效应就已经显现:今年上半年,全球对冲基金平均回报为负的1.45%,平均每周都有两到三只大型对冲基金宣布倒闭。 而在外汇市场上,对冲基金们开始纷纷平掉美元的空头头寸,同时借入利率已经显得不高的欧元,欧元汇率在欧宪公投前后的暴跌便是对冲基金大举做空欧元,进行震仓的表现。这也证明:通过提高利率,减少流动性以挤压油价泡沫,需要各大经济体的共同行动。 在今年九月中旬,美联储将利率提高到3.75%这个接近石油期货交易中3.8%的保证金率水平。几乎同时,国际原油价格终于开始掉头向下,开始了两年来最大的一轮跌幅。 西方各国的核心CPI目前大多仍处于历史最低水平甚至轻微的通缩之中,而石油消费具有相当强的刚性,因此通过加息抑止石油消费和实际通胀率的努力,将被证明是徒劳和无的放矢的行为。但不断提高的利息成本对资金流动性的紧缩作用,却有可能成为西方国家抑止高油价的无心插柳之作。 (鲍迪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