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五矿有色澄清期铜交易巨亏2亿美元不实传闻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 08:45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赵彤刚 有关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期铜交易巨亏的市场传闻由来已久,昨日长城伟业期货公司在一份报告中披露,中国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已表示,市场上有关其在期铜市场上蒙受巨额损失的传言严重失实。
传闻沽铜巨亏2亿美元 今年以来国际铜价“牛气冲天”,一路飙升,不断刷新历史纪录高点。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三个月铜本周一度创下3987.5美元历史新高,逼近4000美元大关。面对涨势惊人的铜价,一些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卖期套保和跨市套利的交易商均遭受不小损失。江西铜业、特变电工等上市公司,相继在2005年中报中披露了期货套保亏损详情。而之前市场也有传闻称,作为国家核准的有资格从事境外期货套保的26家大型企业之一的五矿有色,因沽空期铜共损失约2亿美元。 中国五矿有色金属公司日前对此表示,在金属套期保值交易中,即使在期货交易中有一点损失,也是可以用现货贸易利润来弥补的。五矿有色公司总经理张寿连称,这方面不会对五矿整体盈利造成实质影响。他表示,五矿有色的套期保值业务规模从未超过现货交易规模,并指出公司1至9月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但他未提及具体数字。 记者昨日就此致电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询问时,公司有关人员以领导出差为由,婉拒了记者的采访。记者从其网站获悉,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是由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上海工业投资(集团)公司、金城江成源冶炼厂、宜兴新威集团公司、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集团)公司、自贡硬制合金有限责任公司等六家企业共同创立的股份制企业,注册资本5.31亿元。五矿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有色金属产品及相关产品销售,并可以从事经核准的境外期货业务。公司铜部主营铜精矿、粗铜、废杂铜以及电解铜进出口业务,年经营总额约5.6亿美元。其中,电解铜进口量约占全国进口总量的30%。记者在其既定战略目标中发现,公司把实现贸易与产业结合、现货和期货结合作为发展目标。 套保还是套利? 一般情况下,企业进行卖期套保时,若遇牛市亏损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正如五矿有色解释的那样,即使在期货交易中有一点损失,但是可以用现货贸易利润来弥补。这样仍然可以达到锁定利润、规避风险的目标,期货套期保值仍然有效。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同是经营有色金属业务的江西铜业公司,面对极为罕见的期铜超级大牛市,虽然其期铜套保同样出现亏损,但今年上半年业绩仍然出现大幅增长。江铜在中报中称,由于全球铜供需状况并未出现市场原先预期的供应略有过剩、库存将逐步回升局面,铜价不断走强。这为进一步提高本公司盈利水平带来机遇,但对本公司早期为锁定年初制定的盈利目标而作出的适量套期保值价格产生一定压力。为此,公司对部分套期保值头寸进行了对冲,由此而释放的阴极铜现货资源,公司择机在现货市场出售,从而获取现货价格升水。因此,尽管因对冲使公司产生损失24828万元,但由于阴极铜累计平均销售价格获得相对提高,公司依然实现了报告期内的盈利目标,上半年净利润增长超过了56%。 五矿有色与江西铜业虽然分别侧重于贸易与生产,但主营业务均是经营铜等有色金属,还是有一定可比性的。五矿有色10%的利润增长率,与江西铜业56%的增长率差距是明显的。据市场人士分析,五矿有色在这轮极为罕见的期铜超级大牛市中表现欠佳,并不能完全归因于期货套保,可能与其从事期铜跨市套利失利有关。 近年来,“买沪铜、抛伦铜”的所谓反向跨市套利交易极为盛行。这一操作手法在去年市场环境下,交易者倒也屡有斩获。但今年以来,基金借全球铜库存处于极低水平之机,在LME市场与COMEX市场展开凶狠的挤仓行为,国际铜价不断刷新纪录高点。沪铜在国内现货铜市场低迷情况下被动跟涨,沪铜与伦铜价差越拉越大。去年年底时沪铜与伦铜比价一般在9.8至10左右,但目前沪铜现货月合约510价格为37700元,LME三个月铜为3900美元,加上现货升水160美元为4060美元,两者比价已降至不到9.3。因此,在两者比价为9.8附近时介入的反向跨市套利盘,其亏损是可想而知的。而且其间沪铜隔月价差不断缩小,由去年最高时的1000至2000元,大幅降低至现在仅300元左右;同时,LME现货升水却在不断升高,这也大大增加了跨市套利盘迁仓成本,加剧了其亏损程度。 据市场人士介绍,在今年七八月份,以COMEX市场为首掀起的那波凶悍挤仓行情中,据称五矿有色当时在7月合约上持有近5万吨套利头寸,处境极为不妙,被迫向9月等远月合约迁仓。但挤仓行情愈演愈烈,公司套利盘损失惨重。不过,公司至今未对此作出任何评议。但是据了解,公司前不久一名分管金融业务的老总被解职,不知是否与此有关。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