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凭什么推高商品价格 单靠资金雄厚远远不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 08:50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李中秋 去年以来,商品期货尤其是兼具商品和金属特征的期货品种如原油、铜等持续创出新高,投机气氛异常浓厚。到目前为止,其价格都没有任何回调的迹象。此间“中国因素”屡屡被夸大,并被不少国内研究机构认为是基金投机炒作的重要因素,以原油期货为例,有人估计基金投机的比例高达70%。不过有关部门预计,我国今年原油进口增速明显放缓,这成
商品期货价格到底有多少泡沫?我们并不彻底了解。那么,基金到底凭什么炒高国际油价和铜价呢?难道仅是强大的资金实力?答案也许并非如此。 基金这种行为在期货界称之为“多逼空”或者“挤空”。我国期货市场发展之初曾有类似现象,主要表现为,所谓的“庄家”凭借其资金实力,大量买入某个期货合约并一路推高,逼迫投机空头最终交不出货而割肉出局。由于这些机构不具备消化实盘的能力,通常将所接实盘抛向相邻的下一个合约,而该合约往往出现“空逼多行情”—期价一路暴跌;有的“庄家”甚至在当月临近交割时就已经撑不住了;更有机构在做完一波超级大行情后盘点盈亏时,发现基本不赢利。记得曾经有这么一位被监管部门列为“市场禁入者”的风云人物就是不赚钱的典型。 凭借对此类投机资金的“认识”和“经验”,不少投资者想当然地认为国际原油和基本金属市场会出现类似多杀多的行情,且屡屡看空做空。而对于商品的研究也仅仅拘泥于一些统计数据或者预测信息,或关注一些国际机构的研究报告,却很少研究这些“大腕”的行为。 事实上,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国际石油期货市场对国内的影响。更何况,国际机构与基金表现的背后,还颇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仔细地了解研究后才能下结论的东西。这些机构到底在做些什么呢? 翻开摩根士丹利近20多年来的历史,这家在国人心目中一直以专于投行业务著称的国际机构,却有着鲜为人知的故事。自从1980年代初开始进入石油期货及现货市场以来,这家著名的投资银行目前已成长为美国东北部地区燃油批发商的主要供应商,监管着全美四分之一的家用燃料油的战略储备。同时,美国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的排名显示,摩根士丹利还是美国第二大电力供应商。与期货市场大多数交易商采取平仓方式而不进行实物交割不同的是,2002年到2004年之间,摩根士丹利对买方进行了2070万桶燃料油的实物交割,接受了1640万桶的交割。虽然它在整个燃油市场的交易中仅占很小的一部分,但在纽约商业交易所换手的全部燃油中,它占到了61.5%。 除此以外,摩根士丹利在其他许多国家收购了大量的石油存储地,从事石油的现货交易,比如购买墨西哥湾的生产权,转而再秘密地出售出去。同时它还有能力生产出数兆瓦特的电。不仅如此,摩根士丹利还拥有大量的运油船、输油管道和油库等,使得其在选择运送还是贮藏方面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通过为现货市场亲自把脉,摩根士丹利能够对市场有一个感性的了解。“现货市场会将供过于求或者供应不足的情况及时反馈给我们,”摩根士丹利的资深专家JohnShapiro先生这样说道,“我们能够亲眼目睹转运油库充盈或者亏空的场面。换句话讲,就是当我们说‘我需要50万桶’时,而其他人也许会说‘我缺货了’。”值得注意的是,现如今许多公司都已步其后尘,纷纷效仿摩根士丹利的模式。高盛、美林、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花旗也在其中。譬如,高盛公司在从事纸货交易之外,近年来在全球还购买了30家发电厂。还有,在一些国际知名的投资银行,能源和金属期货已经与国债、汇率等均列为固定收益部门了。此外,作为机构和富人们的投资平台的对冲基金,也于一年前纷纷跻身于商品交易的行列。有人估计,目前对冲基金和共同基金投资于商品市场的规模约达1000亿美元。 这样的机构,就是我们所称的“投机者”。但显然,这些专业、果敢且实力雄厚的机构所从事的投机,与我们通常使用的投机概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早已与强大的实体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对真实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消化实盘的能力,已经成为推高部分特殊商品期货价格的重要砝码。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