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市:百年机遇还是百年挑战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4日 08:48 证券时报 | |||||||||
东银期货 张宏明 自2004年5月LME铜牛市主升浪回调结束以来,期价一路震荡走高,尽管其间遭受了一天暴跌305美元/吨的沉重打击,但铜价就是牛势不改,屡屡创出历史新高,这不仅超出了很多人的可信空间,更是远远超出了很多人的时间概念,令过早看空铜市的分析人士和投资者大跌眼镜。我们到底是碰上了百年机遇,还是遭受着百年挑战?
理论上的百年机遇 近20年来,LME三月铜最高价是1989年1月的3304.5美元/吨,因此每当铜价靠近3300元/吨时,市场看空的气氛就高涨,认为铜市面临着百年一遇的抛空机会,没有耐心或没有纪律的投资者就迫不及待地进场了,结果因离场不及时而屡屡受伤。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市场认为铜市面临着百年一遇的抛空机会不是没有道理。 首先,今年第一季度,全球经济增长出现放缓的迹象,因高油价等使得很多权威机构对全年的经济增长并不乐观。全球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火车头之一的美国第一季度GDP降至3.8%。欧盟经济增长始终没有起色,而日本只是昙花一现。只有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强劲,今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同比增长9.5%,但面临着贸易摩擦和人民币升值的困扰。 其次,全球其它基本金属都已转势,包括钢铁、铅、铝、锌、镍、锡等或有大型头部,或大幅回落,除了铜还比较强以外,没有一个走牛。铜价持续严重背离有色金属价格体系,这让很多投资者看到了抛铜的机会。 最后,当时全球铜价走势已与美元指数走势产生持续严重背离。 总之,从基本面上看,上半年很多数据及其预期对铜市不是很有利,加上铜价处在历史高位,而且一些中、长期技术指标在高位也发出顶背离信号等,理论上确实让人感觉到百年机遇就在眼前,令人心动不已。但市场期盼已久的见顶大跌至今没有出现,现实对空头还是那么残忍。 交易上遭遇着百年挑战 铜价在高位震荡向上已持续了15个月。绝大多数投资者很难在历史高位看涨超过一年的时间,尤其是当面临局部走弱的情况下更是难上加难。 今年3月初至4月底,LME三月铜持续在3150-3300美元/吨之间窄幅震荡,至5月初已走出了一个大圆弧顶,五一过后,国际国内铜价应声大跌,其中LME铜一度跌破3000美元/吨的多头最主要的关口位。市场当时普遍认为牛市已经结束。但此时,美国纽约市场率先发起了挤空行情。多头利用交易所铜的显性库存极低而且还在持续下降的态势,快速抬高价格,迫使没有现铜交割的空头砍仓出局,这一局面仍在顽固的持续着。我们遇到了非常顽固的牛市! 一般情况下,6、7、8三个月是消费淡季,需求量应有所下降,供求状况局部应当有所缓解,但今年淡季不淡,交易所的显性库存在原本极低的情况下,一降再降,直把空头往绝路上逼。在LME铜市场上,有一部分空头是来自于中国的反式套利资金,他们关心是两个市场的价差,尽管面临着挤空和迁仓的风险,但他们持仓的心态仍要好于一般的投机空头,而且只要反套的基础还在,他们不会轻言放弃,因此在LME铜市场上多头也面临着一些非常顽固的空头。 目前LME铜上的持仓规模在20万张左右徘徊,即相当于500万吨现铜,相对于交易所的31525吨库存而言,实在是太大了。多空在LME铜上集结着重兵,面临着生死对抉,在这种状况下,价格容易出现暴涨或暴跌。如果空头输了,牛市将加速,价格最终涨到哪里,谁都心里没底,因为价格已经较大幅度超出了传统的历史空间范围;反之,如果多头输了,牛市就将终止,持续下跌的动能也会非常大。为了化解这一巨大风险,目前LME交易所将LME铜的期货合约保证金从3700美元/张提高到6400美元/张。 目前LME铜多头挤空没有理由半途而废,在没有重大利空的情况下,它完全可以凭借低库存和时间短的优势不战而屈空头之兵,即使多头不主动推高期价,空头的巨量平仓盘都可以大幅推高期价。如果不出意外,LME铜多空8月会战、9月决战将如期上演。市场风云变幻莫测,很多意外也不是多头完全掌控得了,在历史高位,我们也不能一心只想着牛市加速的情形。多一种心理准备,就会少一点失误。 当前,LME铜多空已是剑拔弩张,而铜价仍在稳步上扬,虽然已初步脱离了一年多来上升通道的上轨,但还只是露出了一点点加速上升的苗头,尚未出现胜负具有决定意义的加速过程。 此外,沪铜内外价差仍然巨大,现在就沽空沪铜,劣势仍然显而易见,更何况,期货市场是不以高低论涨跌,高了还可以更高,低了还可以更低,多少不信邪的投资者在铜上栽了跟头。但是铜价毕竟不在低位,又可能面临着暴涨暴跌的险峻局面,即使是看好百年机遇的投资者也应当保存实力,目前坐山观虎斗可能是更好的选择。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