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是重要议题 经济与企业获利影响美股后势2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3日 15:19 上投摩根 |
美国房市持续降温,美国经济朝软着陆方向前进 ◎ 房市降温对消费影响程度仍待观察 美国房市降温已是市场共识,投资人关心的是房市降温程度大小。美国房市景气在去年夏天达到高峰后,各项指标都出现明显滑落,尤其在Fed持续升息下,目前房贷利率已出现明显上扬。30年固定房贷利率过去一年从5.5%升至目前的6.7%,使房市景气同步反向下滑。以近期房市买气来看,房屋成交比重较大的成屋销售持续下滑、出现近4个月低点,而新屋销售则自低点出现连续第三个月反弹,房贷申请数量也出现止跌走稳,反映房市买气快速下滑后暂时止稳;若就领先指标来看,5月NAHB房市调查指数再度下滑、降至1995年6月以来新低,新屋开工短暂出现反弹,建筑许可则出现连续第四个月下降,加上Fed仍未停止升息将使房贷利率维持近年高点,故下半年美国房市仍将呈现降温。目前来看,房市应该不会出现快速泡沫并严重冲击美国经济,刚公布的新屋与成屋销售数据都比市场预期要好,说明市场原先过度悲观,不过由于房市降温趋势并未改变,故对未来消费的影响程度仍须观察,第二季以来包括每月零售销售与消费支出已出现走弱,JPMorgan预计今年Q2美国民间消费增长将下滑至2%。 ◎ 就业市场仍属紧俏,企业支出将弥补消费减弱空缺 另一个影响消费的则是就业市场。虽然美国公布的4、5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幅不如预期,不过若从每周初领失业救济金人数来看,6月以来每周平均维持在约30万人水平,相较4、5月分别31.5万与33.4万人已有所改善,JPMorgan预计下周(7/7)公布的6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幅应可回升至17万人、失业率维持在4.6%低点,整体美国就业市场仍属紧俏下,可以降低房市降温与利息调升对民间消费意愿的冲击。 在民间消费由强转弱下,预计企业支出将成为维持美国今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高盛预计今年美国经济增长3.5%,其中民间消费仅增长3.1%,不过企业固定投资将稳健增长8.9%。高盛评估,目前美国企业财务结构是过去30年以来最佳状态,企业手中合计拥有1,930亿美元的超额现金部位(相较长期平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已达到过去30年平均水平80%之上,在企业持续获利增长下,将更有意愿增加资本投资,预计今年将有高达4,500亿美元用于资本支出之上,而Fed对企业资本支出的调查也显示出企业持续增加资本投资的意愿。 ◎ 经济朝软着陆方向前进,发生滞胀机会不大 近期在通胀增温与经济数据转弱的担忧下,部份人士开始提出滞胀(Stagflation)的风险,不过目前发生的机会并不大。以目前的经济情势与1970年代的滞胀背景作比较,当时商品(Commodities)供给出现明显短缺(有超过20种不足),不过目前仅少数供给不足(如钢铁、铜等),尤其石油库存仍处在5年平均水平之上;当时每年存货增长高达12%,不过去年存货增长仅3.4%;当时非农企业生产力仅1%,目前约在2.5%;当时每年劳动成本上扬达8%,目前仅0.3%;当时M1和M2货币供给增长分别达7%和9.3%,目前仅分别为1.7%和4.7%。由上述种种数据来看,目前和当时发生滞胀时的经济背景仍有段差距,尚不用过度担忧将发生滞胀。 升息仍是市场重要议题,经济与企业获利影响美股后势 ◎ Fed升息过后,持续关注经济数据变化 由于经济表现依旧是下半年Fed利率决策重要关键(8/8、9/20、10/24、12/12),因此未来仍须密切关注美国经济数据变化。虽然利率期货市场对于此波升息高点平均预期为5.5~5.75%,不过部份券商已认为Fed最终可能升至6%,故对美股投资人而言,升息虽已渐入尾声,但现阶段Fed利率政策的风险仍无法消除。 ◎ 7月中旬起,美国企业财报消息将再度受到市场瞩目 自7月中旬开始,将进入美国企业发布第二季财报的旺季,目前市场预计S&P 500企业第二季获利增长可达到11.9%,有机会出现连续12季增长达10%的纪录,不过增长力道较第一季放缓,也使得近期美股走势疲弱。由于1950年以来仅有一次企业获利超过12季都达到10%以上,若企业财报结果偏向正面,则美股应有机会出现反弹。相较于第二季各类股获利增长预期情况,能源类股获利增长仍将高于其它类股,预计可达26%,包括原物料、公用事业、金融、科技、电信等类股获利增长都可达10%以上,而消费相关与健康医疗类股获利增长则不到10%。7月份财报旺季除了关注第二季度销售收入获利之外,市场更关注企业对第三季度的销售收入展望,目前市场仍乐观看待今年下半年企业获利增长情况。预计S&P 500在Q3企业获利平均可增长15.3%、Q4达14.7%,只要未来企业获利增长动力仍在,对于美股而言都将是意外的利多消息。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