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声音 > 首届中国基金业年会 > 正文
 

合资基金如何适应本土竞争环境对话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4日 16:22 新浪财经

  

合资基金如何适应本土竞争环境对话实录

  2006年1月14日,“首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行。新浪财经进行全程独家网络图文直播。图为合资基金如何适应本土竞争环境对话全景。(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2006年1月14日,“首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在北京亚洲大酒店举行。本次年会由中国证券基金年鉴主办,新浪财经作为独家网络支持,进行全程独家网络图文直播,并于年会晚宴时间进行新浪财经“2005年度最受信赖基金管理公司”评选颁奖。以下为合资基金如何适应本土竞争环境对话实录:

  主持人:我们知道品牌意味着市场,品牌意味着关系,品牌也意味着一种利润,所
以我祝愿我们在座的基金公司能够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下面我们进入第二话题合资基金如何适应本土竞争环境。下面有请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儒先生;湘财荷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林伟萌,还有杨总。

  合资基金公司在成立以来给我们基金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合资公司的市场份额距离我们最新的测试有一定的差距,合资基金公司的规模在整个市场是25%左右,基金的数量是占三分之一左右。目前基金公司的数量是20个左右,我们整体是52家基金管理公司。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市场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对我们合资公司的期望也很多,希望他们可以带来技术、产品、业绩。但从这几年整个的运作情况来看,有一些投资者并没有看到我们合资公司有什么令我们更兴奋的产业。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了三位合资基金公司的老总来和我们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我问一下杨总,基金公司目前已经很多了,现在前五位基金公司占到了市场规模的50%,前20位基金公司占到了市场规模的80%,留给后面的基金公司的市场空间已经很有限了,那么在这么严峻的环境下为什么你们还要进来?

  杨忆风:感谢主持人要求我参加这个会,我觉得从这个会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诺德是一个很好的基金公司有七十多年的历史,成立于1929年,现在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公司,是一个合伙人制的基金管理公司,是一个独立的资产管理人。独立是因为我们不依附大的财团以及银行。我们所有的资产是我们的业绩和服赢得客户,这和我们公司的文化也有很大的联系,另外这和我们公司的结构也有关系。

  一、这个公司成立于29年,当时那个环境比现在还要艰苦,公司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经验。另外我们在日本也有这样的经验,公司在日本有一个合资企业,成立于1989年,大家知道之后日本经济进入了箫条的时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走过来了。相对于中国市场我们更有信心。从我们最早做这个事情,做的很多分析这些条件都存在。

  第一、这个市场近几年成长很快,但是中国的基金行业是一个年轻的,从98年到现在也仅仅八年。我觉得格局肯定会不断变化的,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

  第二、由于公司的高速发展大家做投资需要相关的

理财要求。在韩国、香港、台湾等等的市场都是一样。而且从中国市场这么多年的经验来看基金成长的相当快。也许是“智而无畏”,从很多方面来分析中国这个行业并不是很差。我在美国待了20年,做基金是93年,回头看一下中国过去十年证券行业的成长速度很快,这个增长速度是很多新兴市场无法比拟的。此外从整个行业的业绩来看,大家都说业绩不好,我作为一个在美国做了八年的基金经理来看业绩没有那么差。你去看一下美国基金有多少,三分之二的基金常常跑不过大盘。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可以给我们增强信息的乐观因素。

  您提到一点外资公司在中国会做的怎么样,会带来什么东西?我觉得可以带来严格的投资过程,风险管理等等。但长期来讲外资不一定有优势,从我个人的感觉来看,无论是投行、理财、资产管理等等本土的公司实际上更有优势,有文化上的先天优势,所以从长期来看外资进入市场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我们并不具备长期的优势,只是一个短期优势,中国人很聪明,把这些都学到了肯定可以超过外国公司。在合资基金公司中我们是最土的,而且在短期和所有本土的基金公司来比我们是最洋的,我们希望在本土化和国际化的结合上我们可以有一些新意。

  主持人:林总,在中外基金公司的合作过程中,您觉得中外基金公司合作的冲突点在哪些方面?如何化解这个冲突点?

  林伟荫:我跟我们的同行和以及监管层的领导都有沟通,作为合资基金公司中外的员工是否有冲突,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我们的中外关系是最好的。在我们公司里面外方员工选派的是比较多的,包括董事长、副CEO、市场总监都是由外方推荐由我们公司董事会任命的,可以说在我们公司里面磨合的很好,工作的很愉快。

  您说到工作中是否磕磕碰碰我觉得这是难免的?我在美国15年了,刚才杨总自己在海外20年了,我们认为自己在海外经历过的东西是一些制度性的东西,把这些东西引进到中国是很好的。但同时我们所谈的,我们所大力推荐的东西可能是我们的目标,而不是我们的现实,现实和目标之间是有很长的距离的。在任何时候不要忘记我们中国还有中国的特色,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肯定会遇到阻力和障碍,但我觉得随着发展这些阻力和障碍都会克服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经过充分的沟通,讲中文的人和讲外文的人合作的很愉快,对于很多事情达成了共识,对于没有达成共识的事情很少。基本上我们在重大的决策和市场举动方面都达成了一定的协议或者共识。

  大家也可以看到湘财荷银在这一两年的市场上,在同行的帮助下,在老朋友的支持下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这和大家的支持以及关心是分不开的。

  主持人:我们中银国际的陈总是看着中国的基金业成长起来的,他的感受应当是很深的。我想问一下您很多人认为合资基金公司是一个过渡性的公司,刚才我们也谈到品牌的问题,我看到很多基金在命名的时候把外方摆在前面和后面都可以让大家感觉到微妙的差异。我想问一下陈总您是怎么看这个问题的?

  陈儒:首先感谢主持人给我这么高的评价。我很高兴在这里和各位做交流,因为今天是年会我还是说一下自己公司。刚才您讲到了合资公司,我觉得今天这个年会跟大家都有关系,无论你是投资者、新闻媒体的朋友、业界的朋友、无论你是监管机构的朋友以及监管机构的领导。这个行业的发展有赖于我们所有的人,跟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关系,今天上午听了香港黄王慈明女士的报告,他在香港基金公会做了很长时间的工作,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投资者教育”。

  包括作了基金公司、托管银行的工作,但到今天仍然有一些投资者对于基金的一些产品、行业的发展还有一些模糊、比较上的差异。这样会导致整个基金行业近期信心不足,接着刚才主持人前面讲的第一个问题。我想说一下这个行业无论是先来后到,感觉到这个行业5000亿了,后来还有发展空间吗?我觉得对于基金业短短八年的发展,规范化的发展下还有很大的前景,未来的远远超过5000亿。整个行业发展了,投资者得到实惠了,我们整个基金的参与者,无论是基金持有人、托管机构以及管理人还有媒体都可以有所收益。而不是简单的分为内资公司、合资公司的差异,作为一个商业企业都有差异。

  前面几个老总讲到差异化的经营模式才是盈利的经营模式我相信在这个行业当中每一家公司生存下去都是最优秀的基金公司。对于您刚才讲的这个问题我泛泛的谈了一下自己的敢想。比如说在基金业发达的美国,实际上从发展的历史追溯到英国。在美国近20年最大的成功是“投资者教育”,投资者教育的重大载体是4012条款,大概是40%至50%,参与基金业的发展,因为自身的利益他们关注美国基金业的发展。而在中国我们看一下证券市场的发展,在几十年之前大家都很担心股市大起大落,政府忠告股民入市有风险。而今天不用忠告我们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专家,对于股市的风险有很好的把握。我借我眼前看到的例子来说未来基金业的发展我们任重道远,我们在做投资者教育的同时是否有真正的产品创新。我想产品的真正创新要建立在中国的税率改革以及退休金基础之上,中国未来的基金业发展是一个爆炸性的发展,那个时候恐怕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基金难发,基金难管,投资者说我要分红。

  如果我们投资者教育的过程中告诉大家现在已经可以安逸了,在真正股市上升的过程中假设你是

股票基金的投资者因为短期的利润不要失去更大的市场增长带来的利润。这就是投资者教育很重要的一点,上面也谈到香港的一些情况,我们要告诉我们的投资人,你买基金是为什么?你的收益和风险要跟人家讲清楚,要了解你的投资人,不简单的是推销一个产品。目前的基金公司做的很成功的我们也在学习,但是从整个行业来说很重视IPO1,这种局面怎么改变呢?我希望06年有一个好的机会,祝大家发财!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