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声音 > 正文
 

中国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周期性行业波动性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 18:11 证券时报

  □银河基金管理公司 王忠波 首都经贸大学 李新

  参考标准普尔1945-1995年产业景气、经济周期与股票市场的分析方法,我们对2002年以来,国内股票市场、产业景气与经济周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2002年以来,增强行业指数超额收益与经济周期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同时投资
热点每年都发生较大变化,这表明中国的行业景气与经济周期关系密切:2002年宏观经济景气早期:公路、汽车、民航、房地产、造纸等行业超额收益表现出色;2003年宏观经济景气期:石化、航运业、汽车及配件、钢铁、电力、有色、煤炭等行业超额收益表现出色;2004年宏观经济景气中后期:煤炭、食品、民航业、航运业、化工、酒店旅游等行业超额收益表现出色;2005年宏观经济景气后期:食品、公路、金融、航运业、酒店旅游、医药、商业等行业超额收益表现出色。

  我们认为周期演进下的未来中国产业景气趋势具有以下特点:

  全球化环境对经济扩张和产业景气变化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全球化环境给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带来成长空间。分析韩国、中国台湾和日本的经济发展轨迹以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差别可以发现,他们是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在进口替代策略下逐步实现轻工业、重

化工业等产业升级。由于后发展国家长期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附加值环节,使得贸易利润下降,缺乏改善贸易结构的物质基础,并形成了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的路径依赖。但不论怎样,未来在本国庞大的市场空间下培育起来的部分基础产业和消费制造业将陆续加入到全球化扩张的行列中。当然,在升值压力和城市化过程中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的出口之路可能不那么平坦,但在一段时期内中国的劳动力仍然是相对无限供给的,而且,从亚洲新兴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在成本趋升的过程中各国都能自动完成制造业的升级。因此,优势产业的全球化扩张仍将是推动
中国经济
增长的重要动力,能够把握优势的中国跨国企业将有望脱颖而出。

  中国处在工业化中期,客观上决定了其周期性行业在

股票市场具有波动大的特征。通过分析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在工业化中期,由于重化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作用上升,这一时期经济波动的幅度大于工业化初期,更大于工业化后期。中国正值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时期,即一般所说的工业化中期。同时,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起步,远未完善。因此,从客观上说,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波动幅度最大的时期,绝对不能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就可以使经济自然而然地快步和平稳地增长,经济周期的这种波动特征在客观上决定了股票市场波动性。因此,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股票市场及周期性行业必然具有较大波动性,而且将伴随整个工业化中期,直至工业化后期才可能逐渐减缓。

  随着市场化体制的建立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国经济的产业景气演变将越来越体现出与发达国家相似的演进规律和特征。经济的全球化特征促使经济之间的市场化和同质化程度提高,这也为我们更加关注经济增长、产业景气与股市表现长周期内的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我们对未来趋势的判断将愈发基于和体现国际产业演进的普遍特征。未来的十年,消费服务业以及消费品制造业将充当中国经济的领跑者,而配套于消费品制造业和城市化的基础产业仍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军,在这两个产业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其成本优势将在全球范围内扩张。

  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对耐用消费品需求的不断释放将成为未来产业景气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成为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主旋律,从长期看未来经济发展仍需依赖国内需求的不断提升。随着中国人均GDP的迅速攀升,更多中产阶级人群的产生,使得消费升级成为现实。因此未来消费结构升级特别是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的不断释放,将扮演关键角色,驱动消费需求增长的根本力量在于收入水平的稳定增长和对未来收入预期的乐观态度,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增长,在推动经济增长中将发挥稳定器的作用。

  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决定了产业景气具有阶梯演进的特征。由于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以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不均衡性,有的产业在景气高峰到来后,随着需求的循序更替和升级,可能再次出现新的景气来临。这主要取决于城市化推进的进程、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189,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