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指数基金申赎变化透露天机 净赎回预示大盘见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 09:31 中国证券报
指数基金申赎变化透露天机 净赎回预示大盘见顶

开放式指数基金申赎变化与上证指数涨跌幅比较(图片来源:中国证券报)

  指数基金由净赎回转变为净申购时,预示大盘跌幅达到谷底,后市大盘跌幅可能下降或大盘上涨;指数基金由净申购转变为净赎回时,预示大盘涨幅达到峰谷,后市大盘涨幅将下降。

  海通证券 娄静 单开佳

  自2002年11月8日第一只指数基金设立以来,至今共有11只开放式指数基金在运作。这些基金跟踪的标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上交所以及深交所已有的指数,包括上证180指数、深证100指数、上证50指数和沪深300指数;一类是交易所以外的新编指数,包括MSCI中国A股指数、新华富时中国A200复合指数、中信标普300指数、道琼斯中国88指数、巨潮100目标指数和巨潮公用事业100指数。可以说,上述标的指数已能较全面地跟踪A股市场走势。

  从各时间段指数基金的申赎情况来看,2003年一至三季度,所有开放式指数基金均遭受净赎回;2004年二季度,所有开放式指数基金表现为净申购;除了上述两个基金表现比较集中的时间段以外,其余时间段则是净申购、净赎回并存。由于跟踪标的的不同,指数基金之间的申赎情况往往不一致,因此只有将所有指数基金的申购赎回总额作为研究对象才能较全面地反映大盘的走势。

  以所有指数基金的申购赎回总额作为研究对象,并且考虑到新设基金的影响后,在计算申赎变化时,只选取那些在同一时期期初、期末均有份额的开放式指数基金。将开放式指数基金申赎变化与上证指数涨跌幅、以及开放式

股票型基金的申赎变化进行比较后发现,开放式指数型基金的申赎变化与上证指数的涨跌幅基本呈相反的走势,从而对大盘的走势有一定的预见作用,而开放式积极配置股票型基金却没有明显的此类特征。特别是上证50ETF,无论从季度数据还是月度数据来分析,其申购赎回变化与上证指数之间呈现显著的相反走势特征。

  具体来说,当开放式指数基金由净赎回转变为净申购时,预示大盘跌幅达到谷底,后市大盘跌幅可能下降或大盘上涨;开放式指数基金由净申购转变为净赎回时,预示大盘涨幅达到峰谷,后市大盘涨幅将下降。例如,2003年第二、三季度,开放式指数基金逐渐由净赎回转变为净申购,当时大盘处于大跌态势,而在随后的四季度大盘实现上涨。

  2005年第二季度到第三季度,开放式指数基金由净申购变为净赎回,同时大盘涨幅达到了局部最高点,而第四季度大盘的涨幅明显下降。此外,2004年第二季度与2005年第二季度也有此特征。

  那么,为什么开放式指数基金与大盘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微妙的关系呢?笔者认为,指数基金作为一种资产配置工具,吸引了较多采用择时策略的投资者,其申购赎回变化不仅反映了这类投资者对大盘的预期,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广大投资者对大盘的预期,从而推动了大盘的走势。若采用择时策略的投资者由对指数基金净赎回转为净申购,说明他们认为大盘的跌幅已经到底,预计大盘跌幅下降或大盘将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广大投资者对大盘有同样的预期,于是带动大盘向跌幅减小的方向前进;反之亦然。

  值得强调的是,上证50ETF的预示作用似乎更强,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50ETF的交易成本比较低,更适合做资产配置工具;第二,能够进行50ETF申购赎回的投资者多为机构,他们对大势的预见能力一般比较好。

  应该提出来的是,目前指数基金申购赎回对大盘预示作用的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原因主要有:首先我国开放式指数基金数目及份额较少,截至目前,共有11只开放式指数基金,总份额为229亿份,仅占开放式股票型基金总份额的19.42%;其次,开放式指数基金设立时间较晚,2002年底设立了第一只开放式指数基金华安MSCI,距今只有3年多的时间;第三,可获得的申购赎回数据较少,基金申购赎回规模一般只能在季报中获得,所以从2002年底到现在只有12组数据可供研究。因此,开放式指数基金申赎比例对大盘的预示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而近期市场数据显示50ETF遭大量赎回,这是否意味着大盘涨幅阶段性见顶也需要进一步考证。

  

指数基金申赎变化透露天机净赎回预示大盘见顶

50ETF基金申赎变化与上证指数涨跌幅比较(季度数据) 图片来源:中国证券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36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