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2005年度中国企业年金市场报告之企业表现(2)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0日 22:35 中国养老金网

  企业是企业年金业务的起点和源头,也是企业年金管理机构的衣食父母。只有企业真正认识到企业年金在其人力资源战略和养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真正积极主动地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企业年金事业才能成为不舍昼夜的源泉之水,成为根系大地的参天大树。在中国,尽管现代化的企业机制还正在建立,国有企业也正忙于改制、市场化,甚至有的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还没有缴纳或处在亏损状态,这样的情况下让大部分企业将短期激励机制和中长期保险机制结合起来,还有一个过程,但是,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企业已开始意识到了企业年金对于企业的重要意义,从长期看,建立企业年金是企业长治久安的必备利器。

  一、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分类:

  1、关于国有大型企业集团

  上表所列的企业以大型国企为主,多数是垄断性、资源型企业。比如电力、石化、

邮政等等,这些企业沿袭了全民所有制企业重视员工福利的良好传统,其人力资源战略更偏重于长期稳定的员工培养和激励。大型国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人员素质普遍较高,他们熟悉劳动保障和员工福利的相关法规,而且,企业内部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证相关法规的实施。与民营企业相比,这些国企一直是劳动力市场的模范雇主,系统全面的员工福利体系成为他们招徕人才,留住人才的法宝。而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优秀的人员素质更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企业仍然保持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他们推行企业年金制度的物质基础。因为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只有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并履行缴费义务,具有相应的经济负担能力的企业才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在这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效益真正形成了良性互动。

  2、关于上市公司:

  上市公司总部有绝对的管控能力,各个分支机构无权决定主体补充养老保险计划;各家公司财务状况起伏较大,但就普遍而言,赢利水平不高;企业员工一般不多,一般在几百到二三千之内。属于中大型企业。员工年龄结构比较小,平均年龄在35岁以下。个人平均投资理念尚可。以往的福利政策以发现金收入为主,不太注重长远的退休福利。往往没有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但有较强的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和意愿,而且最近也有了一些转变:逐渐倾向于稳健、持续地发展,重视员工长远的福利。对投资回报和风险有正确认识,对待风险态度仍偏向于保守,但个别企业(高科技等)例外。由于国外同业的养老福利制度的影响,逐步有一定意愿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偏好有稳定回报的投资工具,不希望波动,但又渴望有好的投资回报。对价格比较敏感。一般集体决策,有较长的决策周期。

  总而言之,这类企业的个体差别较大,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特点和需求,它们会成长为举办企业年金制度的另一主体。

  3、关于中大型民营企业

  在企业年金领域,民营企业明显比国企慢了半拍。在温州商报的一次采访中,某大型民营企业的负责人说,企业年金是为职工谋福利,对于企业来说,还可以合理避税,是一件好事。但是现在企业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为企业现在在一些大的投资项目上都还缺少资金,哪里还考虑得到职工未来的补充养老保险。这位企业老板的说法,可以说是大多数民营企业主的普遍想法。总体而言,民营企业的企业年金计划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及以建立正确的福利制度观念和投资理念。

  二、按地区分类:

  通过企业列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监管部门的态度对于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多么重要。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不但经济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更重要的是当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税务等政府部门对于企业年金相当重视,在05年相继有本省企业年金实施细则、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出台。在企业年金市场启动初期,当地政府部门的鼓励和积极态度对于企业年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必须指出的是,企业性质、历史传统和经济效益仅仅是建立企业年金的有利条件,并非充分条件。以下是两份调查报告的结论:

  (一)、中企联一项对大型国企的调查显示,目前,有55%的被调查企业负责人表示,五年内,本企业没有建立企业年金的计划,有30%的企业主认为企业完全没有年金责任。更有49%的企业根本不知企业年金为何物。在准备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中,也存在着人力资源、财务、工会等部门协调沟通不畅,部门本位,企业领导不够重视等问题。

  (二)、太平人寿一份2005年的企业年金调查报告显示,81.6%的企业愿意考虑建立企业年金计划,73.7%的企业认为年金税优政策有吸引力。可以说,目前很多企业对企业年金市场还是非常关注的,他们对企业年金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强烈的愿望。

  不管调查报告结论怎么样,都说明一个问题,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需要企业真正了解、真正参与。

  我们相信,随着企业年金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认识到企业年金的重要作用,并加入到企业年金主办人的行列中来。

  独家声明:

  新浪编者注:本文为中国养老金网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新浪网及中国养老金网书面授权。欲转载者请致电:(86-10)82628888转5173联系。本文观点纯属作者个人意见,与本网站立场无关。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对新浪财经频道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上一页] [1] [2]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58,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