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50ETF可转债和私有化概念 看基金经理如何掘金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5日 08:31 中国证券报

  本报记者 徐国杰 上海报道

  上周上证50ETF一度爆出天量,成交金额达到12.89亿元,创下其单日成交金额的历史新高,有基金经理指出,资金套利行为是这一天量背后的主要原因。而继ETF之后,可转债市场、私有化等收购兼并概念中也已涌现出很多的套利机会。

  可转债不应被遗忘

  除了一些股票存在套利机会外,可转债同样存在丰厚的预期收益。

  一个有说服力的例子,便是兴业可转债基金在去年12月29日发布一则宣布旗下兴业可转债基金暂停申购的公告。公告称:“为切实保护现有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决定对兴业可转债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暂停申购,暂停申购期自2005年12月29日起至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股票复牌日止。”竟然有基金公司见钱不眼开,要主动暂停基金的申购,这让一些投资者颇为惊诧。

  其实,其中的道理与

货币市场基金、短债基金在节日长假之前的某个交易日集体性谢绝申购的道理是一样的。公告中特别提到了招商银行(600036)。关于招行及其转债,有分析师认为其正股的估值具有吸引力,股改方案得到市场的认可,招行的正股和转债将会有良好的表现,从而对重仓持有这些股票和转债的基金净值势必产生积极的影响。据介绍,自2004年4季度起,招行转债一直是该基金的第一大持仓品种,截至2005年12月27日兴业可转债基金持有的招商银行可转债和招商银行股票的总市值占基金资产净值的比例达到了22.29%,鉴于基金管理人预计招商银行复牌后对本基金净值将有较大影响,兴业基金为了避免有套利机构进行大额申购,摊薄原基金持有人利益,而主动暂停申购。

  事实也证明了这其中确实存在巨大的套利空间。招商银行停牌前收盘价为6.58元,1月4日复牌当天即报涨停,此后一路上扬,截至目前已经有17%的盈利空间。而招行转债的盈利空间也颇为可观,从停牌前的106元一路上涨到最高时的126元,获利空间达到了20元。

  有基金经理指出,由于市场在去年末开始的这波行情,使得股票成为大家关注的重心,事实上,可转债投资在股改的大背景下也是投资者的一道盛宴。除有对价能力公司的转债,市场上第一只专门投资可转债的兴业可转债基金也是值得关注的品种。

  私有化概念引起无限遐想

  私有化的概念因为中石化的大手笔整合而再次受到市场热捧。日前,中石化旗下的扬子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齐鲁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中原油气(资讯 行情 论坛)和石油大明(资讯 行情 论坛)齐刷刷同时停牌,由于市场预计中石化将予以现金溢价收购,这几只股票在复牌后的走势看好。由于股票已经停牌不可能再行买入,因此那些重仓这些股票的基金成为了投资者可套利的操作品种。有券商还在研究报告中推荐买入博时价值增长基金,认为其将间接受益于中石化的私有化收购。

  从最新的基金2005年第四季度报告来看,博时增长(资讯 净值 论坛)、基金安顺(资讯 行情 论坛)、基金景博(资讯 行情 论坛)和长城久恒(资讯 净值 论坛)等基金都重仓持有上述几只股票。有行业分析师预测扬子石化复牌后的收购溢价幅度在25%,齐鲁石化为23.7%,中原油气为8.4%,石油大明为7.1%。这样以博时价值增长为例,2005年底,博时增长持有的齐鲁石化和杨子石化占其净值的6%和2.95%,假设其持仓不变,按照分析师的预测,那么此次收购溢价将给该基金带来2.16%的净值增长。同样的,基金安顺能从这次私有化整合中获得1.7%的净值增长。基金景博会有1.5%的净值增长。

  当然考虑到披露的滞后性,可能有基金已经对持仓组合做出了调整,但同样的,也有基金从去年末开始调整策略和持仓结构,积极配入了中石化旗下的上市公司。这些基金都存在良好的获利机会。如果能有约2%的净值增长空间,这不光对机构投资者而言有着极强的吸引力,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一样合算。

  相关报道:

  恶性利益输送又一例:兴业基金摊薄持有人收益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5,1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