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从分化到差异化:2005年中国基金业的新格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 06:29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2005年基金行业的分化格局

  在经历了8年的发展、创新后,各基金公司从市场规模的占有、产品线的布局、业务范围的拓展以及营销手段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行业资源面临重新整合的局面。分化成为2005年基金业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

  一、基金业行业格局的纵向分化

  基金行业格局的纵向分化主要表现为各基金公司在管理资产规模、投资绩效方面的差距。

  1、基金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分化

  基金市场的规模在经历了2004年的快速扩张之后,2005年的整体规模增长趋缓,截至2005年9月30日,共有基金217只,其中

开放式基金163只,份额为4178.28亿份,基金总份额达到4995.28亿份,基金总资产规模达4975.30亿元。2005年新增基金57只,基金新增份额1605.03亿份,其中货币市场基金资产增幅最大,由2004年底的645.10亿元增至1804.08亿元,增幅约1.8倍。

  截至2005年9月底,共有基金公司52家,持有基金份额超过百亿以上的基金公司13家,其持有基金份额占基金市场总规模的72.13%。其中规模最大的南方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基金规模为526.29亿份,而管理基金规模最小的公司仅有3.39亿份。这种行业的分化和集中的程度,甚至还高于欧美等发达市场,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市场动向。

  总体来看,2005年的中国的基金行业大致可以说形成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以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0亿的基金公司为代表,这批基金公司通常经过4-8年时间的发展,形成了稳定的管理模式以及较为完善的产品线,这批基金公司在行业内建立了良好的品牌效应,行业地位较稳固;第二梯队为资产管理规模在30-100亿的基金公司,这批基金公司一般成立于2002年以后,经过3年左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投资业绩,但是由于受市场竞争环境的加剧,基金管理规模增长较为缓慢;第三梯队为近两年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其管理的基金资产规模一般不足30亿,一方面原因在于部分基金公司发行基金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也暴露了部分基金公司投资管理绩效不佳,市场影响力有待建立。

  2、基金公司管理费用分化

  截至2005年6月30日,所有基金公司管理费用收入总和为20.28亿元,而管理费收入在4000万以上的基金公司共15家,其管理费收入总和为14.73亿元,占行业总合的72.62%;管理费收入在1000万以上的基金公司共11家,其管理费收入总和为5.45亿元,占行业总和的26.86%,管理非收入不足1000万的基金公司收入总和占行业收入总和不足1%。

  二、基金行业格局的横向分化

  基金行业格局的横向分化表现为基金产品线、营销方式等方面的分化。

  1、基金产品线的分化

  各基金公司产品线在2005年出现分化迹象。一方面,一些成立时间相对较早的基金公司产品线已经基本齐全,大致能够满足不同风险收益目标投资者的需要,已经形成了一批稳定的客户群,这批基金公司已经开始在原有产品线的基础上进行产品的细分化,即对每一类型产品从风险、收益等方面进行第二次分类,突出其产品特性;另一方面,一些成立2-3年的基金公司在加紧产品布局的同时,着重打造自身的投资亮点,突出管理某一类产品的优势。例如,一部分基金公司低风险产品比重较大,截至2005年9月底泰信、长信和招商货币市场基金分别占其产品总规模的94%、93%和85%;而另一部分基金公司则偏重于风险较高的股票型基金,如国联安、湘财荷银等十余家公司只有股票型基金;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南方和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旗下的货币市场基金分别占其管理总份额的70%和77%。但这种产品类型的分化与基金公司成立时的发行时机也具有密切关系,产品的市场走向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基金公司的产品布局。

  2、基金营销策略的分化

  由于发行成本的增加,2005年部分基金公司采用了缩短基金发行期,转而强调基金业绩和持续营销的长期策略。该类基金公司往往在市场具有一定品牌价值,且发行市况相对较好。这种行销策略更加注重对客户的持续服务,鼓励投资者进行长线投资,并通过努力提升业绩水平吸引投资者的关注。

  三、基金行业格局分化的内在原因

  基金行业格局出现分化的推动力,在于证券市场的深刻转型,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基金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

  1、基金产品细分化

  基金市场经过近8年的快速发展,已经具备了股票型、债券型、混合型、货币市场型等主要的基金品种,并相继推出了指数型基金、保本基金、伞形基金、ETF以及LOF等在投资目标、投资策略、投资对象以及交易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的基金产品。2005年基金市场的产品创新主要体现为基金产品细分的创新,即通过在每一类型基金产品中细分出具有风险收益水平不同的产品,以满足该类基金投资者的差异性需求。部分因为股票市场适合基金的投资对象相对有限,债券基金以及LOF基金的细分成为了2005年基金市场上的亮点。债券市场上除了陆续推出了久期不同的债券基金品种,还进一步推出不投资于股票以及可转债的纯债基金。随着权证产品的日益丰富,LOF以及保本基金也初步具备了投资于权证的条件。所以,基金产品的细分化成为基金公司产品线分化的内在原因,也成为基金公司突破产品同质化的重要途径。

  2、基金销售渠道多元化

  基金公司销售渠道资源有限是制约基金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了争夺有利的销售渠道,各基金公司的销售成本居高不下,这种销售领域的过度竞争往往不利于整个行业、特别是新公司的发展。

  尽管银行、券商等基金代销业务仍占据基金销售的绝大份额,但2005年网上销售的增速已经快于银行、券商等代销业务的增速,从而带动了基金销售采用电子商务方式的创新。2005年国内基金业的基金电子商务由以往的交易平台进一步向营销中心过渡,将销售与客户服务连成一体,其中,主推电子直销的有华安、易方达、上投摩根、嘉实、大成、长盛、中信、华夏基金等公司;采取电子代销的有招商基金和银华基金,它们分别借力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网银平台和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证基金通交易平台等。此外,基金电子商务还拓展到基金结算领域。基金电子商务的发展不仅拓展了基金销售渠道,还大大节约了基金营销成本。这种方便快捷的销售手段受到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青睐,有利于客户群的培育。

  3、以银行系基金为代表的新竞争者的进入强化了市场的进一步分化趋势

  2005年基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高峰,强大的竞争对手相继进入市场。2005年7月至9月底,工银瑞信、交银施罗德以及建信基金管理公司相继成立,银行系基金开始全面进入市场。在银行系基金的冲击下,基金业分化进一步加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基金行业内资源的重新配置

  银行成立基金公司目前有两种模式:收购原有基金公司股权和新设基金公司。前者属于并购重组,有助于推动行业内部整合;后者在增加基金公司数量的基础上有利于探索创新的经营模式以及管理理念。两者尽管在形式上有所差异,但都会加速行业内资源的重新配置。

  (2)基金公司根据自身特点探索新业务,寻找新的盈利模式

  银行系基金公司强大的销售渠道将会对现有基金公司的发行规模形成挤压。但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小型基金公司将特定客户投资资产管理业务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成为其发挥自身特点、形成与大型基金公司的比较优势。伴随我国基金公司数量的快速增长,基金公司也开始寻求更新的盈利空间,从第一批企业年金资格的激烈竞争中可以窥见一斑。这类为特定客户进行投资管理的业务需要基金公司为客户特别订制基金产品,有助于细分客户群,充分发挥基金公司的自身特点,从而突破目前基金业产品趋同、盈利模式单一的不足。

  4、基金公司股权变更下的分化

  截至2005年9月底,共有10家基金公司发生股权变更,其中友邦华泰、国投瑞银、景顺长城以及上投摩根富林明四家合资基金公司将外方持股比例增至49%的上限。截至2005年9月底,共有合资基金公司19家,占基金公司总数的36.5%。其中2005年3家银行系基金以发起方式设立了合资基金公司,另有2家内资基金公司以受让股权的方式成为合资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近年频繁发生的股权变更主要缘于内外部环境的共同作用。从外部政策看,由于证监会出台的1+1政策规定基金公司股东只能控股一家,持股一家基金公司,导致原有股东必须通过受让的方式达到政策要求,而这一要求也体现监管层对基金公司原有的内部人控制的约束力加强,通过该政策的执行加速基金行业的新陈代谢,为基金行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从基金行业内部环境看,发生股权变更的因素一方面归结于原有持股券商由于持续亏损而采取的套现行为,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原有股东通过放弃现有股权转而设立自身控股的基金公司。

  股权变更无疑加速了基金行业的进一步分化。首先,合资基金公司由于股东在基金投资管理、营销等方面的强大优势,为基金公司带来了品牌效应。其次,由于股权变更大多涉及到基金公司高管的人事变更,对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产生一定影响,也成为基金公司经营不稳定的因素之一。而股权变更需要监管层的审批,需要大量的时间、人力等,增加了基金公司的经营成本。综合考虑,股权变更因素从管理水平以及治理结构两方面加速了基金公司的分化。

  四、基金行业格局分化的外在动力

  1、业务范围的拓展

  继《企业年金试行管理办法》颁布之后,管理层加快了其他相关法规法则的建设,在劳动部、证监会、保监会以及银监会的通力合作下,于2005年8月2日正式批准了第一批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其中9家基金公司获得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成为了年金投资管理人团队的主力军。

  从短期看,基金公司争取到企业年金资金的规模并不大,但随着市场的培育、税收优惠政策的推出,企业年金业务的开展对基金公司的长期发展十分有利。首先,企业年金业务的开展将有助于基金公司积累特定客户理财业务的经验,在原有公募基金投资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员工的不同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投资产品,这一新的服务模式将拓宽基金公司的盈利来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其次,企业年金业务的开展将有助于基金公司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由于企业年金投资具有高安全性的要求,基金公司将针对这一业务整合原有资源,并通过吸收优秀的人力、物力资源重新架构企业年金治理结构、完善风险管理,并通过与企业的沟通带动公募基金业务的发展。但是,基金公司在进入企业年金市场后也面临产品设计、客户开发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设计严格的业务流程以及风险控制程序,在市场发展初期还需要其他相关优惠政策的配合和支持。

  企业年金业务的开展将带动特定客户理财类业务的拓展,基金公司在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后必然可以在该领域有所作为。与局限于管理传统公募基金的公司相比,获得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资格的基金公司已经在业务范围上具有了先发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将该业务作为重要的潜在利润增长点,将带动基金也格局的进一步分化。

  2、监管环境的变化

  外部监管环境的逐步市场化将使一部分基金公司依靠行政关系等非市场力量获得外部支持的现象明显改变,基金行业以内的市场化竞争程度会明显提高。

  首先,监管机构简化了基金公司募集基金的审批手续,通过颁布《关于进一步完善证券投资基金募集申请审核程序有关问题的通知》,对行为规范、投资研究能力强、市场评价良好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基金的审批过程进行简化,通过弱化行政审批、强调市场约束力的作用。近期颁发的《托管协议的内容与格式(征求意见第三稿)》,则是将基金投资范围、单只基金股票库的建立等内容纳入托管机构的监管范围,强化基金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

  其次,证监会出台了《关于基金公司运用固有资金进行基金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为大型基金公司合理运用固有资金扩大基金募集规模提供了通道,在有效配置资金的同时鼓励基金公司努力提升投资业绩,实现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目标。

  此外,托管人对所托管基金的监督范围将进一步拓宽,随着法律法规的完善,其监管范围可能向基金的投资领域进一步延伸;随着社保基金管理人资格、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的颁布,大型机构客户对基金的监督作用将日益显著,基金公司为争夺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以及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将在投资、研究、风险控制以及客户服务方面不断提升;此外,市场评级机构的日益多样化也将使基金业的信息透明度越来越高,基金业专业评级机构、媒体以及研究机构的共同监督下,必然走向更加规范的竞争。

  除了外部监管的不断完善以及市场主体对于基金监管的加强,基金业也开始探索建立行业内部的协调沟通平台。2005年6月和9月,上海、深圳地区基金公司分别成立了督察长联席会议,通过加强沟通共同解决督察长面临的缺少话语权等困境。

  3、外部竞争对手的冲击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步提升,其他机构投资者进入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基金业面临保险资金入市、QFII额度增加以及私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挑战。

  首先,保险公司长期以来一直是基金的最大机构客户,而保险资金入市有可能会对部分基金产生赎回的压力。由于保险与基金都是价值型投资者,其投资都具有长期性,所以随着保险投资股市经验的逐步积累,保险将与基金形成相互博弈的局面。其次,QFII近期投资额度的增加也将对基金投资形成挑战。当然,从整体看,上述机构投资者市场份额的提高,将有助于改善整个金融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在对基金业形成压力的同时也对其提高投资管理水平形成了动力。

  五、差异化经营未来趋势

  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未来基金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将来自市场已经显著分化基础上的差异化经营。

  1、治理结构的完善。完善的治理结构能够保证基金持有人的根本利益,从而为基金公司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投资者的信赖,并树立起稳固的市场品牌。长期以来,我国基金业缺少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基金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规范,但随着治理结构重要性的日益凸现,监管部门也开始加紧制定相关准则。基金公司的治理主体包含股东会与股东、董事会与董事、监事会与监事、经理层人员、督察长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基金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将重点从上述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及相互制衡关系入手,通过制定规则使各主体之间协调配合。在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下,使各治理主体协同效应最大化,从而防范风险,最大程度保障基金持有人利益。

  2、业务范围的拓展。随着竞争的加剧,各家基金公司开始通过拓展业务范围取得竞争优势。社保基金、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人成为了基金公司争夺的焦点。然而,在获取上述业务的投资资格之后,基金公司仍然面临着此类创新业务的发展难题,如何通过设计有效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治理结构以及客户开发获取收益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在这类业务发展初期,当务之急是保证企业年金、社保基金与公募基金在投资上既相互区别又能够和谐共存,这使得基金公司在拓展业务范围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并相应产生较高的业务拓展成本,尚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磨练才能够取得创新业务带来的收益。

  3、营销模式多样化。在基金销售方面,电子商务营销手段将加快发展。与此同时,基金业也开始引入第三方销售机构,以节省基金公司的营销成本,重点发挥其投资管理的优势。独立的理财顾问(IFA)成为目前基金业积极探索的营销模式之一,该模式来自于英国,目前IFA在英国销售的基金占近90%,其主要工作是帮助客户进行资产负债分析、确定投资政策和目标、建立投资组合或确立业绩比较基准并选定基金管理人等,其实质是想客户提供全面的理财服务。这种将基金销售外包的销售模式将为我国基金行业对于渠道的过度竞争格局提供改进。

  4、股东背景多样化。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分化,基金公司的股东背景已经发生了转变,目前已形成合资基金公司、中资基金公司以及银行系基金公司三足鼎立的格局。但随着行业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以及基金公司在

资本市场低迷时代股权价值的缩水,外资介入的步伐开始加快。

  2006年,基金公司的股权转让、外资股权的引入将进一步加速,基金公司股东背景向多样化发展。外资选择的合作伙伴将以券商以及银行等具有渠道优势的机构为主,在投资规模上,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也随股东方雄厚的资本而明显提高。在投资比例上,外资已经开始逐步向控股模式迈进,尽管目前政策尚未允许,但已经有一部分外资公司开始储备实力等待市场限制的放宽,例如友邦公司对友邦华泰基金持股已经达到规定上限的49%,不少合资公司的增持计划也在审批过程中。

  5、费率结构市场化。从目前我国基金业管理费率的整体情况看,股票基金1.5%,债券基金0.6%,货币市场基金0.33%的费率水平已经成了市场在多数情况下都遵循的收费水平。基金公司的管理费率不与基金募集规模、盈利水平以及管理能力、成本结构等相联系。但如果完全实行费率浮动制又可能带来基金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和整个行业的不稳定、以及基金经理的过于激进的投资风格,反而可能损害投资人的利益。如何循序渐进地推动基金公司管理费率走向市场化成为决定基金业未来走向的又一重要因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巴曙松;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贾蓓)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2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