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顶尖蓝筹纷纷在港上市 基金眼热触不到的恋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8日 11:02 中国证券报

  □记者 易非 深圳报道

  “如果要买移动电讯类股票,我首选中国移动(资讯 行情 论坛);如果要买银行类股票,我一定首选中国建设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一位内地的基金经理小声嘀咕着。但这些股票目前还只在香港上市,他都不能买。

  让他眼馋的还有中国石油、中国电信(资讯 行情 论坛)、中国网通(行情 论坛)等在香港上市的巨无霸公司,可内地基金业的手仍然够不着。“如果能买,我的业绩一定会好很多。”

  A股含金量有多高

  他的话印证了瑞银证券张化桥的观点。素有“中国第一分析师”之誉的张化桥不久前的讲演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他表示如果现在选50只中国股票,A股占比将只有5个,香港的H股和红筹股为40个,NASDAQ(行情 论坛) 股票5个,5年后选80个中国股票,那么A股占比还将是5个,香港的H股和红筹股增加到60个,NASDAQ股票15个。

  另有研究人士提出,对比在国际上相当有影响的新华富时中国25指数以及新华富时中国A50指数,就可发现涵盖H股和红筹股最大25家上市公司的新华富时中国25,其成份股市值普遍高于新华富时中国50,而且其更具有自然资源和垄断价值,现金流强劲。

  张化桥解释说,从国际投资者角度来看,如果买中国股票,应该首选香港股市的H股和红筹股,因为内地大的公司很多都在香港上市,而且H股比A股价低,交易方便。

  “这说明香港市场的H股和红筹股比国内A股市场更有代表性。”内地某基金投资总监坦承。他与前面那位基金经理一样,心痛自己买不到中国相当部分顶尖公司的股票。

  巧妇难为少“米”之炊

  “我们现在想学巴菲特也缺少条件,因为买不到中国石油。”一位基金经理这样调侃难为少米之炊的处境。从2003年到现在,中国石油的股价从不到2元冲上了7元,涨幅惊人。

  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A股市场的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内地基金的发挥。A股是以制造业为主,数据显示,国内上市公司的总体情况与上市公司第二产业销售利润率变动情况自1992年开始具有某些同步性,自2001年开始,上市公司第二产业毛利率变化趋势与全国总体第二产业销售利率变化趋势呈现了相同走势,这表明上市公司第二产业的代表性越来越强。“在上市公司总体上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情况下,任何试图避开周期性行业的投资都成为不可能的事情,选择余地实在有限。”某券商研究员这样表示。

  所以,在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之时,机构投资者只有选择那些高速公路、消费等所谓的防御型行业,持股集中度越来越高,最后几乎堆成了天价,流动性风险也日渐明显。除此之外,研究员拿着筛子把上市公司筛了一遍又一遍,却发现没有什么好公司可以买,只有望着中国移动、中国网通等H股、红筹股羡慕不已。

  “有什么办法呢?退而求其次吧!”某基金研究员无奈地表示。

  QFII为什么来

  在基金人士叫苦不迭的时候,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就是QFII不断申请额度,目前可投资规模已达到100亿美元。国内一些投资人士认为这是QFII极度看好中国市场的表现,中国市场还是有相当投资价值的。但问题是,当国际投资者喜欢的垄断型和自然资源类超级蓝筹都可在香港市场找到买进,QFII为什么还要进来?

  有关QFII人士给出了两种解释,一种是他们看中的很多股票并没有在香港上市,必须到内地来买,第二种解释是他们要来A股试水。第二种说法在近期屡屡被QFII提及。国际某著名投行策略师就表示,非常看好中国这个新兴市场,现在所作的工作是为日后大规模进入练兵。当国际投行以后在欧美推介中国国内证券市场时,如果没有在A股的投资经验,就很难吸引到客户。

  “其实,100亿美元对国际投资者来说,是非常少的。国际投资者投资中国市场实际上还是以香港市场为主,A股市场在目前来说只是一个辅助。”某香港投资人士表示,在他们眼里,香港市场才是中国的主板市场,A股市场反而成了香港市场的一种补充。

  A股呼唤超级蓝筹

  “为什么我们的基金经理以及投资者只能在一个缺少顶尖蓝筹公司的市场中掘金呢?”一位基金经理反问,他非常担心越来越多的超级蓝筹跑到海外上市,造成了A股市场“空心化”的局面。

  实际上,现在很多超级蓝筹当初到海外上市,是因为担心A股市场承接力不强,而且市场对扩容有抵触情绪,一有大盘股上市,指数就闻风丧胆,狂泻不止。但现在很多机构投资者开始明白,虽然大盘股上市会造成指数短期内波动较大,但长痛不如短痛。而且现在国内市场承接力也有足够容量,宝钢、长江电力(资讯 行情 论坛)的A股发行成功也已说明了这一点。实际上总结证券市场历史来看,每一次大盘股发行,如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中国石化、中国联通(资讯 行情 论坛)、长江电力,最终都受到机构投资者的追捧,成为日后股市的定海神针。

  在此次股权分置改革中,内地机构投资者对于香港超级蓝筹的“海归”可谓寄予了厚望。他们认为,股改完成后,将是中国一些超级蓝筹“海归”的最好时机,因为他们无须考虑对价问题,就可以将非流通股直接按全流通时的估值在A股市场发行。

  “希望在香港市场上有H股、红筹股的公司将其非流通股部分放到A股市场上发行,这有利于提升A股市场的国际

竞争力,使A股市场真正成为主板。”多位基金人士表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3,1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