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银行卖基金 急需走出四大误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08:56 中国证券报

  □卫文省

  基金的营销大多选择了由商业银行代理的方式,这种利用商业银行强大的网络资源和丰富的客户资源的营销方式,既提高了销售效率,又保证了销售效果,其出发点是非常好的,如果能够达到最佳合作效果,那就是实现了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的“双赢”。但笔者以为,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这种基金的营销方式尚存在着缺陷和误区,不能保证基金的营销
达到最佳效果。

  误区之一,急于求成。虽然各家商业银行占领基金市场的心情非常迫切,但一道行政命令并不能解决问题。个别商业银行要求所属分支机构用多少时间销售多少基金,占领多少市场份额。这一点也不现实:作为“理财”专家的银行可以迅速认识基金的价值,而寻常百姓又如何能够在一夜之间愿意接受基金呢?

  误区之二,宣传有误。因为基本上所有的商业银行的员工在代理基金上都是“仓促上阵”,所学到的基金知识基本上都是“速成式”的,对于基金的卖点仅仅限于:收益稳定、风险低、专家

理财、保本等等,但收益稳定、风险低、保本的投资方式(渠道)很多,普通老百姓(银行客户)又为什么非要选择基金呢?

  误区之三,“出口转内销”。有的商业银行为了占领基金这一块市场,采取强制性的手法,要求分支机构完成多少销售任务,有的分支机构采取硬性摊派的办法,把基金分配给职工购买。而银行员工在自身对基金尚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对购买肯定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

  误区之四,想当客户的家。从为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财服务这个角度来说,无可辩驳,但前期工作要做扎实。即使银行意识到基金是一个更好的投资机遇,也要让客户明白这一点。做不到这一点,就很难得到客户的配合和响应,也当然得不到最佳的营销效果。有不少大客户前往银行本来是想办理其他业务,“迫于”销售任务的压力,银行柜台人员会积极向客户推介基金业务,但他们也有一定的后顾之忧:毕竟是他们向客户推荐了基金这种

理财产品,一旦客户购买的基金发生风险和损失,很有可能客户要找他们“算账”,如果他们的这种心理包袱拿不掉,就不能保证他们代销基金的积极性,也为商业银行和基金公司的长期互利合作投下阴影。

  本人以为,基金要想取得最佳的营销效果(由银行代理),必须走出以上误区。

  首先,是要让全社会认识“基金”。作为普通老百姓,因为知识面有限,他不可能完全了解“基金”,也不会认识投资基金的意义。商业银行应该通过聘请基金专家采取媒体咨询方式,以最快速度使寻常百姓认识基金,并对基金产生好感。

  其次,是应该利用银行自身掌握的丰富信息判断本地哪些公民(不一定是银行客户)手头有富余资金,哪些人需要寻求新的投资渠道(可以是法人)。了解清楚后,再有针对性地组织营销。

  第三,是要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如果以银行储户为主要营销对象,就应该以柜台营销为主;如果以企事业单位为主要营销对象,就应该发挥信贷人员、驻厂人员和客户经理的优势,采取上门重点攻关;如果以银行以外的市民为主要营销对象,就应该采取媒体“轰炸”和社区营销,充分利用外部关系来解决。

  最后,是要切实保证“售后服务”。客户或市民被银行发动起来了,前来银行购买基金,银行就应该充分组织好人员保证服务:既向他们提供简洁明了的咨询,又向他们提供安全快捷的办理业务服务,并建立有效联系,彻底解决基金购买者的“后顾之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基金相关网页共约16,3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