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只为虚名陷入被动环境 基金发行何必强求规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09:30 证券时报

  □孙森林

  周末参加朋友婚礼的时候,遇到一位做基金经理的老友。闲聊之间,这位老友向我诉苦,说压力太大了。细问之下才知道,原来他们公司正在发行一只新基金,销售的任务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我不解,于是问他,“销售两个亿,基金就可以成立了,难道销售两个亿很困难吗?”这位老友苦笑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年基金首发规模最小的是4个亿
,我们老总下令了,无论如何也不能低于4个亿,否则年底一排名,公司的颜面何在?”

  这位老兄的处境,可能与其他基金经理差不多。现在基金发行是越来越难了。在一年多之前,基金发行还是顺风顺水,首发几十亿不成问题,甚至有几家首发规模超过了100亿份。现在,LOF出现了,上证基金通也开通了,基金发行渠道更广了,但基金发行却越来越困难了。

  基金规模越大,基金公司提取的管理费越多,所以基金公司的老总追求规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盲目追求规模的做法却不值得提倡。一些基金公司为了首发销售能上去,无所不用其极。请客吃饭、降低费用、给销售机构回扣自不必说了,这已经是通行的做法。还有一些基金公司采取了“非常规”的手段,令人感到惊诧,例如通过关联单位向银行贷款,然后认购自己的基金,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还有的基金公司不断延长发行期,不达理想规模决不罢休,被同行讥笑为“脸皮真厚”。

  问题是,就算用这样的手法,基金发行规模也很难上得去。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基金发行规模与股市行情息息相关。现在股市仍然处于低迷之中,未来预期不明朗,再加上在过去基金表现平平,所以基金公司的吆喝吸引不了多少投资者。银行系基金的崛起,也使基金销售雪上加霜。银行系基金是由各大银行互为代销的,所以各大银行之间可能达成君子协定,你现在大力推销我的基金,我将来也大力推销你的基金。这样,银行在销售非银行系基金时,自然会保留三分力。目前,工银瑞信基金的发行情况,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曾几何时,基金首发规模的大小几乎成了衡量发行是否成功的唯一评判标准。为了规模,基金公司几乎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使用了一切正规的或超正规的手段,让出了一切可以甚至不可以让出的利益。这就导致了很多认购资金看中的并不是基金产品,而是基金产品的“弦外之音”。 

  其实,首发规模、基金排名都是一个虚名。为了一个虚名而大费周章,根本没有那个必要。否则,在短暂的虚荣感得到满足以后,基金公司会遭遇更大的麻烦。一些新基金刚进入开放期,规模就迅速缩水,原因就是一些“关系资金”抽离。实际上,这对于刚刚建仓的新基金非常不利,很可能使基金在一开始就陷入被动环境。

  一些基金公司前紧后松,在基金发行时大干快上,累得人仰马翻;一旦发行完成,便像放大假一样,持续销售有气无力,与发行时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窃以为,与其花费那么大力气追求规模,还不如把精力放在提高效益上。把产品做出特色来,把业绩提上去,自然可以吸引资金加盟。基金公司不妨从小处做起,积跬步以致千里。


  爱问(iAsk.com)基金 相关网页约14,868,091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