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正文
 

大基金 大泡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1日 09:29 北京现代商报

  2004年3月,当朗咸平先生抛出基金泡沫论的时候,不知多少业内人士以“危言耸听”来回应。

  时间仅仅过去了一年,中国的基金业就从辉煌的巅峰一气跌到了谷底。业绩全面亏损、新基金发行困难、基民怨声载道、赎回风暴一浪高过一浪,一些基金甚至走到了清盘的边缘……

  学术派人士总习惯用国际化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市场,有人说美国的基金总值好几万亿美元,我们的基金产业才区区几千亿人民币,发展空间有多广阔,未来憧憬就有多么美妙!

  然而,尴尬的现实打破了所有美妙的憧憬。如同股市过度膨胀后会走向崩溃一样,2004年的一季度,中国基金业在“大跃进”似的超规模发展中,走到了短暂“牛市”的尽头。

  有心的投资者可以翻阅一下去年一季度的报刊、杂志,各种打着创新旗号的基金新品种走马灯似的呈现在人们眼前。股票基金、债券基金、混合基金、保本基金、指数基金……各家基金公司使出浑身解数,打响了一轮中国基金史上最为疯狂的市场争夺战。

  基金争夺市场的方式趋于两个极端,高端方面就是以企业资金为代表的机构大客户,低端方面就是普通投资。作为圈内共知的秘密,争取客户靠的是“关系”,靠的是“回扣”,其中自然存在N种玄机,大家都是心知肚明。

  至于争夺普通客户,可要看基金公司的真本事了,广告宣传不可少、营销工作要到位、同业竞争更要不择手段!比如,某几只基金发行期重合,报纸、杂志的媒体资源有限,哪家基金的宣传稿子先上去,自然就夺得先机,排队靠后的发行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告诉我们,买卖双方永远是一个矛盾体,所谓买的不如卖的精,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卖基金的,宣传过程中自然极尽“忽悠”之能事;买基金的老百姓当然也不是金融专家,被“忽悠”晕了,自然乖乖掏出腰包。

  结果又怎样呢?基金的销售额高了可以拿提成;基金公司发行量上去了,自然可以收到大把的管理费;而基民呢?又有多少的无奈!

  有专家说,“买基金本来就是长线,别看现在赔了一年,未来说不准能赚三年。”

  也有专家更是嘴硬,“没人强迫你买基金,没这个风险承受力,你别玩啊?”

  笔者认为某些所谓的专家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写几篇文章,去基金公司转悠几圈,自然是好吃的吃着、好礼物拿着、红包收着,赔钱不是自己的,当然不心疼。这些人士最好还是闭嘴吧,不然鸡蛋扔过来,会很难看的。

  成功地建设未来,是在深刻反思过去的基础上实现的。一轮泡沫的崩溃,相信会让很多人清醒许多。

  对基金的监管者来说,要学会调节新基金的发行速度和发行节奏,按市场规律办事,追赶国际步伐的信心可以理解,但操作上还要量力而行。

  对基金的发行者来说,提升自身的操作能力显然是第一位的,盲目发N多基金,还不如踏踏实实地把一只基金做好。

  对基金的评论家来说,写文章、办事尽量客观一些,不能做到100%准确,至少也要八九不离十。

  对基金的传播者来说,基金公司的稿子最好多审一审,看看客观不客观、公证不公证,别被人当枪使,还心安理得。

  对基金的销售者来说,卖基金的可千万别拿卖保险的做榜样,忽悠着卖基金最后只能忽悠掉全行业的饭碗。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吃一次亏,长一次经验,再买基金的时候可要多留点神啊。

  李壮


  爱问(iAsk.com)基金 相关网页约4,320,321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