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基金孜孜以求为信任奉献回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6日 09:20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齐轶 北京报道 尽管总被称为“老”公司,华夏基金也才刚刚七岁。 作为国内第一批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华夏从1998年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创业历程。七年的时间内,华夏基金累计分红45亿多元,现如今,华夏已成长为管理370多亿资产的大公司
2004年是华夏收获的一年,除了突破一年发行3只新基金的上限,年度最具创意产品—上证50(资讯 行情 论坛)ETF的成功推出更令行业振奋不已。凭借这一重大创新及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华夏基金管理公司荣获中证报“金牛奖”优秀基金管理公司的称号。 产品创新行业龙头的责任 无疑,上证50ETF(资讯 行情 论坛)给华夏基金带来了名利双收:54亿的募集资金使得该公司的管理规模迅速扩张,此外,凭借该项创新,华夏基金陆续获得海内外颁发的各项大奖。 面对巨大的荣誉,华夏人欢欣雀跃的同时也感慨良多。 “我们对ETF项目跟踪了近三年,前后投入大约1500万元,或许只有我们自己才知道这个产品来之不易。”总经理范勇宏说。 200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始启动ETF项目,此时华夏基金就开始了研究准备工作。当时的媒体报道这样记录:就在华夏基金作着艰苦准备的同时,其他一些公司对LOF或ETF也在关注,但对大多数基金公司来说,比较普遍的心态是观望,而不是急着作第一只。 观望的原因很简单:像ETF这样全新的产品,相关规则的拟定、方案设计都非常麻烦,投入的研究力量会比较大,耗时耗力;这种基金的创新并没有专利,等首家ETF上市之后,采取跟随战略,很多规则都是现成的,直接克隆简单方便;除此之外,面对如此复杂的交易方式,投资者的教育也是一笔成本。 诸多因素显示,这样的产品注定了只有实力雄厚的龙头公司才能开发完成,也只有龙头公司才能承担这样的责任。 其实华夏基金在项目开发初期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华夏基金副总经理、ETF项目负责人滕天鸣曾说过,我们也知道有风险,但如果大家都不肯作铺路搭桥的事,这个行业就不会发展;而且从长远看,产品创新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短期内要牺牲部分利益,但一个创新产品能带动公司多项业务水平的提高,公司的队伍能得到锻炼,管理水平能够上了一个台阶。 总经理范勇宏的认识更加深刻,他曾在一次内部会议上明确指出,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充分认识到开发这个产品所需要的投入以及存在的风险。但是我们认为这个产品将会给中国的基金行业和证券市场带来一个突破。公司再发行一只股票基金是轻而易举的事,也会取得不错的经济效益。但是公司还是希望能够寻求一种突破。因为除了经济效益之外,作为一个行业龙头,我们还将担任起推动整个证券市场和基金行业发展突破的社会使命。 在责任心和使命感的驱动下,华夏人突破种种技术障碍和政策障碍,完成了“现有法律框架内的最大创新”,于2004年年底成功地推出上证50ETF。 投资管理模式求变 除了ETF,对华夏基金来讲,2004年的另一重大事件就是公司投资管理制度的变革。 据了解,华夏以往采用的是“基金经理负责制”,在该模式下,基金经理权限很大,无论是资产配置、行业选择还是个股选择,基金经理都有相当程度的发挥空间,当时强调更多的是“个人”的力量。 老实说,该模式曾带来了辉煌的投资业绩:在过去的几年中,华夏整体投资业绩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2001年和2002年更是蝉联“整体业绩第一”,2003年旗下基金业绩也在排行榜的前列。 “这样的机制能充分地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在散户博弈阶段是行之有效的,也得到当时市场的认同”,投资总监王亚伟说。 然而,随着公司管理资产规模的逐渐增长,外部投资环境的不断变化,旧的投资管理模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 “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由散户博弈进入机构博弈阶段,随着市场博弈主体日益机构化和专业化,基金经理在这样的环境中,以‘单兵”’形式作战将不占任何优势”,王亚伟接着说,除此之外,“基金经理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公司的风险,过于强调基金经理的“明星制”会带来负面效应:部分投资人员的流动可能给公司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就在2004年,华夏基金领导层战略性地提出“培育高绩效的投资管理团队”,将投资管理制度改为投资决策团队制。 据了解,目前国外绝大多数投资机构的管理模式采用的都是团队制。通过充分的沟通和交流,该模式集合的是众人的智慧,产生的是团队的合力。在这样的模式中,个人作用被弱化,即使出现人员变动也不会对整个投资带来大的影响,基金的投资业绩也不会出现大的波动。 如同其它制度变革会伴生阵痛一样,投资管理模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华夏基金的投资业绩,虽说旗下的开放式基金基本上实现了正收益,但相比自己前两年“谁与争锋”的气势,华夏人也清楚地看到了面临的挑战。 “我们希望尽量缩短团队的磨合时间,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尽快建立既能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又能充分体现团队整体性的共同平台,形成了好的机制和平台,业绩提升是自然的。”投资总监王亚伟如是说。 基金业未来谁主沉浮 2004年是中国基金行业大发展的一年,年初,“百亿”基金的相继成立标志着行业格局变动的开始,此后,外资进入基金业的速度更加迅猛,合资公司不断成立,外方股东介入程度不断加深。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已在2004年的整体投资业绩中显示出不俗实力。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那些基金公司能够脱颖而出呢?在金融全球化,中国基金业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基金公司又将在未来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扮演什么角色?会不会形成这样一种局面:舞台是中国的,剧本是中国的,观众也是中国的,但跑龙套的是中国的,唱戏的主角却是外国的? 作为本土独立基金公司的领军人物,范勇宏给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在未来的竞争中,三类基金公司有望脱颖而出。首先,随着“银行”号基金公司的起航,凭借其强大的渠道优势,旗下固定收益类的基金规模将在短时间内得到急剧发展。 其次,中、外股东合作良好的合资公司能够保持领先优势。“毕竟,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外方股东都是经过各自市场激烈竞争筛选的强大者,他们必然拥有先进技术和宝贵经验。单纯的先进技术是可以学习的,其独特的流程制度和企业文化是最重要也是难以复制的。” 既然如此,华夏基金是否也会考虑走合资的道路呢?范勇宏坦言,华夏基金并非完全没有考虑过合资,只是现阶段的工作重心放在不断学习先进技术,不断完善制度和流程,不断加强管理能力,加速国际化进程,力图通过走自我发展的道路来实现进步。 在沉吟片刻后,范勇宏接着说:“如果所有的基金公司都是合资或是外资的,这对民族行业来说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中国人能作好资产管理”,范勇宏说。 相对与“银行号”、“保险号”或是合资基金公司,哪些独立的本土基金公司能保持竞争优势呢? “公司法人治理完善、自身管理水平高的本土独立基金公司有机会与其他任何形式的基金公司一较高下”,范勇宏说。 在他看来,企业要持续健康地发展,法人治理是根本。在今天中国企业的法人治理,包括员工持股,尚未得到很好解决和完善的情况下,要维持公司基业长青,很重要的一点是靠创业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归结为华夏基金的信念,即: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投资理财产品和服务,为公众创造财富,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这是我们的首要责任;公司最重要的资产是“人”,为员工设计合理的职业规划,尽可能满足员工的成长需要,帮助每个员工创造业绩,进而实现员工价值最大化,使华夏基金每一个员工都能过上一种体面的生活,这是我们的第二个责任;尽心尽力,努力工作,为股东创造公平的、合理的投资回报,这是我们的第三个责任。 “基金的存在完全基于投资人的信任,我们的宗旨是‘为信任奉献回报’。从替个人理财到替社保理财,现在又替央行理财,华夏基金承担的责任日益增加,惟有兢兢业业我们才能作到不辱使命。”范勇宏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