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新基金业 > 正文
 

取保险而代之 企业年金成基金造血主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8日 08: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映宏

  法规全面到位

  讨论了多年的企业年金体系建立问题,其法律框架的搭建及其相关配套和实施细则均已经具备,只待相关年金受托机构、托管机构、投资管理机构按照《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
资格认定暂行办法》获得准入资格。

  随着具体企业年金的逐个推出和年金基金的逐年到位,一个潜在资金来源充裕、增长空间巨大、以市场化机制运作、起点较高的企业年金市场,将在两、三年内基本建成并初具规模;此后,该市场将继续保持一个较快速度的增长。

  自2004年1月开始,已经陆续出台的企业年金法律、法规及规定主要有:《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1月6日正式颁布,同年5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金管理试行办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银监会等四部委颁布,2004年5月1日起实施);去年陆续颁布的配套性文件还有《关于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企业年金基金证券投资登记结算业务指南》;今年2月5日颁布并将于3月1日施行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还有《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专家评审规则》、《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运作流程》、《企业年金基金帐户管理信息系统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规定或细则的已经或即将施行,标志着我国企业年金体系已经开始启动了其全面建立和市场化运作的步伐。目前,先知先觉、有志于分享年金盛宴的各类机构,正在悄然厉兵秣马,第一批年金管理机构即将于5月前后完成资格认证。

  资金增量“巨无霸”

  在绝大多数中国公民的辞典里,“企业年金”依然还是一个崭新抑或朦胧的词汇。企业年金是国家和企业为了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保障企业职工退休后的生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而由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与大多数已经建立完善体系的发达国家类似,我国的养老保险体系也是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以及个人养老储蓄等三大部分组成。如果说基本养老保险是职工的“保命钱”的话,那么企业年金就可以称为“养老钱”,其在未来职工的养老金构成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个人自觉或被动实施的带有养老性质的储蓄存款在我国养老金构成中比例最大,13万亿居民储蓄中的相当部分均为养老钱;基本养老保险次之;而企业年金规模目前仅有500亿左右,即使加上带有年金性质的保险类产品,我国已经建立的企业年金存量规模估计约为1000亿元左右,这些资金运作规范程度较差、市场化程度很低。然而,企业年金却是未来增长速度和潜在规模最大的养老储备。据专业机构预测,未来我国企业年金将以每年600亿到1000亿元的规模扩张,10年内将达到1万亿以上的规模;更有机构乐观估计,如果国家关于企业年金建立的税收优惠政策较大程度地倾向鼓励企业和职工建立企业年金,那么我国企业年金建立的速度和可达到的规模将可能更高、更大。但有一个共同的观点是,中国将在未来25年内,由目前的起步初期,迅速地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养老市场,而年金将在其中占有较大比重(全球养老市场2003年底的规模大约是15万亿美元,其中美国、英国和日本占全球退休资产市场的近80%;美国养老基金规模最大,已经由1996年的7.9万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底的12.7万亿美元的规模)。

  已经展开的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中国养老金市场的前景是巨大的——仓廪实而知礼节,从政治的角度,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养老体系的建立,不但是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要求,也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一个被称为金融机构“盛宴”的企业年金市场,已然拉开了帷幕!

  基金“独食”?

  一个完整的企业年金市场,包括年金委托人(建立年金的企业及其职工)、受托人(接受委托管理企业年金的理事会或合规养老金管理机构)、帐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以及其他为年金服务的机构(如律师、会计师)等链条或部门。

  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的界定,商业银行、基金管理公司、综合类券商、信托投资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其他中介机构,将在企业年金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担当年金受托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等不同角色。

  不过,不同金融机构目前业已形成的资产、信誉、人才储备以及业务模式等格局,大体上已经决定了各自将在“年金盛宴”中席位的多寡与角色的分工。比如,商业银行将因其卓著的信誉和在基金托管及帐户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和经验,而成为年金托管人和帐户管理人;保险公司也将因其优秀的人才素质和丰富的资产管理经验,有望成为托管人、帐户管理人乃至投资管理人;综合类券商、基金公司则均是投资管理人最具潜力的候选人;信托公司具备担任大部分年金管理角色的潜质。但是,银行和基金在年金各类主要角色的竞争中,将成为最大的赢家,其中基金将因最具阳光化的运作体制,而成为年金市场化运作中最重要角色——投资管理人。

  首先,基金将是目前所有金融机构中最具备投资管理人资格的“阳光”机构。年金的性质是养老基金,被称为“养老钱”、“养命钱”。该类资金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对本金运作的安全性要求极高,二是资金管理与运作具有长期性特点。这是由其养老金性质所决定的。事实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年金投资管理方面,均有非常严格的限制,部分国家或地区甚至要求养老金只能投资于政府债券、货币市场等无风险领域(如新加坡等)。年金的上述性质决定了担当其投资管理人的机构必须具备最阳光的管理与信息披露机制,信誉卓著,具备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公司治理基础。

  在具备年金投资管理潜在资格的券商、信托、基金等机构中,券商目前整体上亏损严重、资不抵债、危机四伏;信托行业较券商略好一些,但同样因挪用客户资金等严重失信事件的频繁发生,而面临行业性的信用危机。比较而言,基金公司在所有具备年金管理潜质的机构中,因其规范运作、严格的法律监管等“阳光”体制,最具备年金特点所要求的特质。国外如美国的养老金投资管理,绝大部分均是由共同基金管理公司担当的。

  其次,经过近年来的运作,基金公司尤其是大型基金公司均与大型商业银行建立了长期性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类金融机构具备在年金客户开拓方面互为平台和巩固战略联盟的基础。

  一方面,基金具备资产管理的丰富经验和年金设计的人才储备,并熟悉年金政策;另一方面,大型商业银行在各地均具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其在年金市场中的利益则是争取担当基金托管人的角色。两类机构各取所需、各有利益,它们将天然地结为共同开发年金客户的战略联盟。

  事实上,国外经验亦证明,基金最大的市场除了管理各类封闭和开放式基金外,包括年金在内的养老基金的管理也是其重要的业务对象。

  国外基金管理巨头一直以来之所以对在我国取得基金管理人资格而趋之若鹜,最主要的原因并非发行基金,而是对我国养老金尤其是企业年金市场巨大的潜力窥视已久。他们将成为我国年金市场最具狼性的竞争对手。另外,在现有的基金管理公司中,那些公司治理结构完善、风险控制体系健全、投资经验丰富、管理资金规模较大、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较强者,将在年金市场中无疑会具有超群的竞争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年金市场中的优胜者很可能只有为数不是太多的数家基金管理公司;国外如欧美等国,年金投资管理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最终仅集中在三到五家基金公司身上,这当然会经过一个充分竞争的过程,但在我国,估计这个过程不会太久。可以预计,决定未来我国基金公司实力的战场,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它们在年金市场上份额的大小。

  逼资本市场“质变”

  企业年金最重要的投资领域是资本市场。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包括企业年金在内的养老基金已经成为了其中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而且是一个长期性的机构投资者。年金等养老基金的介入,有力地促进了全球资本市场的繁荣与发展。对我国而言,年金等养老基金的入市,还将对资本市场形成特有的“倒逼”机制。

  年金等养老基金入市对资本市场的“正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业已获准入市的社保基金,和即将入市的企业年金,最直接的效应是增加了资本市场的资金供应,预计每年将增加的资金量将达到千亿元左右(相当新增资金还将进入更具安全性的货币市场)。

  “正推”作用还将体现在对市场资金结构的改善上:第一,年金等养老基金是长期性资金,它将增加市场稳定性资金比例;第二,它将间接分流部分储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改善我国直接融资比例较低的结构性问题,增加直接融资比例;第三,进一步地,还将通过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逐步改善,促进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效率。

  但企业年金对资本市场的“倒逼”机制,则很可能是它将给资本市场带来的最大正效应。

  企业年金管理的直接目标有二:保值与增值。虽然保值是其基本的和主要的目标,但如果失去了增值的目标,企业年金的市场化运作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美国养老基金市场化运作在达成增值目标方面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从1990年到1999年,美国养老基金规模从7.9万亿美元增加到12.7万亿美元,其中相当部分来自于股票市场的投资增值;1999年,其养老金的20%为共同基金,该年共同基金增长了553亿美元,增长率为29%,而其中79%来源于国内外股票市场投资;新兴国家中,智利1981到1991年的养老基金的年均回报率也达到了14.4%。分析显示,各实现了养老金保值增值目标的国家,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赖以生存的国内资本市场均是制度健全、监管得力、指数呈长期增长趋势的市场。

  很显然,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是无法长期承担包括年金在内的养老基金的保值功能的,而基金的长期稳定增值功能则更难达成。在企业年金等“养老钱、养命钱”已经和即将陆续入市的条件下,资本市场的制度完善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可以预计,时不我待,在年金等养老基金入市的“倒逼”之下,落实“国九条”、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制度、解决股权分置的步伐将实质性地得以加快。这对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生存环境的改善,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作者为本报特约撰稿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基金新闻 全部企业年金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聚焦2005春运
世界新闻摄影比赛
2005年CCTV春节晚会
CBA全明星赛球迷投票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北京2月新推楼盘一览
新春购房打折信息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