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基金评论 > 证券市场回顾与展望 > 正文
 

2004基金盘点:价值投资迷失 寻找阴霾之中亮点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1日 08:5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汪涛 上海报道

  中国基金业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基金管理公司数量迅速增长,2004年基金首次发行规模超过此前3年的募集总额,基金净值总额更是跃上新的台阶,约占沪深两市A股流通市值总和的1/4。

  数据分析显示,证券投资基金已经超越券商、保险、私募基金成为国内资本市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机构投资者。

  不可忽视的是,基金仍然必须面对更多的挑战,投资理念的迷茫,投资者对赚钱效应的不满,治理结构的有待改善,当然还有生存的考验。

  价值投资之危

  2004年,上证综指以1492.72点开盘,以1266.49点收盘,全年下跌15.40%,纵然如此,证券投资基金的整体投资表现依然可圈可点。

  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数字,2004年全体基金的复权(加权平均)后净值增长率减少0.32%。2004年以前成立运作的开放式基金表现最好,平均净值增长率1.25%;2004年成立的基金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87%。

  “与基金业绩基准比较,大多数基金都取得了超过基准,也大大优于2004年大盘的整体表现。”华安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王国卫表示。

  在基金对2004年的投资表示欣慰之时,两件事情仍给基金投资带来一片嘘声。

  2004年12月,伊利高管事件,股价急速跌落,从12月17日的10.86元到22日的8.9元,股价跌落20%左右。

  伊利前十大股东九家是基金公司,股价大落基金公司受伤最深。

  一时“基金迷失在价值投资中”、“基金应该寻找怎样的投资理念”、“价值投资与坐庄并无二致”市场质疑声四起。

  众多基金在选股时更多关注的,仍然是那些被认为和企业价值无关、仅影响短期股价波动的每股收益、流通盘、市净率等静态指标,忽略了公司治理最终导致投资决策的错误,正如伊利。

  同时基金的操作频繁,在个股选择上,各基金存在明显的交叉重叠,持股集中度偏高为人诟病,众多基金的选股偏好和原来疯炒概念和题材的庄股时代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别。

  据事后透露,某家重仓持有伊利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的基金召开紧急会议,在反省决策失误时,提到在2004年下半年继续选择伊利股份,就是赌“独董风波”对伊利不会有什么影响。

  或许正是这种带有质疑的价值投资,给基金公司带来了不良影响。

  翻开2004年净值增长率排行榜,除了合资基金风头强劲之外,2003年的行业龙头博时基金的旗下多只基金的表现令人失望,易方达旗下基金则继续着良好的上升势头。

  在专业人士看来,中国的基金公司仍然改变不了好一年差一年的怪圈。

  如此看来,许多外资公司的说法颇有道理,看一家基金公司的业绩,应该从长远判断,最少要三年的时间,并且取得稳定的优良业绩,才称得上是优秀的公司。

  易方达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排名前列。但易方达能否取得持续稳定的优良业绩,从风格来看,作为后起之秀的易方达,和博时总有几分相似,某基金公司人士分析。

  博时基金的业绩下滑,很难说具体的原因,难免引来对价值投资的深思。

  一位基金经理表示,基金在2004年的另一个较大失误是对宏观调控的影响估计不足。

  2004年到来,随着宏观经济的严控,行业的结构性调整,大盘蓝筹必然经受考验,大多数公司在2004年里对宏观调控造成的影响估计不足。

  如果要谈基金在2004年的投资失误,可能是在这个地方。

  关键的是,2005年在所谓大盘蓝筹概念、价值投资受到质疑的时候,基金公司怎样继续自己的投资,而不是在价值投资中迷失。

  上海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的话很有道理,价值投资并没有错,关键是合适的时机,正确的决策。

  发行规模膨胀,投资者教育在路上

  2004年7月上旬,上交所在杭州高调主办上证50(资讯 行情 论坛)ETF大型推介会,150多位国内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等机构高层到会。

  在这场少见的交易所产品推介会之后,沪深交易所围绕ETF和LOF在2004年展开了颇具戏剧性的竞争。如今南方LOF和华夏ETF产品均成功面市,可以说目前两个交易所愉快地打成了平手。

  ETF和LOF的推出是2004年度基金产品最大的创新,天同基金总裁马志刚表示。如果说ETF和LOF的创新改变了基金的交易方式和平台,那么,货币市场基金在2004年的表现足以改变中国基金业的格局。

  从基金的数量上看,货币市场基金在2004年从1只变为9只,2004年年底,货币市场基金总规模已达633.27亿份。南方现金增利基金最高时曾达到230亿。

  更为值得可喜的是,货币市场基金总体上在2004年出现净申购,9只基金的首发募集规模是462.9亿份,年底的存量规模净申购170.9亿份。

  与货币市场基金对应的是债券基金的没落,随着基础债券市场每况愈下,债券型基金的业绩一路下滑,相应地债券型基金的规模也是日益萎缩。

  总体来说,过去基金在发行中依然存在持续营销能力不足,靠天吃饭的两大硬伤。

  2004年,基金的总规模达到3300亿份,比2003年翻了一番,海富通行业成长131亿的首发规模为基金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这并不意味着投资者对基金业的充分认可。

  尽管2004年基金整体跑赢了大盘和各自的业绩基准,投资者对基金公司业绩依旧不满。在众多基金投资者眼中,把钱交给理财专家的基金来打理,关心的是基金到底能不能赚到钱。跑赢大盘不是目的,赚钱才是目的。

  “坦白地说,现阶段部分投资者缺乏对风险收益特征的认识,在大盘全年下跌15%的情况下,相对来说,基金取得复权(加权平均)后净值增长率减少0.32%的成绩已属不错。”一位基金经理表示。

  投资者教育永远是一个枯燥但必须坚持的话题。

  记得9月份,曾经某合资基金公司在福州举行投资者见面会,当记者问及见面会的效果如何时,该公司的一位当事人表示虽然不可能立竿见影,但类似的投资者教育会继续办下去。

  只是希望拥有这样意识的基金公司越来越多,公司与投资者一起成长。

  《基金法》出台,治理结构见晴

  与上世纪基金业的发展不同,在经历了“基金黑幕”之后,无论是监管层还是基金公司都意识到,公司治理结构、风险控制才是基金公司持续发展的根本。

  除了急速膨胀的规模,中国基金业在2004年最大的成就当数制度化建设的突破。

  2004年5月28日,上投摩根基金的总经理王鸿嫔搭上前往北京的飞机,5月29日,“实施《证券投资基金法》国际研讨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

  历时多年的争论和制定,2004年6月1日,《证券投资基金法》盛装起步,此后,证监会完善基金政策法规的脚步从未停止。

  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也有法可依,在王看来,上投摩根是幸运的。

  三个月之后的北京顺义国家会计学院,证监会主席尚福林第二次亲自出席基金联席会议,再加上新任副主席桂敏杰、新任主席助理姚刚,160多位基金业精英汇聚,证监会基金联席会议正在召开。

  除了尚福林主席的赞美之词,《证券投资基金法》的6个配套规则如《基金公司管理办法》、《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等也在当天获得国务院批准。

  “在法规出台后,交给基金公司的任务就是自身的风险控制制度建设,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对证券投资基金法的学习贯彻”,业内人士表示,“对法规的学习在证监会的监管策略中逐渐体现。

  虽然法规配套齐全,部分基金的违规仍然敲响了警钟,2004年证监会向越轨基金公司亮出红黄牌。

  2004年8月底,证监会一份《关于责令长盛基金管理公司整改的情况通报》的内部通知责令长盛基金进行整改。

  2004年6月23日,证监会同样采取内部通报的形式,指责深圳中融等三家基金公司在基金销售过程中的违规信息披露行为。

  综观2004年的监管路线,证监会对基金公司掀起核查高潮,陆续搭建起来的一套以证券投资基金法为核心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在这种背景下,纵然暂时有许多不足,基金公司建立一套可以期待的风控体系仍然可以期待。

  三种生存的考验

  此消彼长,随着券商的沉沦,私募基金的出局,证券投资基金毫无疑问成为影响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共有161只基金正式设立运作,净值总额合计3246.40亿元,约占沪深两市A股流通市值总和的1/4。

  在风光背后,基金的真实生存环境其实用“酸甜苦辣”来形容最为恰当。在整体走强的后面,基金公司的分化如期出现。

  一位基金公司高层将基金公司的生存状态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本土基金公司,以银河基金为界线,拥有封闭式基金,这类公司拥有厚实的家底,生存问题不大;

  第二类公司是中外合资,凭借外资股东的实力,脱颖而出,并迅速占领行业地位,即使部分公司暂时不尽理想,由于外资的长期视角,短期内没有经营压力;

  第三类则是新成立的本土公司,由于没有封闭式基金,公司步履蹒跚。2004年4月12日公开发行的金鹰中小盘精选基金,发行结束时基金募集规模仅仅5.45亿,几乎创下开放式基金发行地量。

  正所谓强者恒强,弱者恒弱。

  截至2004年12月31日,上投摩根中国优势基金最近一周的净值增长率在同类偏股型基金中排名第一位。该基金是2004年合资基金的整体优异成绩的缩影。

  2004年合资基金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除了规模的增长,其中,湘财荷银华宝兴业景顺长城3只合资基金公司旗下的偏股型、平衡型和债券型基金净值增长率均居同类基金前列。

  这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合资基金凭借外方支持,在投资理念、风险控制、人才储备上较本土公司有优势。

  现在,很多本土公司都开始重新寻找境外金融机构合作,如果合资基金公司能够持续两三年这样突出的表现,将再次引发国内基金公司的合资浪潮。

  随着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成为大势所趋,基金业在2005年或者未来几年内形成中资基金公司、合资基金公司以及商业银行设立基金公司三雄逐鹿的局面。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基金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新酷铃选
最新最HOT铃声推荐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