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关联交易再鸣警笛 内部利益输送仍有空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 11:19 新华网 | |||||||||
伴随着价值投资理念的深入人心,其倡导者基金也罩上了专家理财的光环,对敲、利益输送这些“基金黑幕”中惯用的词语似乎也离我们远去。 但种种迹象,仍让我们对其保持警惕。而最近,监管层负责人明确表示,基金关联交易的规范问题,将成为明年的监管工作主题之一。
内部利益输送仍有空间 “国外发展经验证明,关联交易是中性的,既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也有违规操作、自谋私利的弊端。”业内人士介绍,基金的关联交易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金管理公司与外部当事人,如股东、托管银行及其他机构或个人之间的交易,二是基金公司不同基金品种间和不同业务间的关联交易。 “正是基金业发展初期在这两方面出现的诸多不规范问题,如基金为自己的控股股东券商高位接盘,封闭式基金为开放式基金接盘等等输送利益的行为,让投资者一想到基金的关联交易就认为是负面的。”业内人士分析说。 某券商研究员分析说,从技术层面来讲,现在的关联交易输送利益在基金公司内部应该没有可能,因为基金公司引进的交易系统对其实行了实时监控,旗下一只基金卖出的股票,另外的基金不能够买,所以关联交易输送利益现在主要存在于基金和外部之间。 果真如此吗?经过记者向多家基金公司求证,发现情况并不完全是这样。在2002年以前,基金公司对公司的交易实行人工监控,希望发现内部对倒的痕迹,但这种方式比较被动,而且效率低下。2002年以后,基金业开始逐步引入恒生等类别的电脑监控系统,对交易实行实时监控,通过这种系统设计的参数,可以做到:基金公司一只基金卖出的股票,如果没有外部买盘介入,那么旗下的其他基金就不能买。但是,这种锁定最长也只能为一天,因为没有成交的卖盘第二天就要在交易所的系统重新排列。 “所以,虽然在技术上减少了对倒的可能性,但是,基金公司想托高一只股票的话,在一段时期内还是有可能的。当然,因为基金公司内部的监控系统无法监测到外部,所以基金公司与外部的不正当关联交易可能更应引起关注与防范。”业内人士分析说。 环境之忧 对于国内基金关联交易不规范行为的担心,属于近忧远虑,而这来自于基金生存的环境和竞争的压力。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在2003年“美国版基金黑幕”中,美国一些共同基金之所以冒着风险,让对冲基金进行盘后交易以及滥用择时交易,原因在于,2001年以后,因为股票价格常常出现“自由落体运动”,基金业绩难有表现,其管理资金的规模也不断下降。因此,他们期望,获得择时交易和盘后交易特权的对冲基金,能向其投入巨额资金,保持管理资金的规模。 担心首先来自基金生存的环境。当初在基金发起之时,一些券商都是其发起人和重要股东,但目前在券商风险接二连三暴露之时,券商持有的基金股权这块优质资产,被视为变现的首选。基金股权动荡之际,也是人员急剧变动之时,在此时,基金管理人员能抗拒新股东“钦点”的股票吗?恐怕很难。关于这方面的质疑其实已不断见诸报端。 封闭式基金为开放式基金接盘,是业内一直密切关注与防范的老问题。但就在采取各种手段防范老问题的同时,业内人士又提出了新的担心,“基金公司品种多起来之后,基金关联交易冒出新的表现形式,这就是‘以大护小’,因为规模较大的基金业绩不容易做上去,而小基金操作灵活,因此有的基金公司会产生‘以大护小’的想法,即全力以赴地把规模小的开放式基金业绩做上去,成为基金公司营销宣传的标本,在这过程中,存在着大规模基金为小的开放式基金托盘的可能。” 业内人士进而提出了另外一层担心:基金业推出开放式基金之后,蓬勃一时的封闭式基金成了“后娘的孩子”,迅速被边缘化,折价率从10%扩大到40%,主要的原因是开放式基金有赎回压力,必须举全公司之力来保住开放式基金的业绩。而现在有消息表明,在社保基金之外,基金的定向理财范围将更加广阔,有望成为基金管理公司的一项主营业务。但值得注意的是,定向理财将让基金更加如坐针毡,因为其管理费的提取将不会像开放式基金这样旱涝保收,而是按业绩高低来收。“当初的封闭式基金为开放式基金高位接盘的现象会不会再次重演呢?”业内人士如此反问。(中国证券报)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