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合法化流产 未来将何去何从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07月15日 10:42 《财经时报》 | |||||||||
安邦咨询 贺军 私募基金的合法化终于“流产” 据有关部门透露,创业投资基金及私募基金暂不列入《证券投资基金法草案》。这意味着,目前尚无现成的法律规范私募基金的募资对象和范围,私募基金仍然无法“转
此次没能随《证券投资基金法(草案)》一起浮出水面的,还有产业投资基金。据部分了解立法过程的人士透露,《证券投资基金法》之所以迟迟没能推出,最主要的原因是原草案对有关产业投资基金的内容涉及较多。而目前国内对于产业投资的管理和规范,涉及的行业和部门较多,短期内各方争议较大,难以就草案全部内容达成共识。另外,证券投资基金日益成为证券市场不可忽视的力量,其筹资和投资行为亟待出台法律规范。为了加快本法出台,有关部门最终决定将争议较大的产业投资基金有关内容从该法律草案中删除。 《投资基金法》曾想将私募基金纳入 私募基金的“流产”,无疑是市场上最为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回顾一下《投资基金法》的立法过程,从去年争论到现在,私募基金都一直是令人关注的焦点。 最初的思路是,将不合法、但事实上存在的数额巨大的私募基金纳入法律的管辖范围。 立法机构曾非常认真地考虑了私募基金的规范问题,并对规范的具体内容都进行了详细的设计。但是,为什么在经过了长期考虑之后,这次又将私募基金搁置了起来呢?决策层担心什么?要回答私募基金为何被搁置,不能不对决策层的担心进行分析。 决策层担心什么? 全国人大参与《投资基金法》起草的专家在去年实际上就有所透露。这位专家表示,两年来数易其稿的《投资基金法》原定于去年8月份由全国人大审议,但这一工作并未如期进行。问题卡在哪里?有关人士透露,“投资基金法出台的关键还是关于私募基金这一块。”目前管理层对于私募基金的放与管还是举棋未定,而《投资基金法》何时出台,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据《投资基金法》起草小组的另一位人士透露,让管理层倍感不安的还是私募基金的庞大数量。这位人士认为,中国的私募基金远远不止过去流传的《中国私募基金》报告里所调查的7000亿,如果加上一些投资公司、创投公司以及券商的资产管理业务,整个私募基金的规模应该有1万亿,机构数量也有1万家以上。“上万亿的东西搁在那儿,谁不怕?” 进入2002年之后,形势又有了新的变化。“两会”后对证券市场的基调,从去年的整顿、清理转向了稳定发展。从政策面来看,对股市上涨有利的苗头开始出现。但是,在去年的大跌中“吓坏了”的投资者,似乎对此并不领情;再加上证监会推出国有股减持方案来试探市场,股市一路下滑。据称一些大户们非常坚决地表态,“'十六大'之前不会入市”。 从大的形势及今年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今年“十六大”之前需要股市的平稳向上发展,需要有资金进入股市,来缓解过去持续下跌造成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将私募基金合法化,从地下搬到地上,应该是有利于证券市场的。 但是,对私募基金的担心仍然不能在决策层面解除“警报”。中国私募基金的构成太复杂是一个因素。按照某些官员的说法,中国的私募基金规模近1万亿。如果真有这么大的规模,它们是哪里来的?这些资金是否合法?与腐败有多大的关系?如果合法化,今后如何监管?私募基金走到地上后,会不会成为一种市场力量?这些问题,对于在证券市场发展上还没有足够经验的决策层来说,都是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近期不断发生的民营企业家“出事”的事例,为私募基金合法化的“流产”提供了另外一种注意。私募基金的出身和民营企业家的发展历史一样,都有不少“灰色”的痕迹。换句话说,中国的私募基金,同样存在着“原罪”问题! 私募基金未来向何处去? 写到这里,笔者不由得想到去年底安邦的分析师曾发表的一个观点——国内证券监管机构在私募基金问题上的反应太慢。在中国市场上,以完全合法的形式进行受托投资管理活动的机构,其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市场发展的需要,这就导致“私募基金”大量出现。说到底,还是一个允许什么人在市场中进出的问题,这对于一向以市场化为己任的中国证监会,在这个问题上似乎步伐太慢。去年底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关于规范证券公司受托投资管理业务的通知》,也是特别为证券公司防范风险准备的,但是,私募基金的风险还是没人管。当时安邦的分析师判断,明年有望出台的《基金法》能否给私募基金一个合法的地位,还是个未知数。遗憾的是,这一切居然被不幸言中。 但是只要有利益的驱动,即使暂时没有合法地位,也不能阻挡私募基金的脚步。从香港市场传来的信息就显示,不少开始挂上国际化名义的私募基金还是获得了不少客户,包括香港本地的一些资金也在加入,反映出市场这方面的需求还是很实际的。市场人士认为,目前许多私募基金的管理人由于其收入并没有完全公开地合法化,反而可能为一些借私募基金之名骗人敛财的行为创造便利。 从现状来看,私募基金的投资人,目前主要是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人富豪,私募基金的灰色状态使得部分国有企业的领导铤而走险,融出资金投入私募基金并将投资所得中饱私囊,私募基金合法化的过程,当然也就是这部分投资人不法收入的合法化过程。既然市场上对资金管理有如此旺盛的需求和驱动力存在,私募基金的规范化就始终是个问题。未来的私募基金会如何发展?大概会有这样两种可能:一是继续保持这种地下身份,按照过去的方式来运作。不过随着外资券商的进入,以及国内其他机构投资者以及基金(如社保基金)的进入,私募基金继续以“绿林响马”的身份在市场中博弈。但是,估计它们操作的难度将会增加,不过,仍然有机会把一些基金杀得大败。二是决策层在不久后立法,通过立法将私募基金“转正”,使它们化暗为明。这样,私募基金将首次拥有法律地位,也能堂而皇之地进行操作。不过,过去一直习惯于在暗处操作的私募基金,是否适应这种阳光下的操作?是否对政策有足够的信任?还是个未知数。不排除有这种可能,在“见光”的短期内,私募基金会出现不少的资金转移。但在适应期之后,会有新的资金会加入私募基金的行列。 从目前的政策迹象来看,将私募基金合法化的可能性较大,因此,私募基金的“转正”,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