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资金相继涌入 老基金公司急觅生存之道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 07:47 中国证券报 | ||||||||||||
记者 齐轶 工银瑞信第一只基金的首发募集尚未结束,近期又传来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宣布成立、建行发起组建建信基金公司的消息,传说中的业界“恐龙”——银行号基金几乎是前后脚地杀入了基金业。除此之外,保险系基金公司的设立也如箭在弦上,势不可阻。
面对已然开闸、来势汹汹的银行系基金、保险系基金,业内微弱均衡的生存状态已被打破,基金行业格局变换就在眼前。现有的基金公司作何应对,在即将来临的洪水中何处找寻自己的诺亚方舟? 趁早抓住外资的手 嘉实基金管理公司的总裁赵学军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当山洪即将爆发时,一只小蚂蚁的生存之道何在?它竭尽所能地爬上眼前的山丘上是否就能幸免遇难?对于一只有远见的蚂蚁而言,此刻更明智的办法是赶紧找到一片树叶然后爬上去。嘉实基金以行动演绎了自己版本的“蚂蚁故事”。2005年3月,嘉实宣布了与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的战略合作关系,成为国内最大的合资基金公司。年管理费收入3亿以上,日子过得最为富足的嘉实选择合资,一时在业内激起剧烈反应。 虽然一直处于行业领先状态,赵学军考虑得更多的是眼前的竞争优势还能保持多久,如何在以后的发展中更上层楼?因此,嘉实选择牵手旗下管理着资产达5360亿欧元、在规模以及投资产品的质量和广度上均为全球领先的德意志资产管理公司。 除了嘉实,不久前,长盛基金管理公司透露其希望引入境外合作伙伴。6月间该公司督察长曾向媒体表示,长盛基金与新加坡星展银行已进行了长期接触,双方高层也进行了互访。据了解,目前合作事宜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中。 截至2004年年底,国内已有13家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占已成立基金公司数量的28.89%。背靠着一些有着几十、上百年资产管理经验的国际资本“大亨”,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合资基金公司已抢到了一个有利位置。 独立的生存之道 在嘉实、长盛们积极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时,更多的公司则是按兵不动。对此,一位大型基金公司高层人士戏称“就好像一个女孩子,在其发展道路上,她总要面对‘独立打拼’还是‘嫁人’的抉择”。 该公司似乎还不急着“嫁人”,其总经理表示,现阶段的工作重心放在学习先进技术,完善制度和流程,加强管理能力,加速国际化进程,力图通过走自我发展的道路来实现进步。虽然没有投靠银行或是引入外资,这家基金管理公司在产品创新上倒是不断有神来之笔,其管理规模也不断逆市增长。 面对来势汹汹的银行系基金,易方达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叶俊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尽管旗下基金投资业绩出色,但其规模增长速度在“银行号”基金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银行基金的某个产品就可能发行到千亿以上,这样的速度远非现在的投资基金可比,对现有的基金公司的挤压是极大的。” 但叶俊英并不认为没有实力机构背景的易方达除了投靠银行外别无出路。他认为,独立的基金公司想要生存下去,必须有独立的风格,独立的客户群,必须在细分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叶俊英预期在传统银行体制适应市场之前,还有三四年的快速发展时机,易方达希望努力抓住时机争取自己的发展空间,成为有独特企业文化和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 业内专家指出,那些本身具备一定实力和积累、公司法人治理完善、自身管理水平高的本土独立基金公司在竞争中有发展并壮大起来的可能。该人士认为,企业持续健康地发展,最为关键的是法人治理,而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又是人才资源。如果国内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结构能更加稳定,管理层持股的政策未来能有所突破,基金公司中“人”的潜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出来,独立的基金公司就有机会与其他任何形式的基金公司一较高下。 我该如何活下去 如果说那些有“封闭”式基金垫底,在几年的市场磨练中积累下了实战经验和资本金的老基金公司还能奋力一搏,那些新成立的公司面临的境地更是岌岌可危。 刚刚成立的新世纪基金公司“诞生”之初就不得不面对银行、合资、老基金等多方势力的挤压,如何生存就是最为现实的问题。公司董事长蒋钢表示,新公司会更加强调用特色服务来赢得市场,增强竞争力。蒋钢进一步解释,在国外成熟市场,基金公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要面对个人投资者,另一类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对于银行系基金而言,他们拥有丰富的渠道资源,在面对个人投资者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最有可能发展为主要针对个人投资者的基金公司。而非银行类基金公司,渠道上的劣势会促使他们朝个性化服务方向努力,从而更适合为机构投资者服务,为其提供量身定做的差异化服务。 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基金公司核心业务包括“投资”和“营销”,“投资业绩”影响到一个公司发展的好坏,而“营销”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存亡大计。在国外成熟市场,有的小基金公司业绩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它没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宣传,没有更多的代销渠道,其规模扩张存在很大的困难。 对于一些尚未解决生存问题的小公司,该人士认为,他们将来更多的可能是被其他有渠道优势的机构收购,或是被外资收购。“市场就是这么大,竞争的结果就是你死我活。”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