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突破百亿 上证50表现强劲惠及指数基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31日 19:4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李佳 上海报道 指数基金独自绽放 日前,华夏基金旗下的上证50ETF规模达到100.13亿份,突破百亿大关。ETF指数基金的规模扩张速度非常快,截止到今年6月30日,上证50ETF的规模为90.13亿份,而第一季度
自6月上证综指跌破千点大关以来,上证50指数的表现一直强于综合指数。连续1个半月,上证综指上涨了1.23%,深圳综指下跌了3.39%,而此间,上证50指数却累计上涨了超过6.87%,上证180指数和深圳成份股指数分别上涨3.23%和3.41%。在所有股票型基金中,直接受惠最多的当属指数基金,尤其是跟踪上证50指数的指数基金。 同样,另一只跟踪上证50指数的指数基金——易方达50指数基金的份额净值增长率也有出色表现。 据基金评论人俞晓筠对6月3日以来连续6周的数据跟踪情况来看,易方达50指数基金份额净值提高了11%,排在所有基金份额净升幅之首。在非指数类的股票型基金中,只有鹏华普天收益、富国天益价值、嘉实服务增值行业等7家基金的份额净值增长幅度超过了9%。 “股权分置改革试点的进行以及全面展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给ETF基金带来较快的净值上涨空间,引发套利机会;另外,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对未来抱有长期的良好预期,在目前的情况下,选择跟踪指数的基金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这也是上证50ETF规模攀升的主要原因。”一位券商基金研究员分析说。 谁在追捧指数基金? “在今年6月,保监会召开的保险资金运用形势分析会上,有一些保险机构的代表明确表示绩优股、上证50和上证180指数成份股将成为下阶段各家保险机构建仓的首选目标。”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同在今年6月,保监会就《保险机构投资者交易对手风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各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征求意见。据悉,这份《征求意见稿》对保险机构的基金投资做出了紧缩性的规定——不仅对基金公司限定了门槛,还对开放式和封闭式基金入选保险机构投资组合:对于折价率高于20%的封闭式基金,保险公司投资该基金份额不超过该基金发行份额的1%,折价率在10%-20%之间的,保险公司投资该基金份额不超过该基金发行份额的2%。 一位券商基金研究人士说:“保险公司对指数基金的投资也不是没有可能。” “指数基金分为加强型指数基金和完全复制型指数基金。加强型指数基金大多数采用指数中的指标股,也有意对个别成份股作一些调整;完全复制型指数基金则完全跟踪指数,被动投资,与指数的误差率很低。看中股市上涨潜力的机构投资者,尤其是大的保险公司,相信指数会上涨、看重指数中指标股的成长性却又不相信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最好的办法是选择一两只指数,让基金公司直接跟踪,在不考虑基金公司选股能力的前提下分享收益。”一位基金公司的人员表示。 这很符合目前保险公司的心态,既对投资封闭式的损失不甘心,又不愿放弃通过基金对股市的投资。而基金公司的实际表现也让保险机构对其选股选时能力表示质疑。 从2005年基金二季度季报显示的信息来看,目前基金的操作策略和对后市的判断都有着较大的分歧。对于宏观经济环境、股权分置改革对市场的影响以及上市公司业绩的变化都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基金经理的操作思路并不统一。另外,由于市场机制的局限,基金并没有理想的避险工具来应对投资可能出现的风险。 “曾有数据对上证A股指数走势、基金持股比例长期跟踪发现,上证A股指数与基金持股比例出现的拐点几乎都在同一时点,也就是说变化基本相符,并没有出现基金领先于市场的上涨或下跌进行增仓和减仓的行为,而更多地表现为随着指数的上涨而逐步加仓,随着指数的下跌而减仓的行为。因此,也就是说基金的选时能力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么高,整体的投资行为仍然表现为追涨杀跌。”一位券商基金研究员认为。 “指数产品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是一种垄断性资源。”一位基金公司产品经理说,“市场上就这么几只可以跟踪的指数,证监会自然也不会批准每家公司都发一只跟踪上证50指数的指数基金产品,否则产品的重复性太大。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恐怕意义不仅在于完善产品线,满足特定客户的需求,更是一种抢占指数资源及市场先机的作用。” 他表示,指数基金的业绩透明度比较高,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所以很多机构投资人比较喜欢投资指数型基金。其次,它的资产组合的流动性比一般集中持股的基金更好基金资产净值的真实性更高。第三,指数基金一般采取买入并持有的投资策略,交易的手续费支出会更少,因此对投资人收取的管理费也比较低,长期持有的成本优势很大。 “从成熟市场来看,指数基金的实力还是比较强的,当然,ETF是指数基金的一种,就国内来看,ETF是指数基金里最有前途的产品。”一家基金公司研究人员向记者表示。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