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环球基金 > 正文
 

现金获利主义者浮出水面 对冲基金狼群狙击港股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4日 15:45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现金获利主义者浮出水面对冲基金狼群狙击港股

对冲基金狼群狙击港股(图片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渐渐浮出水面的大批“美洲鳄”、“欧洲鳄”都是追逐快钱的高手,他们没有TCI的超酷外形,也没有索罗斯量子基金翻江倒海的霸王气度,他们是完全的现金获利主义者

  本刊特约作者 徐迅/文

  除英国对冲基金TCI入股香港3家地产上市公司股份外(详见本刊《TCI蝗虫掠夺式投资
横扫香江》),市场消息频传对冲基金的到来,美国对冲基金Stark Investments在12月16日以平均每股2.632港元增持李嘉诚旗下声势浩大的REITS泓富产业信托(808.HK)1100万个单位,涉资2895万港元,持股量由7.18%升至8.05%,成为最大单一股东。

  香港联交所资料显示:在泓富IPO其间,这只对冲基金曾以每股2.16港元低价买入其7.18%的股权。TCI的示范效应吸引了大批学徒的模仿。

  但与TCI“点石成金”,股价纷纷上涨四成的“金手指”效应相反,自上市以来,泓富股价一直盘跌。截至12月21日收盘,泓富收平报2.45港元。

  而同时,厦港国际(3378.HK )12月21日表现凌厉,以全日高位1.63港元收市,升10. 884% ,总成交3.54亿港元。原因何在?因为TCI入股了。

  OZ Management在香港沉浮多时

  而OZ Management也在香港崭露头角,最令人侧目的是,现时资产总值计为美国第8大对冲基金的OZ Management在李嘉诚长实分拆泓富上市前招股时,以每股2.18港元认购了8974.5万个单位,持股比例占7.17%。

  泓富上市首天价格大幅上升至最高的2.9港元,由于没有禁售期的限制,仅仅1天,OZ Management以平均每单位2.72港元,沽出所有8974.5万个单位,这一短炒,暴赚约4846万港元,回报率超过20%。热钱落袋,抽身离去。

  而被对冲基金血洗过的泓富,之后股价再也没有起来,12月27日收报2.45港元。

  细细察看,在香港运作的国际对冲基金数目越来越多,新上市的中国第三大汽车集团东风汽车(资讯 行情 论坛)( 489.HK) 便获得美资对冲基金OZ Management在配售时投资,12月7日上市当天在二级市场OZ Management又大批以每股1.729港元增持900万股,涉资1556港元,公布的数据显示,这只“美洲鳄”持股量由1.215亿股(4.89%)已增持到1.305亿股(5.26% ),因12月9日东风汽车行使超额配股权,持股股数不变,占H股股权摊薄至4.57%,目前股票升势不错,东风汽车12月15日股价创1.97港元新高,收报1.91港元,较招股价涨了接近20%,升破2港元也有希望。

  OZ Management对冲基金获利甚丰,它除了对新股用大额资金猛炒一顿,对二、三线热门股也喜欢大进大出。

  它在香港的旗下两只基金:OZ Asia Master Fund和OZ Master Fund很活跃,活动记录颇多,根据交易所资料,OZ Management在港持股逾5%的股份不多,主要有英皇(中国)(资讯 行情 论坛)(296.HK)(最新持有8.03%),锦兴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275.HK)(最新持股5.4%)及保华建业(577.HK)(最新持股5.2%),而且这3只股份都是在过去三四个月间,才增持至5%以上,而鞍钢(347.HK)是该公司过去1年多以来首只持有逾5%的国企股。

  OZ Management曾经留过痕迹的公司还有不少,如中国特钢(2889.HK)、泰山石化(资讯 行情 论坛)(1192.HK)、盈大地产(资讯 行情 论坛)(432.HK)、祥泰行(资讯 行情 论坛)(199.HK) 等热门股都有踪迹,每次都潜龙入海,都有好的收益。

  他们紧跟潮流,在澳门豪赌股狂热的时候,英皇在2005年初注资供股后,已有3大外资基金持货,美资OZ Management、德国商业银行旗下之亚洲基金、及Artisan伙伴基金纷纷现身,持股量分别为7.49%、6.02%及5.27%。

  动物凶猛 对冲基金个性多面

  我们来看看美国对冲基金凶狠的一面,2005年2月-3月,港股国企指数在5000点关口呈现剧烈波动,走势未明,鞍钢却一度升到 5.1港元新高,原因很简单,OZ Management基金在短短5个交易日内,斥资1亿多港元狂扫鞍钢逾2000万股,支持这只股票持续上涨。

  它的做法很简单——在2005年2月24日以平均每股4.75元增持鞍钢366万股,使持股量首度突破5%,依照港交所惯例作出申报,在3月1日及2日,OZ Management分别以平均每股4.95及4.93港元,进一步增持鞍钢,使持股量跃升至7.04%(6267万股)。

  虽然因为经营业绩不俗,2005年首季度股价累计已上升约30%,但OZ Management毋惧风险,积极增持。而鞍钢创出5.1港元新高后也急速回吐,收报4.75港元,低于OZ Management最近买入价,但美国基金看好公司的未来,还是吸引后来者积极跟上。

  凶狠的还在后面,OZ Management在2005年6月1日及6月10日,突然两度大手笔减持鞍钢,每次减150万股,每股平均价分别为3.74元及3.81元,在短短10日内,净减持鞍钢约1150万股。因为抛售价偏低,给人“止蚀逃离”的感觉。

  但有消息说,OZ Management在新加坡做了对冲,本刊无法进一步尽知其详。

  截至12月27日,OZ Management抛售一部分股份后,还持有鞍钢5.85%。这只一点也不甘寂寞的基金动作粗野,态度蛮横的外表,已经给市场留下深刻印象。但这还不够完整。

  2005年10月香港地产股势头看跌,普遍被抛售,OZ Management则显示出独特的判断:继续看好香港地产股,在10月10日,以平均每股2.35港元,增持电讯盈科(资讯 行情 论坛)(8.HK)旗下地产旗舰盈大地产(432.HK)58万股,持股到5.02%,成为继电盈以外最大的单一股东。

  2005年11月1日,上海置业(资讯 行情 论坛)(1207.HK)表示同意向摩根士丹利等4家机构投资者发行总额为3.86亿港元的5年期可换股债券,所得资金将用于购买土地及赎回2005年5月份发行的2009年到期零息债券所需的现金交付。

  这批可换股债券年息为3.5%,初步兑换价为1.35元,较该股10月20日停牌价有18.4%溢价。若可换股债券悉数兑换,可换为约2.86亿股股份,占公司已扩大股本的15.92%。

  迷雾笼罩中,大家都以为主要买家是摩根士丹利,实际上,大摩只是牵头行,还包括瑞士银行、OZ Management旗下两只基金。在3.86亿元融资中,大摩、瑞银只占1.4 亿元,反而OZ Management旗下OZ Asia Master Fund和OZ Master Fund一起持股2.455亿元,如果按照行使价1.35港元兑现,再加上中国

房地产热的行业背景,这一批可换股债券实有很好的上升空间。

  OZ Management躲在幕后,这一次,它不做出头鸟,有点出人意料。外在的含蓄掩盖不了本性:对利润的爱好远远大于对其他的追求。

  对冲基金经理们

  而OZ Management对冲基金在2004年对冲基金排行榜中,以80亿美元管理资产规模位列全美第11位,由高盛出身的Daniel Och于1994年创办,只要看看Daniel Och在2003年的排名和收入就可以知道OZ Management的经营状况。

  在全美10大最能赚钱的对冲基金经理榜中,Daniel Och排名第9位,年薪达到1.5亿美元;排名榜首者为乔治#zhPoint#索罗斯。2003年,美国25名薪酬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平均所得超过2亿美元。

  最新的排名也在变,显示这个高热度行业的超级刺激:2004年美国ESL投资公司的对冲基金经理Edward Lampert压倒索罗斯,其薪酬预计在10.2亿美元,有史以来第一次突破10亿美元大关。

  Edward Lampert何德何能,拿到10亿美元?原来他掌管的对冲基金管理超过100亿美元的资产,2004年帮助美国零售商Kmart收购同业Sears Roebuck & Co.大获其利,令市场跌破眼镜。而华尔街正在从这些崛起的对冲基金中赚钱。虽说对冲基金要收取1.5%的管理费并分享投资者20%的利润,对于那些追求高回报的机构资金来说,仍然魅力不减。据说,美国许多退休基金都希望能够获得8%以上的回报,而这是证券市场很难满足的,因此它们选择了对冲基金。

  而通过大量、频繁的交易套取巨额利润的对冲基金对广大亚洲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还是一个新鲜事物。

  乐观看法是:它们有利香港股市发展,令人反思市场常规中的公认运作模式与局限。事实上,往往正是这些常规,令投资者和社会整体的利益受损。

  近期

中航油在新加坡炒期油事件,更印证了任何欠缺透明度和管理欠佳的市场,对信息不对称的投资者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传统智能是:当有怀疑的时候,便要迅速斩缆。对冲基金有助提升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性,增加整体交投量,它积极把握价格异常的状态伺机获利,最终间接令市场失衡消失,大大改善市场运作。

  2005年9月底的一群亚洲对冲基金经理人在香港搞了个私人派对,当时冠盖云集,猛人如云,个个都是高手和能人,热舞和激情之外,很多东西都在蕴藏力量。这个会议的标题叫“对冲基金狂热来到亚洲”,更显示不平凡的一个季节即将来临。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369,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