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环球基金 > 正文
 

欺诈丑闻不断 美设法给对冲基金套上紧箍咒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 09:14 证券时报

  欺诈丑闻不断,众多麻烦缠身美设法给对冲基金套上紧箍咒

  □本报记者 郭蕾

  对冲基金因其高风险和高回报吸引大批富有的私人投资者,并且获得了快速的成长。然而,对冲基金出现不少欺诈投资者和其他问题引起了美国证交会(SEC)和美联储的注意,他
们设法收紧对对冲基金的监管。同时,其他研究机构纷纷呼吁加强监管,提高对冲基金的透明度。

  欺诈丑闻频现

  有人曾说过,对冲基金的一些经理们完全可与某些声名狼籍的律师媲美。最近,这群拿着高薪又不大受监管约束的对冲基金经理们,再一次因为高企的油价和混乱的内部治理而受到大家的指责。

  上周,纽约法院判Bayou基金集团创始人兼财务总监长期进行财务造假罪名成立。这是美国证交会过去5年来调查出的最大案子。其影响波及全球,许多原本应该十分在行的国际知名机构客户竟然完全没有察觉到它的造假行为,J.P.摩根旗下的Spinnaker基金就是Bayou的一个客户。

  潜在的忧虑还很多,两家声望极高的基金管理公司Man集团和Gamco投资者负责人都受到了指控。一家破产的对冲基金公司PAAM最近就起诉Man集团,指Man集团的期货经纪没有让其了解其高级雇员的投资活动。Man金融还涉嫌帮助PAAM隐瞒了1.75亿美元的损失。Man表示,公司正在接受监管机构的调查。Gamco投资者的负责人马里奥·戈伯里则被两位私募基金的控股投资者告上了法庭,指他掠夺了公司的财富,没有履行信托责任和欺诈小股东。

  但令人忧虑和更普遍的问题是今年该行业增长的放缓。有统计显示,在欧洲,今年上半年对冲基金资产仅增加了9%,而去年全年的增幅是50%,今年上半年美国对冲基金资产的增幅也不过9%。富有的私人客户对对冲基金的热情已经冷却,过去为追逐高回报一涌而上的机构投资者,如今对对冲基金也已经失去了兴趣。有调查显示,欧洲机构投资者表示将投资对冲基金的百分比从2004年的19%大幅下降至今年的8%。

  加强监管刻不容缓

  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市场参与程度来看,今天的对冲基金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影响力都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对冲基金与

证券市场的关联度明显增加;而且,事实上,不同的投资战略的本质看起来大多大同小异;另外,许多对冲基金的操作是没有现金流的,它们通常是评估一段时期的投资回报,进而使回报波动更为平缓些。对冲基金的规模已经非常大,同时与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已经成为整个金融体系一个新的风险源。

  对此,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就明确表示赞同。

美联储正试图消除迅速发展的信贷衍生品市场中大量的暗箱大宗交易,对冲基金已经成为比投资银行更难缠的“对象”。在交易未确认,或交易一方(通常是对冲基金)单方面将交易转给第三方的情况下,会存在什么风险,风险在哪里都很难判断。本周,银行将向美联储提交一份计划,要求对冲基金客户按照常规的交易流程,在美国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电子交易系统中完成整个电子交易。

  由于投资者及监管机构都开始提出更为严格的要求,金融系统中这个著名的阴暗的角落将变得更加透明。共同基金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急速增长后,最终被迫增加了信息披露提高了透明度,对冲基金估计将步共同基金的后尘。除了高端投资者之外,越来越多的中产阶级直接或通过投资基金甚至养老基金流向了对冲基金。就连对冲基金的操作手法,也越来越体现不出其过人之处:长、短仓持股战略已经成为当今最主流的投资风格。

  从明年2月开始,美国大部分对冲基金投资顾问将必须在证交会注册,尽管他们提交的资料不会向对冲基金经理的那么详细。而更有效的信息披露压力还将来自市场本身:尽管难度很大,但知名基金评价机构晨星正积极争取给各大对冲基金提供评级。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45,7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