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环球基金 > 正文
 

对冲基金:监管制度大大滞后 繁荣背后危机四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6日 08:09 金时网·金融时报

  FN记者 陶冶

  应该说就在不久以前,对冲基金还仅仅是富人俱乐部里讨论的话题。运作这些基金的都是华尔街上最精明的交易商,客户则个个身价不菲。多年来,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近乎匪夷所思的贸易技巧,对冲基金在风云莫测的市场中如鱼得水,成为巨头富豪们的投资法宝。

  然而如今,对冲基金的富人俱乐部标签正在日益模糊,特别是养老基金和共同基金的大举进入更是使得数以百万计的中产阶级得以踏入对冲基金的神奇领地。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弗吉尼亚退休体系最近在对冲基金方面的投资就增加到了16亿美元,约占其总资产的4%;巴尔的摩市消防与警察雇员体系去年投资8000万美元购买对冲基金,巴尔的摩公共雇员退休体系则将其5%的资产、总计约5500万美元用于对冲基金的投资。养老基金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传统股票和债券市场投资回报的走低。为了确保能有足够的现金支付退休人员,许多养老金管理机构立下了年收益8%以上的军令状,这迫使他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投资工具或途径。

  多元化投资主体的进入使得对冲基金的规模不断壮大。据对冲基金研究机构统计,1990年世界上共有约600家对冲基金,总资产约380亿美元;而今天全球共有8000多家对冲基金,管理着总计逾1万亿美元的资产。另外,目前对冲基金参与的交易差不多已经占到纽约证交所每日交易量的一半——种种迹象表明,对冲基金正在日益成为主流投资工具。

  然而,与对冲基金迅速成长形成鲜明反差的却是监管制度的大大滞后。到目前为止,人们始终难以获知有关该行业的可靠数据。一些监管机构表示,对于对冲基金如何投资、基金经理借入了多少资金以及大量基金同时投资失败可能引发的后果,他们还没有清晰的概念。最近,美国证券与交易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制度,要求绝大多数对冲基金经理履行注册手续,但并没有要求他们像共同基金经理那样披露具体的投资动向或途径。这就决定了对冲基金背后隐藏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而“未知”就意味着最大的风险。从对冲基金本身的运作来看,其赚钱方式就是冒险,而且通常是拿借来的钱冒险。基金经理们在各种各样的市场中下注,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商品、期权和衍生产品市场以及所有上述市场的随意组合。

  对冲基金趋于主流的发展态势、透明度的缺失以及监管制度的滞后使得监管机构越来越担心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濒临倒闭的一幕会重新上演,要知道这一事件在当时威胁到了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

  这种担心绝非杞人忧天。特别是眼下对冲基金的回报已经开始走软,投资者同时撤资的危险并没有想象中的遥远。一旦这些基金无法筹集足够的资金以满足投资者的撤资要求,则有可能引发严重的流动性危机。据对冲基金研究机构提供的数据,到目前为止,今年对冲基金的平均回报率在4.1%左右,远远低于过去15年来年均15%的回报率。一些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似乎已经开始了撤资计划,这无形中加大了整个行业的稳定性风险。特别是最近一系列报告显示,投资者投资对冲基金的速度正在逐渐放缓。上个月德意志银行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今年投资者计划投资于对冲基金的资金总计为400亿美元左右,仅为2004年的三分之一;而据特利蒙特资本管理公司提供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用于对冲基金的投资大幅减少,新增净资产额由246亿美元下降至116亿美元。

  除了流动性危机以外,人们还担心利率的快速上调以及最近一些企业债券的同时降级可能会导致部分基金损失惨重,特别是那些对利率走势作出错误判断或者大量持有与企业债券密切相关的复杂证券的基金公司有可能会方寸大乱。

  当然,历史的教训也让人们十分关注对冲基金的借贷状况。LTCM1998年之所以濒临崩溃,原因就在于该公司借入了相当于其总资本一百倍的资金并将其投资于价值1万亿美元的复杂衍生品合同。在其无法履约时,联邦监管机构不得不组织华尔街的大公司紧急注资36亿美元,避免了LTCM破产所可能导致的严重金融后果。此次在借贷风险的问题上,华尔街风险管理机构的高管们向监管机构保证,他们有着严格的保障体系,不会容许对冲基金的损失给各自机构带来过大冲击。同时,这些高管表示,他们会严格限制提供给对冲基金的借贷资金。但是,对于监管机构来说,这样的保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信赖还不好判断,毕竟如今的华尔街对于对冲基金的依赖程度已大大加深。

  因此有专家认为,熊市当道之下,虽然对冲基金可能会利用其特殊的投资结构给投资者带来传统共同基金无法提供的利益,但对于大多数养老基金和大学里的捐赠基金来说,眼下可能并不是投资对冲基金的理想时机,投资者有必要保持谨慎态度。

  爱问(iAsk.com)
  对冲基金 相关网页约54,784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