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

   自古以来甘肃就是中国政治经济版图上不可或缺的部分。因为丝绸之路的核心节点区域,河西走廊曾经光耀四方。是古丝路上从长安出发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

  登基不久年轻的帝王刘彻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在此之前,包括刘彻在内的所有汉代帝王,对于这条通道一无所知,河西走廊在他们心目中,陌生得就像另一个星球一样。但,历史注定,这条通道,将是一条不同寻常的路,一条联通人类文明的路。

  公元前139年,具有着非凡勇气,27岁的张骞从长安出使西域,张骞的所见所闻让地处亚洲东部的汉帝国视野大开,他们的目光已经可以越过巍峨的崇山峻岭,穿过河西走廊,看到了西域、中亚、南亚,一直到罗马帝国。从兰新铁路到兰新高铁,从古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河西走廊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岁月流转,这条黄金通道上曾经星罗棋布的古城关卡早已湮没在历史风尘中。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中亚四国、出席上海合作组织2013年峰会期间来到中亚,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不到一个月,习近平主席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2013年11月“一带一路”,写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河西走廊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迸发出了新机遇。   

发展工业

   而张掖市长黄泽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是张掖重新崛起的历史契机。之所以说重新崛起,是因为张掖在古代就是非常繁荣的贸易大都市。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甘肃经济在这些年并不尽人意。多半甘肃人也认为他们所处地区的自然环境较差,又出于内陆深处,人的思想意识薄弱,导致甘肃贫穷落后的局面。

  历任甘肃领导无一不想把甘肃发展起来,快一点摆脱经济社会的落后面貌。但几十年过去了,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良好的愿望终究没有完全变成现实。在你追我赶、百舸争流的形势下,甘肃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分量、在人均收入方面的名次,反而有越来越轻、越落越大的趋势,形势不容乐观。

  今年全国两会上,甘肃省省长刘伟平回答甘肃经济问题时称,甘肃作为传统老工业基地,重化工结构和原材料为主的特征明显,去年我们感受到的下行压力更直接、更严峻。

  过去几十年的甘肃经济,主要依靠于农业和传统工业,是一个以生产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老工业基地,经济结构“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特征明显。传统的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矛盾日益凸显,一些地方程度不同地出现了生态危机。而中国农业始终不是发家致富的好机遇,甘肃就开始大力发展工业。

新能源基地

  而甘肃省委、省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做出重大战略决策:把新能源产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性产业,以新能源产业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截至2012年6月底,甘肃省风电发电装机容量从2002年的1200千瓦增加到570万千瓦,风电装机跃居全国第二位;光伏发电从无到有,达到150兆瓦。一个规模化的、以风力发电为主的大型新能源基地在酒泉初具雏形。

 在建设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方面,甘肃目前的光电装机容量已超过五百万千瓦,风电装机容量已超过一千万千瓦,这是国家的新能源基地。同时还有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基地。此外,甘肃省还要构建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次区域合作的战略基地,这是中央给甘肃在向西开放的一个重大的战略定位。

 当然,甘肃省也梳理出在“一带一路”工作要点。包括六大工程:生态、产业、能源交通、基础设施,贸易、技术合作。“这些东西,我们最后形成甘肃省委的一个文件,主题是甘肃省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甘肃段建设的一个总体方案,这个方案已经以省委的正式文件下发了。”甘肃省委宣传部长连辑说。

发力自贸区

   建设自由贸易区是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段,甘肃应该抢抓历史的机遇。甘肃具有交通区位优势,兰州是亚欧大陆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的国际大通道和陆路口岸,兰州新区更是甘肃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有力抓手,要让新区发挥增长极的作用,策马迎西风。

   为什么甘肃要设立自由贸易区?中国的贸易最早就是沿着甘肃这条古丝绸之路通向世界,在西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之前这条通道就成为商贾贸易的大通道,由于这条贸易通道经常受到匪患的干扰,抢劫商队货物,西汉时朝廷出兵、修长城、设驿站确保了大通道的安全畅通。

  作为中国西部最具有潜力的发展地域之一,在甘肃领导层看来,只有跟上国家战略,当好东道主,做好运动员,办好主场地,让甘肃段动起来,设立新的起跑点,建好运动场馆,培育一批由企业为主题的“运动员”,利用主场,参与经济、文化、旅游、教育、科研等各项领域的“赛事”竞争,引入各经济要素,增强驱动活力。[详细]

河西走廊攻坚转型:金融血液必不可少

    河西走廊,古代“丝绸之路”的一部分,是古代中国同西方世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国际通道。在河西走廊的中间地带,金昌市因工业闻名海内外。和石油城大庆一样,金昌设市是在金川公司推动。这家拥有着世界最大镍产量的上市公司,给这座西北城市标上了独特的工业味道。

  近年来,全球经济萎靡不振,中国经济又处在调结构转型时期,工业和进出口业务受到很大的冲击。在金昌城西,有一个国家级矿山公园,几百层而上的台阶似乎印证着金昌一步步崛起的路程。爬至偌大的矿山雕塑前,放眼望去,这座城市一半楼宇一半厂房。   

  在中国经济高增速时代,房地产某种程度上成了地方政府“保命”的支柱产业。金昌城的东北角,一栋栋高层建筑正在开工,意味着这座城市正在前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南区域的厂房,机械化的运行着,这才是金昌的命根子。但金川公司也无法躲避中国经济转型之痛,受全球镍价制约,效益大不如前。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金昌到了需要转型的攻坚阶段。目前,金昌正在现在逐步加大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比如紫金花城、云计算中心等项目的落实。

  就在从河西走廊大通道的连霍高速转入金武高速,进入金昌城区时,巨大的广告牌上写着“紫金花城金昌欢迎您”。在金昌城区北部,一片花海正含苞待放。在当地民众看来,花城的建立跟领导的思路是有关系的。而老百姓对花城也拍手称好,“我们以后就是中国的普罗旺斯,又干净又漂亮的城市。”当地居民由衷地笑道。

   据悉,金昌正在举全市之力打造紫金花海。中国农业银行金昌分行车华称,目前金昌已经形成一条花卉产业链,而种植户也逐渐多了起来。在政策效应下,农行的业务也做了配套的拓展。“我们会给种植户放贷,而政府也给他们提供各方面的政策照顾,这样我们的风险就小了。”

  而在花城的背后,金昌更是在打造全国重要的数据中心。在最新的全国经济增速区域上,贵阳名列前茅,其转型的背后就是中国大数据之都的贡献。“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马云他们都来了,金昌的云计算中心将来会是个焦点。”车华说到。金昌建设云计算中心有着先天优势。一方面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利于数据存储,另一方面土地电价等成本相对低廉。车华称,“投资50亿左右的紫金云项目可能7月份就要动工,对农行来说也是好事。”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工业城市,金昌也将风光电产业定为推动经济转型的主攻方向。确立了打造千万千万风光电基地的建设目标。农行紧抓这一战略机遇,把服务对象锁定为飞速发展的新能源行业,为当地光伏发电企业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目前已投放贷款9亿元,帮助企业解决了装备采购资金短缺、项目建设流动性不足等实际困难。

  事实上,金昌还是离不开金川公司,因为它烙下的太重的印记。有色金属产业的贡献占金昌市GDP的60%和财政收入的80%左右,“一镍独大”的产业结构使得企业与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较低。近两年,金川公司不断创新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在金昌催生出了硫、磷、氯碱、煤、氟五大化工产业链。2013年以来,金昌市共组织实施了各类经济发展重点项目53项,总投资458.7亿元,占所有建设项目投资的45%。

  “在我们困难的时候他支持我们,他们困难了我们也要支持他。”车华称,目前金昌市有十多家银行,都与金川公司有着业务合作。虽然业内竞争激烈,但金川公司作为农总行直管客户,在企业困难时期,农行甘肃分行始终坚持“抱团取暖”的理念,主要负责人对其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一直不断对金川公司给予全力支持,与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除了城市的发展之外,甘肃一直给外界贫穷的面貌。受多种因素制约,贫困比重大仍是甘肃的基本省情,“三农”问题始终是甘肃各级党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车华称,为帮助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农行在产品上不断创新,支持“三农”发展。比如,推出集“融通、融资、融智、融商”于一体的“四融”平台和“双联惠农贷款”产品,着力解决“三农”领域产前缺资金、产中短能力和产后通市场的问题,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以缓解农民遇到的难题。   

  “我们压力很大,但能够对金昌发展做贡献是我们的追求。我现在经常要去企业看看生产状况,看看他们的风险,需要支持合作的我们就会千方百计的推进。”在车华看来,他的目标就是能够通过金融业的力量去推动金昌的转型发展。   

  而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去年以来,农行甘肃分行向交通、风电、光电等基础设施和能源开发等领域累计投放贷款180亿元。今年4月份,农行与甘肃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50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联手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6873”交通突破行动,成为首家签订协议支持甘肃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的国有银行。同时,通过大力发展投资银行业务,为企业提供债务融资、理财融资、股权融资、并购贷款、走出去贷款、银团贷款等多渠道融资70亿元,积极为上市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帮助企业走出去。

  目前,农行正在制定“一带一路”甘肃段建设金融服务实施方案,将出台更加契合的优惠政策,主动跟进国家战略,高水平谋划。农行甘肃分行将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建设,立足实际,加强顶层设计,制定专项服务方案,明确支持重点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密切与甘肃省政府以及各级职能部门的沟通联系,主动对接、分类筛选、积极支持政府规划的重大建设项目。

  主动依托重点项目,多领域推动。深入挖掘甘肃省基础设施、有色冶金、石油化工、装备制造、新能源开发等优势领域的潜力,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推动企业在互联互通、产业升级、并购重组、对外贸易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将兰州新区作为重点区域,争取总行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增强信贷投放的灵活性,助力兰州新区成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当前重点对接高速公路、铁路以及酒泉风电基地、陇东能源基地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孟德思旧 发自金昌)[详细]

甘肃: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

在中国的西部,有一个绵延千里的多民族省份—甘肃。甘肃,古属雍州,地处黄河上游,是古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路段,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商埠重地,也是中国通向中西亚以及欧洲的重要战略通道,具有承东启西、南拓北展的区位优势。

“坐中连六”的地理区位优势

甘肃拥有“坐中连六”的特殊地理区位优势。甘肃作为第二亚欧大陆桥的重要接点,是陕西、宁夏、青海、西藏、四川、乃至重庆向西开放的必经之地,在与中亚等国家的“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五通”中,具有得天独厚的通道优势。

商贾贸易大通道

中国的贸易最早就是沿着甘肃这条古丝绸之路通向世界,在西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之前,这条通道已经是商贾贸易的大通道。2000多年来,丝绸之路通道上的贸易往来络绎不绝。敦煌千佛洞的壁画和经卷证实了这条丝路带给西域各国的文化经济繁荣。

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并非一蹴而就,是中原王朝不断寻求向西发展的结果,而据有甘肃全境则是打通向西进发最关键的一步。张骞通使西域、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甘肃全境正式归属中原王朝管辖,意味着“丝绸之路”最终形成。

丝绸之路重镇兰州

兰州是丝绸之路重镇,自两汉以来,军队、使节、商队、僧侣、诗人,不断过往兰州,渡过黄河,西去东来。魏晋至隋唐时期,中亚的胡人组成商团,驱使满载商品的驼队,沿丝绸之路东进,来中国贸易,有许多人逐渐在经商之地留居。

河西走廊:丝路必经通道

河西走廊,自古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汇处,属于亚欧大陆桥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主体性地段,高速公路、铁路、航路畅通,沟通着中国东、西部。河西走廊地区在历史上是古代丝绸之路商贸必经之路,在过去2000多年中,它曾长期是中国商业发达、经济活跃地区。

再度崛起的古道

新中国成立后,河西走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逐渐成为河西走廊复苏的动力。驼队远去,兰新铁路又升化至兰新高铁,从丝绸古道至“一带一路”的兴建,中国的河西走廊再度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甘肃再度迎来崛起的契机。

全新的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使甘肃站在新的历史高度,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机遇。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提出,要打造“经济带”的“黄金段”和“钻石”接点。“一带一路”为中国构建了向西开放新格局。后队变前队,甘肃从过去相对落后的后方,变成了向西方开放的前沿。

构建新蓝图

面对机遇,甘肃确立了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向西开放的纵深支撑和战略平台、丝绸之路的综合交通枢纽和黄金通道、经贸物流合作的区域中心、产业集聚和合作示范基地、人文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将甘肃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段。

丝路经济带的黄金段

蓝图已就,甘肃着力提升内生增长动力,围绕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一大构想”,建设兰州新区、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中国丝绸之路博览会“三大平台”,实施道路互联互通、经贸技术交流等“六大工程”,强化兰白城市圈、酒嘉城市圈等“八大节点”。

与丝路沿线国家的密切合作

2014年甘肃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实现进出口16.86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22%,甘肃企业在中西亚国家投资设立16家境外企业,累计投资1995万美元,有8家企业在中西亚及中东欧12个国家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13亿美元。

与亚欧各国多领域的合作

目前,甘肃已经在白俄罗斯、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新疆霍尔果斯口岸设立了商务代表处,建立了特色商品贸易中心,按照“先易后难,贸易先行”的原则,促进与中西亚、中东欧国家多层次、多领域合作。

快速增长的进出口贸易

2014年,甘肃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中西亚、中东欧等国家实现进出口18.9亿美元,占全省进出口的23%。目前,甘肃在中西亚、中东欧等国家设立了114家境外投资企业,累计实际对外直接投资达32.26亿美元。甘肃给中国,给世界描绘了“一带一路”建设战略规划的愿景。

“一带一路”发展愿景

国家制定的“一带一路”《总体规划》和《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甘肃要发挥综合经济文化优势,加快兰州开发开放,形成面向中亚、南亚,西亚国家的通道、商贸物流枢纽、重要产业和人文交流基地。

快速发展的兰州新区

随着兰州新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综合屏障综合试验区全部上升为国家战略,甘肃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兰州新区作为丝绸之路上首个国家级新区,目前,新区已引进39家500强知名企业,龙头产业项目200多个。

综合保税区的建立

目前,甘肃开始建设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武威保税物流中心,开通了天马号、兰州号国际货运班列,进一步提升了兰州新区的辐射能力,着力建设立足中国西北、放眼全球的国际陆港,打造丝绸之路上一个耀眼的黄金节点。

“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

交通衔接不顺畅,成为制约甘肃发展的一大瓶颈。2015年,甘肃启动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交通突破行动,“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初现雏形。甘肃已开通兰州至迪拜国际航线,武威至中亚的“天马号”国际货运班列,敦煌机场也逐步开启海外航线。

未来的交通格局

甘肃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王繁表示,甘肃要在6年投资8000亿元人民币,建成公路、铁路共7万公里以上,实现公路、铁路、航路的畅通。开通欧亚高速铁路和国际班列,航路要覆盖全国省会城市、重要商贸旅游城市和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