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下6家公司,相对完整的锂电子材料产品体系,综合产能合计超过7000吨,居全球第一。
已有锂电池正极材料、电解液等完整锂离子电池材料生产线,具备“磷酸铁锂”生产技术并已经实现小规模量产,有一定技术优势。
杉杉控股当前正在与澳大利亚矿企合作开发镍钴矿产资源,向锂电池材料上游进军。
磷酸铁锂未量产,只是技术上跟踪。
天骄公司三元正极材料1200吨产能,市场占有率30-40%,2009年中150吨碳酸铁锂投产,另有180吨钛酸锂。贝特瑞新能09年碳负极材料产能是6000吨/年,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是1500吨/年。
锂电池的正负极材料生产。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采用固相法、火热合成法,申请7项专利,目前掌握部分标准制定权。
将与丰田合作开发电池级碳酸锂。
收购甘孜州融达锂业拥有“亚洲第一锂矿”呷基卡锂矿134号矿脉511.4万吨锂矿石的开采权,也控制了地下将近3000万吨锂辉石矿。
上游资源,与比亚迪间接挂钩。
采用锂辉石矿提取技术,技术已经有一定突破,年底出品,明年启动电池级碳酸锂项目。
从业内和部分科研所获得专业人才,正进行设备调试及竣工验收。
矿区环境恶劣,技术尚存不确定性。
控股子公司国泰华荣化工锂电池电解液产能2000吨和硅烷偶联剂2000吨。
锂离子电池中的电解液是锂离子电池必需的关键材料。
技术较好,占有率40%,毛利30%。
正兴建2500吨/年产能,年底调试生产,2010年有望达到5000吨。
控股66%的子公司森莱公司一直致力于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开发,2006年开发的“混合电动轿车用镍氢动力蓄电池组的研发”项目,被国家列为“863计划现代交通领域‘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
2009年下半年,森莱公司拟投资13.15亿元,用于年产3.63亿安时镍氢动力电池总成扩产建设项目。
市场还没有完全打开。
混合动力汽车镍氢电池用贮氢合金粉开发,贮氢合金粉是混合动力汽车的关键,而贮氢合金是镍氢电池的负极材料,是影响其电性能的关键。
居于上游资源环节。
有了一定产出,但是未通过用户认证。
正在与比亚迪商谈签订技术合作协议,由双方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开发动力汽车电池贮氢合金材料。
比亚迪是厦门钨业贮氢合金粉的用户之一,但采购量不足厦门钨业产量的10%,厦门钨业的市场还有待开拓。
我国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基地。拥有与世界同步的三大绿色能源技术——清洁能源、替代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已建成混合动力、纯电动、氢燃料和高效节能发动机四大核心设计制造工程中心。
位于终端整车生产环节。
技术潜力最大,依托“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可以充分利用北京市各大科研院所的最新技术。
已经获得北京公交集团800辆客车订单,与台湾成运签订75辆车订单,与广州新穗巴士签订30辆销售合同。
中信国安盟固利1500吨钴酸锂,500吨锰酸锂。
初级原料碳酸锂,正极材料,正着手电池级碳酸锂研发。
采用卤水法,只能生产工业级碳酸锂。
与成都开飞合资建厂,计划于2009年底生产出电池级碳酸锂。
西台吉乃尔盐湖,氯化锂储量为308万吨,但含镁量太高,提纯难度很大,生产工艺尚未理顺。
与比亚迪合资金辉公司生产锂电池隔膜。
隔膜是锂电材料中壁垒最高的一种高附加值材料,毛利率70%以上,占锂电池成本20-30%。
掌握了锂电池隔膜的生产技术。
金辉公司增资扩建锂离子电池隔膜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新增锂离子电池隔膜产能约542吨。
国内绝大多数锂电厂家都选用进口隔膜。
西藏矿业主要是开采扎布耶盐湖,用盐湖卤水萃取技术中提取碳酸锂,但技术不成熟,达不到电池级标准。
西藏矿业扎布耶锂业目前实际上已经停工,原计划2010年达产。
国内唯一一家能为镍氢动力电池提供配套原材料的企业。
动力电池中较为成熟,商业可行性较强,但空间不大的一种。
目前已经产出部分汽车动力电池,正送国内部分厂商测试,即将出反馈结果。
长远看,有被锂电池取代的风险。
控股子公司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项目转型生产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
公司对现有的生产线进行改造,以达到生产混合动力汽车用镍氢动力电池的目标。为此,公司还专门向内蒙古稀奥科镍氢动力电池有限公司借款用于该项改造,财务紧张。
新能源客车行业先行者,最早采用锰酸锂电池。近年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同时安凯还研制了混合动力客车和氢燃料动力客车等车型。
主要是终端整车生产环节,也涉及锂电池材料的生产。
当前纯电动客车开发品种最齐全,技术相对最成熟。
今年将达到批量化生产的规模;到2011年,安凯客车将建成新能源客车整车生产线。
底子薄,完全依赖新能源客车,风险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