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按钮

金融体系怎么了?

我国货币投放量世界第一 人民币外升值内贬值

近日,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现象引起广泛关注。生活中,不少人产生这样的疑问:人民币不是一直在升值吗?为什么现在买东西比以前要贵得多,人民币越来越不值钱,这不是贬值吗?人民币为何境外值钱国内不禁花 ?

到今年一季度末,广义货币(M2)已经超过100万亿元,而2002年年初为16万亿元,10多年中增长超过5倍。我国的货币总量与GDP之比已超过100%,我国的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二,大约为美国的1/3,而货币投放量比经济总量第一的美国高出1.5倍,位居世界第一。

货币市场今年6月份曾闹“钱荒”

从2013年5月份以来,金融市场的资金利率全线攀升。以三个月国债利率为例,5月7日,其到期利率为2.59%,6月19日升至3.39%,升幅高达30%;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更是狂涨,6月20日的拆借利率高达7.66%,比5月7日的2.36%暴涨了2.24倍。同期固定利率企业债券到期收益率也从2.35%陡升到6.97%,涨了近两倍。

社科院:我国金融监管改革面临七个重大问题

社科院10月8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报告2013》称,中国金融监管改革面临着1、 影子银行使监管体系难于应对,2、资产管理乱象引发信托业监管困境,3、民间融资监管亟待规范,4、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规则待完善,5、缺乏差异化的分类监管标准,6、金融安全网亟待完善,以及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新挑战七个重大问题。

金融体制改革有阻力吗?

我国金融体系缺陷:金融资源配置扭曲

中国拥有庞大的金融资产存量,然而,结构错配和方向错配不仅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扭曲,也产生了大量闲置资产和沉淀资产,如何通过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让如此庞大的金融资产真正发挥促进实体经济作用,怎样让“水”流向不同金融层次,流向经济体的末梢循环并提升产出效率,是摆在决策者面前最重要的战略性命题。

过去几年金融改革处停滞状态

“中国金融体系必须改革和开放。过去几年应该说中国金融体系改革的步伐是不快的,甚至是停滞的,应该说中国金融与中国经济在全球舞台上的角色是不匹配的,没有跟上中国经济发展的步伐,所以改革开放的任务非常重。”10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在一个论坛中直言。

周小川破格连任央行行长 意味着将推进改革

任职已超十年的周小川再次续任央行行长,这对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意味深长。多位分析人士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或将有涉及金融改革的新决策内容,周小川应是主导制定这部分改革计划的合适人选。

三中全会前瞻:金融体制改革阻力较小寄予厚望

新一届政府上台以来,随着大量行政审批事项的下放和取消,中国的金融改革步伐亦在各项政策中悄然加速。

专家建言金融改革

渣打王志浩:改革核心就是市场化

中国金融改革能够从欧美国家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就是对机制、体制实施有规划、有步骤的市场化,建立能够充分竞争的有效市场。“无论利率或汇率改革,还是自贸区试水和民营银行开放,市场化都是最主要的目的。”

国研中心张承惠:需处理好央地关系

目前,中国监管模式是行政管控模式,由于天然的特性,商业银行要保障资金的安全,不能够让存户发生损失。所以,未来发展的重点是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要靠市场波动化解风险,靠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将来政府和市场如何定位,这是金融改革面临的很大问题。

李稻葵:要紧抓商业银行改革

金融改革必须紧紧抓住商业银行的改革,目前120多万亿的金融资产聚集在商业银行,占GDP的250%左右,风险高度集中,在严格监管条件下的银行资产的证券化是现代银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国内商业银行的改革方向。

连平:金融改革开放和风险管理应同步

从国际经验上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时期,像泰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曾经就是由于离岸账户没有管好,大量的资金从离岸账户转到在岸账户,直接冲击国内市场。所以有关风险管理和控制确实还需要十分审慎的设计,即实施有限渗透的离岸金融模式,这样才能很好地控制风险,我们不能对一些国家有过的经验教训视而不见。

金融改革的可能路径

1、深化金融组织体系的商业化改革

一是如何逐步降低国有银行体系份额。可以考虑选择一到两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民营化试点,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现有金融机构重组改造;二是积极探索设立民间资本发起的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等;三是加快推进增加市场约束、降低道德风险的改革,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等。

2、强化审慎监管体制和危机处置能力的改革

监管套利的发生和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与监管政策、规定的不一致相关,这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这需要完善审慎监管的框架加以解决,特别是不同的监管当局对同类业务的监管政策,应该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监管标准应该有相应的协调性。

3、汇率弹性、利率市场化等要素改革

最近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立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货币政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中央宏观调控工具,要求金融监管与之相互协调,这样才能够发挥出预期的政策效益。

  未来,宏观金融政策框架也可能做出重大调整。由于中央银行在管理自己的资产负债表、吞吐基础货币上有了较多的主动权,就可以保证整个货币信贷的供应不会超出控制的范围,这时候放弃过去僵化的、效率低下贷款规模和贷存比的控制是有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