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本 |
中国 |
外部环境 |
美国贸易赤字 |
从1980年起,美国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到1984年高达1600亿美元。美国对日本贸易赤字实际上从1985年的940亿美元上升到1987年的1080亿美元。 |
2009年美国贸易逆差降至3807亿美元,其中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为3659.8亿美元。 |
美国财政赤字 |
1985年美国从净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结束了自1914年以来作为净债权国长达70年的历史。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1980年为2.9%,1985年升高至5.2%;同期,美国经常项目赤字达1245亿美元,占GDP的3%。 |
在截至今年9月30日的2009财政年度,美国政府财政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42万亿美元。报告还显示,2009财年美国政府财政赤字为二战以来最高水平,总额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比2008财年增加9620亿美元。 |
巴塞尔协议 |
1975年9月,第一个巴塞尔协议出台。1983年5月,修改后的《巴塞尔协议》推出。巴塞尔协议的实质性进步体现在?1988年7月通过的简称《巴塞尔报告》,其核心规定是银行资本充足率应大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大于4%。 |
2010年9月最新通过的《巴塞尔协议III》规定,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现行的4%上调至6%,由普通股构成的“核心”一级资本占银行风?险资产的下限将从现行的2%提高至4.5%。 |
内部环境 |
经济地位 |
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到80年代后半期,日本经济步入了令人眩目的顶盛时期。日本于1968年超过前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2010年8月16日早,日本政府公布第二季度产出为1.28万亿美元,略低于中国的1.33万亿美元。中国超过日本,成为紧随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
债权 |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根据日本银行公布的国际收支统计数据,1985年日本对外净资产为1298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一。 |
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资料,截止2008年9月末,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达到5850亿美元,从而取代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国。 |
货币政策 |
“广场协议”后,为了防止日元升值打击经济成长和造成通货紧缩,日本央行实行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官方贴现率不断调低,日本央行连续5次下调利率,利率水平由1985年的5%降至1987年3月以后的2.5%。日本政府从1987年2月到1989年5月一直实行2.5%的超低利率。而在1987年以及之后的几年当中,日本的广义货币(M2)增速达到两位数。 |
中国于2008年11月启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转向“积极”,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降息。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9.59万亿,同比多增4.69万亿元,同时M2增速之高史无前例。2010年2月M2增速仍高达25.5%,全年总体流动性依然较为宽松。 |
财政政策 |
日本1973年的石油危机使其经济陷入萧条之中,为了克服萧条,日本大量发放国债,债券市场的急速发展。1980年,财政赤字/GDP比重达到近5%左右,其后财政状况大幅改善,赤字逐年减少,为日本80年代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
中国为刺激经济增长,近几年财政赤字大幅减少,即使在大幅财政刺激的2009年,赤字占GDP比也只有2.2%,一直依然控制在3%的国际警戒线以下。 |
产业政策 |
1982年第二次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产业政策注重支持经济转换。1986年5月,日本发表了“面向21世纪产业社会长期设想”,提出以对外实现“国际水?平分工”,对内实现“知识融合化”作为产业结构的新发展方向。1990年代之后日本又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和“以科学领先、技术救国”的?方针。 |
2008年以来,中国为应对金融危机,出台了包括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在内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涉及钢铁、汽车、装备制造业、纺织、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业,出台了上百项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力求扩大国内消费、稳定企业生产经营、加快产业技术进步。 |
社会老龄化 |
日本刚好在广场协议签订的198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即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养老负担加重,拖累经济增长,而且威胁房地产市场需求。 |
2009年7月21日,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首届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所研究员张翼指出,人口红利将在今年达到最大的获利点,此后将逐渐减少。 |
经济类型 |
1970?年初,伴随着国内产能过剩,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面临瓶颈,日本经济增长方式逐渐由“投资主导型”转变为“出口主导型”。1981年开始,日本出口拉动GDP大幅增长,对GDP贡献达到23%左右,日本贸易顺差高启,出口依赖成为日本八十年代的发展战略。 |
德国联邦统计局公布的2009年贸易统计数据(初值)显示,年出口总额为8032亿欧元,相当于11,21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了18.4%,少于中国的12,016亿美元。中国的年出口额首次赶超德国,跃居全球首位。 |
制造业 |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制造业坚挺,其出口到美国的汽车、家电、半导体器件和机床等多种商品,在美国市场上占据了不小市场份额。 |
近期有分析评论称,中国明年或取代美国成制造业第一大国,美国在制造业产值方面连续110年雄居全球首位的历史,很可能就此终结。 |
房地产市场 |
在80年代末,日本的土地财富已经占到国家财富总额的约70%,而同期美国仅占25%。以1990年为例,日本土地资产总额为2400万亿日元,而美国全国的土地资产额约为600万亿日元,如果把日本卖掉,可以买4个美国。 |
中国的房地产泡沫情况也令人担忧:中国房地产投资起步较晚、增长较快、且增速远远快于经济增长率。2009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束了低迷,压抑了一年的房地产需求再次启动,全国房价有所抬头。2010年,国务院要求购买二套房的家庭首付款须达到房款40%。 |
银行资本渗入楼市 |
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许多银行都卷入了房地产泡沫的漩涡,为投机性土地买卖提供了大量资金。此外,许多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了许多非金融公司,通过这些公司,银行为各式各样从事土地和股票投机的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大量资金。 |
2010年9月在谈及银行压力测试时,刘明康表示,“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银行系统性的风险暴露隐患不容忽视。” |
金融监管 |
《广场协议》之前,日本的金融体制还是一个高度封闭的体系,经济和金融都有着浓厚的“封闭”和“管制”色彩,金融市场透明度不高。 |
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监管内容和范围过于狭窄;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不健全;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存在利益冲突。 |
储蓄率 |
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的储蓄率一直稳步上升,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的国民收入统计数据,在1960年,储蓄率为17.4%,1965年为18.5%,1970年为20.3%。 |
截止2009年12月,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率约为38%,且2003-2009年储蓄率一直高于30%。 |
消费 |
1965~1989年,日本经济增长的黄金时代中,其消费率持续低于60%。 |
中国自2000年以来,我国消费率同样偏低,并不断呈现下降的态势。 |
海外并购 |
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开始大量购买美国的企业或在美国开设工厂,以利用美国廉价的劳动力,避免美国的贸易壁垒。 |
普华永道今年8月表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的海外并购交易量明显增加,达到了历史最高峰,较2009年上半年相比增加逾五成。与此同时,海外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大为增加,2010年上半年7宗海外并购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仅为3宗。 |
海外投资 |
80年代后半期,日本对外年直接投资额从1986年的220亿美元上升到顶峰时期的1989?年的680亿美元。1980年—1990年累计对外投资额2271亿美元,约合80年代前半期的5倍。尤其是在1988年—1990年期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占世界8个主要工业大国对外直接投资的27.5%,超过英国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直接投资国。 |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最新发布的《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称,中国经济总体上已经到了海外投资大规模增长的阶段,中国去年的FDI(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达到约95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二,仅次于美国;FDI流出量达到480亿美元,世界排名第六,比去年的第十二名整整提升了六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