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中国经济周刊》2004 > 正文
 
无关公共良心 谁让独董成了“花瓶”?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09日 16:31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

  ★文/彭兴庭

  据国际在线报道:“德隆系”树倒猢狲散,在这种危机时刻,身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的魏杰请辞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独立董事。为此,魏杰被媒体扣上了“开溜董事”的帽子。因了这一事件,舆论也掀起了对经济学家“公共良心”的讨论。其实早在今年年初,《 望东方周刊》就曾发表文章,公开质疑吴敬琏、张维迎等中国知名经济学人背后
中行新上网抵债资产 斗三国与众将一拚高下
无线精彩 无线雅典 走入香港梦想之都
是否存在“利益集团”。而因一起起“独立董事”事件引发的讨论也并非鲜见。

  通观一起起事件,可看到独董们总是处在“花瓶”与承担责任的两难境地。然而,最终导致这种两难境地的却应当是我国刚刚起步的“独立董事”制度。

  与经济学家利用自己的身份为企业代言相联系的,正是这项在中国刚刚起步的“独立董事”制度。在拷问经济学家“公共良心”的同时,这一项证监会出台没几年的政策也一起遭到了批评。中国政法大学杨帆教授就这么评价当前的“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没有实际作用,只是为了加强企业家和经济学家联盟!”

  按道理来说,“独立董事”是为了弥补公司治理机构“一股独大”的缺陷和防止内部人控制而出台的。 在中国似乎却走向了反面,一些经济学家一边大力鼓吹独立董事有助于决策公正化,一方面却又拿着大股东的钱,为他们的利益摇旗呐喊,借助自己的影响力错误引导公众预期。所谓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经济学家被大老板、大公司、大股东豢养的背后,做出有违自己良心的事,用经济学家自己的话来说,这也是“人作为理性动物”的使然。按照《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董者,监督管理也。独立董事,首先是必须要“董”其事,然后才能谈得上“独立”与否。现在的情况却是这样的,独立董事不仅仅没有独立,反而成了他们各自老板的利益代言人,更谈不上尽其监督管理的职责了。

  《上海证券报》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3.5%的独立董事来自于高校或科研院所。“也就是说,在独立董事还只是‘花瓶’的今天,这么多影响着舆论甚至是公共政策的知名经济学家背后,都有各自的老板。”这是一名经济学家所说的。然而,笔者以为,独立董事成了花瓶倒也好说,花瓶之说,也就是赏心悦目罢了。但一旦那些知名的经济学家成了老板们豢养的私家犬,时不时为主人出来叫唤几句,引得人心惶惶,我想,这样的“独董”就难说了。

  因此,与其不断地要求经济学家自己重塑公共良心,还不如认真反思当前的这种企业与经济学家的互动机制。独立董事只是一种方法,没有约束机制和激励制度的跟进,其势必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中国经济周刊》系列文章:

  《中国经济周刊》封面文章:独董囚笼

  刘纪鹏:独立董事要走向职业化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亚洲杯精彩视频集锦
球迷关注亚洲杯决赛
雅典奥运FLASH演示
赵薇邹雪纠纷
广州新白云机场图片集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健康玩家健康游戏征文
话题-上海与城市榜样
可爱淘《狼的诱惑》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